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调研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调研报告临江学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教育局的领导下,我学区的基础教育工作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教育质量不高,办学规模小,制约着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教非所学、年龄老化现象,“民转公”教师正值退休高峰;教学点分散,班额小,农村小学“超编与缺编问题并存”和“实质缺编导致教师工作负担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下面以我临江学区为例谈谈我学区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师问题:一、基本情况 1、学校布局 我临江学区服务半径内为本镇的8个行政村,
2、常住人口6652人,目前有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2所。(毛羽山小学和周家峪村学因为无学生,目前停办。)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本情况 目前,全学区共有学生140人,(其中:临江小学,学生六个年级,学生120人,白杨坝小学五个年级,学生10人,张家庄小学,五个年级,学生10人)。全乡共有6-15周岁户籍学生781人,在外乡镇和县城上学的有514人,在外县市上学122人。残疾儿童10人,随班就读9人,送教上门2人。下辖一个附属幼儿园,在园幼儿45名。2021年我学区3-6周岁学前儿童20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和初中阶段、615周岁适龄人口781人,残疾儿童少年10人,入学率分别达到了
3、100、100、100,15岁和17岁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了100和100,高中毛入学率87。4、 教师基本情况 目前,全学区小学共有教师24人(其中,代课教师1人)。幼儿园教师3名(全部为校聘教师)。二、教师队伍建设。1、教师队伍年龄-青黄不接。全学区24名教师中,30周岁以下教师2人,;31周岁40周岁岁教师10人,;41周岁50周岁3人;51周岁-59周岁9人。教师年龄问题极不均衡。年轻的年轻老的老,大多有这样那样的职业病,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这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无论从精力、知识构成还是教育思想来说,面对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都显得力不从心,绝大部分老教师
4、不会使用多媒体,不会制作课件,教育理念、教育手段落后,教育方式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但是他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守学校纪律,自律能力强,工作务实。缺点是:工作中创新能力不足。80、90后教师学历高,精力旺盛,工作积极、但在工作经验上有所欠缺,工作冒进、不精细。2、教师队伍学历-教非所学。小学教师中专学历3人,;专科学历教师9人,;本科12人。大多数教师教非所学,知识结构不专业。拿英语教学来说,全学区只有一名英语专业的教师。从教师学历结果来看,全学区公派教师,只有3名中专学历,大专学历9人,都是50周岁左右的教师,其余的12名学历全部是本科文化。实际上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的没几个,都是参加工作之后
5、,参与函授学习取得的本科学历。基本上教非所学。3、教师职称结构-集中在中青年。在全学区24个公派教师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务有8人,;初级职称有13人,幼儿园招聘教师未评职称。从数据看,我学区的教师职称大多集中在中老年教师人群之中,都属于经验型,劳苦性、缺乏创新型教师。4、教师学科结构-专业教师少。从现有的教师学科数据来看,我学区教师中真正是体育、美术、音乐专业毕业的更本就没有一个。担任语文、数学的教师占总数的54,其他学科的教师占46。大多都是非专业毕业的教师、教非所学,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不利。5、教师激励考核机制-工作量大。近年来,教师平均工资仍然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工作量较大,
6、责任大,除了正常的教学教研活动,其他非教育教学的工作占据了一部分时间,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6.教师培训-走马观花。每年学校教师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因为安排时间短,学不到啥。都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7、教师队伍总体数量和编制余缺。目前,我学区教师公派教师24人,幼儿园自己招聘教师3人,总数已达到37人。但是我学区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全学区点共有17个教学班点,加上三个幼儿班,全学区有教学班点20个。看起来师生比例比较高,但是,还在缺教师,因为麻雀虽小而五脏俱全。这就造成了农村学校学生少,师生比例高,但还是照样缺教师的现象。8、教师队伍区域结构均衡问题。近年来,由于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农村
7、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年龄老化严重;学历起点低,职后学历达标能力难达标;教师职称高级少,初、中级多;教非所学现象普遍,部分学科开课困难。教师流动严重,补充不足,工作负担重、职业认同感差,结构性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经分析p 我学区调出人员基本上是30周岁至40周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流向主要是本县的重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流动呈现出向上流动的现象,目前,教师老的老小的小,造成两头大,中间小,青黄不接的的现象。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流向条件优越的学校,导致学校骨干教师非常稀少。缺少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由此造成
