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专题卷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ocx
《2023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专题卷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专题卷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点0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4)考点02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56)考点0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7-11)考点04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2-15)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最符合题目要求。)1.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郡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 琅郡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2魏晋南北朝时期,
2、南朝钱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谷帛的使用范围则相对缩小;北朝实物经济的 色彩远比南朝浓厚,绢帛作为货币使用十分盛行。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南朝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北朝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平衡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活跃.有学者对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时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服饰有明 显的鲜卑族风格;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则体现出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三教合流推动民众观念趋同B.受统治者“汉化”政策的影响C.民族间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3 .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
3、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 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 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材料旨在说明 北魏初期()A.国家统一为政策调整奠定基础B.政府在统治区域实行封建剥削C.拓跋部贵族实行汉族生活方式D.推动鲜卑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590年,隋朝发布诏令,将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一律改为编户,有事时应征出战,战事停罢之 后,散归本籍,和一般民户同样地垦田、纳租课。这一诏令的施行() A.增强了军队战斗力B.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D.促进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6.开元十二年(724年)
4、,僧一行领导在全国24个地点测量北极高度、冬夏至日、春秋分日的日影(2)革新了寺院经济模式;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发展;减轻了依靠世俗供养所造成的社会负担;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隐匿户籍的现象: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发: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1)根据材料“唐朝前期,僧律禁止僧尼畜奴婢、田宅以及资产。僧侣不能从事土地垦 殖,尼女亦不得从事纺织。正是基于不耕不织的惯例,多数情况下寺院被排除在世俗税收体制之 外,皇寺、功德寺等还享有更多的经济、政治特权”“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 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可知,僧侣和尼姑 从脱离生产,享受特
5、权到自给自足、自我供养。根据材料“禅宗的用地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 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间,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 点,这与前期寺院连田阡陌,尽占膏腴形成巨大反差”可知,寺院从广占良田到自己开垦山地丘 陵土地为主。(2)根据材料“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 足,农禅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可知,革新了寺院经济模式;促进了佛教 的中国化发展;根据材料“禅宗倡导的禅林经济成为寺院自我供养的主要方式,将农业作为寺院 自我供养的途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可知,减轻了依靠世俗供养所造成的社会负 担;根据材料“禅宗的田地
6、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间,受 地形影响,呈现出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与前期寺院连田阡陌,尽占膏腴形成巨 大反差,禅林经济终结了此前寺院作为大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争利博弈的时代”可知,有利于国家 赋役的征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隐匿户籍的现象;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等等。长度,从测量中计算出地球南北相差351里80步(合今129. 22公里),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 午线的科学测量,据此僧一行制定了比较精确的历法大衍历。这说明唐朝()A.形成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B.已经产生了实验科学理论C.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发展D.社会风气崇尚开放和自由.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开
7、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载:“旧制, 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到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 于中书省。”这一变化反映出()A.行政效率的提高B.三省体制有效制约皇权C.决策机制的异化D.中书省中心地位的确立7 .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级。唐 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 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提高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C.受传统选官制的影响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钱穆在
8、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 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 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出唐朝的政事堂()A.是独立于三省之外的议政机构B.利于确保宰相掌握决策权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10,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 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经济的破坏与恢复B.门阀土族制度逐渐瓦解C.豪强地主势力逐渐式微D.封建土地集中现象被遏制11 .
9、 “(唐中期)自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日上供(中央);二日留使(节度观察使); 三日留州。”“州府两税(钱)物斛斗,每年各有定额,征科之日,皆申省司(中央机构)。”据此 可知,该财政体制()A.改变了战国以来的征税标准B.加剧了唐后期的藩镇割据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 宋,以程颐、程颖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却“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 的研究。这一变化()A.利于推动儒学思想趋时更新B.反映了佛道思想更符合潮流C.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比较开明D.表明商品
10、经济促进观念开放12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舞、乐、诗三位一体)声。”王安石后元 丰行:“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这表明唐 宋时期()A.民间文艺的文化水平提高B.商品经济呈现繁荣局面C.旅游经济成为重要部门D.舞乐诗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海药本草是由五代李痢收录了海外百余种 药物是一部简易版的“医疗手册”。明清时期,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这些 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医学发展()A.受大一统体制的制约B.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C.满足了大众基本需求D.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13 .据史载,从公
11、元630年到894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有19次。随同他们而 来的,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 化技术人员。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A.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B.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C.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第n卷(非选择题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他削繁复之 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 意义。他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
12、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材料二 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 基础,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明礼仪、定制度、移风易俗运动,为“开导兆人,致之礼教”服务。北 魏儒学大行。朝中论政议刑,不拘胡汉文武、官秩高下,人人尊崇引经据典。孝文帝强调治国“礼教为先”,又主张“法为治要”,先礼教是扬起仁政无敌于天下大旗,宣文德以惠天下;重 法治是以公平之刑辅教化,刑斧在握,求臻“辟以止辟”。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 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 收达到了新的水平
13、。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6分)14 .唐朝安史之乱(15分)材料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 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 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 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 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土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
14、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 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绿帛,胜于樵(即毫州又名樵郡。)、宋。” 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 州骈才啬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 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 用,多出江南。”杜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 下,江南居十九。”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6分)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15、学知识对此观点 进行评析。(9分)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为了 扩大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始用全国统一的标准选拔各级官吏,用科 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土人治国的强烈需求。隋朝创 建科举制初始,考试从形式到内客既有鲜明的制度创新性,又有显著的文化继承性;以综合素质 考核为主,考试和荐举并举,科目设置比较全面;根据专业需要采取与各科相适应的方式;具有 厚重的儒家文化特色,重孝重德,重礼重义,重点突出,各有侧重,符合政治用人的一贯标准。 隋朝实行的科
16、举制,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 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摘编自何宗海科举制在唐朝的变异及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大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使科举取土变为解 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比较严格。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土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 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 学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 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专题卷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023 高考 历史 考点 剖析 专题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统一 封建 国家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9032869.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