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专题训练.docx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专题训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一、(2021届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懈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注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渤懈:渤海 的古称。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 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 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C. “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
2、为奇警,使人感 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 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答案:15 (D)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有误,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 泊洒脱,是雄健壮美,可根据诗句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等内容分析得出本 诗中钱塘潮的形象。故D项错误;本题要选择错误的一项,ABC均正确;综上所述, 本题答案为Do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 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 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
3、营造 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 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灯冷则写出了雨的清凉,这是从触觉方面的描写,最后一句“庭虚近水闻,仔 细听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这是从听觉方面来描写小雨。 全诗没有一字写雨,全用虚写,但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的感受,将微雨的神 韵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与之相比,杨万里的小雨则开篇即点出诗题,“雨 来细细复疏疏细细疏疏叠词连用,突出小雨的稀疏,表达非常传神。而似 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中将小雨拟人化,将下雨造成作者观察的朦胧 感比喻为隔着珠帘,既写出了小雨的朦胧感,又让诗歌的表达生动活泼,非
4、常具 有感染力,表达了诗人对小雨的喜爱和欣喜的情感。16.本诗与宋代潘阖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 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答案:16.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入原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 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 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 人惊心动魄。解析:16.本题考查对诗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把握。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 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根据诗
5、意不难发现,诗人在 描写“钱塘潮时,综合表达了多种表达技巧。首先表现在多感官上的描写。“百 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极具夸张,说百里之外都能听见那如雷般的江潮生, 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钱塘潮的声势巨大川京涛来似雪,采用比喻的手法,说那 喷涌的浪花好似白雪,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末句“一坐凛生寒是通过写观潮众人 的感受来写钱塘潮,所有的人都感到寒气凛冽,这是间接表现钱塘潮的磅礴气势, 调动的是触觉感官。译文: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拔。府中的官员 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 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浪涛涌来,
6、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 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赏析: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 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 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 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四句 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 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潴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 大潮。澎湃激荡的伟力。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 惊心
7、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 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 生寒。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 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 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 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二.(2020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 列各题。列分)思王逢原三首(其二)宋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温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
8、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注王逢原为王安石莫逆之交。嘉祐四年(1059)秋,王逢原去世,年仅二十八岁。 第二年,王安石作诗三首悼念。出自庄子“运斤成风”的典故,“质”原指 箭靶,这里比喻相契的知己。19 .首联用蓬蒿纷披、冢上秋风营造了的氛围,“纷披”意为-o (2分) 20.中间两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作者的情感,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19、荒芜凄凉,杂乱散落20: (1)对比。用王逢原的怀才不遇与作者对他的赞赏对比。表达对友人的惋惜 之情。(2)用典。化用庄子”运斤成风”的典故,表明作者与友人的深厚友谊。(3)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庐山比作书案,将温水比作酒水,追忆当年与友
9、人 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认真品读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结合诗词意境来分析。“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 吹”想象中你远方的墓地,如今早已长满茂盛的蒿蓬,哀悼你的深情仍如去岁, 尽管你孤独的坟莹又一度萧瑟秋风。蓬蒿泛指野草,“纷披意为“杂乱散落,野 草与秋风一道描绘出一幅凄怆悲凉的画面,暗喻故友虽去世一年,而他犹不能忘 情,哀痛之情也于景中流露而出。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20 .本题考查对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全诗的结构特色、 艺术风格,以及诗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
10、。妙质不为平世得, 微言惟有故人知。庐山南堕当书案,洪水东来入酒卮: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 那样理解王逢原,只有深深了解你的人才能理解认同你。回想起那年庐山向南倾 侧,犹如自天而降,正对着我们的书案;流水滔滔东来,像是流进了你我的酒杯 之中。第二联用庄子中匠石“运斤成风”的典故,这里的“质”指箭靶,用 以比喻投契的知己。“妙质不为平世得” 一句是说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 理解王逢原。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匠石深知郢人对比作者对王逢原的理解, 由此显出作者。与王逢原的深厚友谊和对亡友的惋惜。第三联运用了夸张和比喻 的手法,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对着他们的书案;溢水滔滔东来,像是 流入
11、了他们的酒杯。追忆当年,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综合上述分析,整理 得出答案。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下列各题。苏秀道中(南宋)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 田也滋润得复苏了。B.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12、床头屋漏无干 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C. “千里稻花应秀色”用了虚写,想象千里稻花应是一派青绿,生机勃勃,抒发 了诗人久旱逢甘霖,秋天将以苏的欣喜之情。D.尾联用了衬托手法,写无田者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 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B2.特点:雨大,及时。分析: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 到“屋漏床床湿,表现雨大;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 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 时。解析:19.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高考 语文 复习 古代 诗歌 鉴赏 表达 技巧 专题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