8、种种恶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生大量流失。9、教师队伍学科结构问题。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能进能出的机制尚未形成。教师队伍城乡分布、学段与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师编制的结构性问题突出。有的教师不能胜任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音体美专业教师紧缺,培养学生的特长、素质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学生单调无味的学习,极易造成学生学习无兴趣,厌恶学校、厌恶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大多身兼多门课程。按照课程设置等相关规定,综合类教师严重不足,学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大多数教师并非固定教授某一学科,据统计,学非所教、教非所学现象非常普遍。三、 自然条件问题。临江镇8个行政村,沟深山大,居住分
9、散.难以形成规模化办学。近年来移民、外出务工人数多,孩子随家长上学,造成生外流,全镇有6-16周岁户籍生781人,只有145个在本镇小学上学,因为没有初中,在外乡镇和县城上学的有514人,在外县市上学122人。四、 教育怪圈。进城务工人员,在县城让孩子读书,其实不拼教,在拼辅导,再拼家庭教育是否跟进,三年级以后学生的学习习惯自觉养成,层次进行分明,而好的上浮,跟不上节奏的自觉下沉。这时候家长的心信也没有了,学生也失去了帮扶,成绩不好,没有自信心。而农村相反 ,学习习惯稳定了,孩子能出成绩了,家长有信心了,举家迁出到所谓的优质教育资去求学。没信心的家长就会回流或者暂居县城,相应的经济条件决定他们
10、的去留。五、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多集中的城镇,乡村家长为了追逐优质教育资,3-6周岁幼儿流向城镇,导致乡村学校空壳化。三、建议(一)在教师交流调整方面的建议。(1)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建立健全交流保障措施,实行交流考核制度。(2)建立健全交流教师激励机制。将教师交流经历和业绩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约束机制。(3)以后凡申报市、县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交流经历(含正在交流期间)或边远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对不服从学校安排、拒绝参加交流的教师,学校有权取消其参评资格,完善经费保障制度。(4)县教育局每年列出交流工作专项经费,专职交流教师交流期间享受
11、县教育局每人每月定量补贴。建议规定城区教师在城区学校工作10年以上,必须到调离原学校到乡下学校任教或从事支教3年,再回本单位。在乡下任教10年以上必须到城里学校培训学习从事教育工作3年以上。(5)农村教师或到农村工作的城市教师在评聘和晋职上,要有相对的措施。优惠政策向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倾斜。(6)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和学生转学程序,转入城里学校就读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证明材料,防止城里学校的大班额化,和农村学校的“空壳化”。留住农村学生,也就是留住农村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和可持续发展。(7)创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改革教师进城必考的原则,制定相应教师调动进城准入制度,避免城乡教师差距越拉越大,
12、教育发展越拉越大,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二)在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方面的建议。(1)大力推进教育法规建设、优惠政策向乡村学校倾斜。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投入明显滞后的实际情况。建议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津贴的标准要达到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吸引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目的。定期调整农村班主任津贴和教龄津贴,且随工资按月发放。逐步提高乡村教师补助并对因遭遇突发事故或突患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乡村教师进行救助帮扶。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30年以上且近五年年度考核合格的一线教师给予奖励性奖励或优惠措施。(2)建立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后顾之忧,鼓励教师终身从事
13、农村教育事业。建议设立农村教师交通津贴制度。以距离县城远近公里数的班车费用为依据,制定统一的发放额度,切实减轻农村教师负担,提高他们扎根农村教育的热情。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3)加强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让教师能在乡村安心从教。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廉租公寓,实行农村教师宅基地优惠或住房公积金制度。根据农村教师离家驻校较多的情况,建议由政府出资建设学校教师公寓,供教师在本校任教期间居住。对于有意扎根农村教育、在农村建房的教师,根据具体条件,可享受与当地农民同等的宅基地待遇并给予适当安家补贴费。解决当前教师队伍扎根农村,安心教育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一些教师选择进城
14、,也是受住房的影响。)(4)对学校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一刀切,要有农村的评价标准,城里学校有城里学校的评价标准。(5)加强舆论宣传,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和宣传部门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要有计划地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尊师重教的舆论宣传。广泛宣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教育教学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宣传教育战线上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模范教师和先进事迹等等。举办尊师重教论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6)调整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对所学非所教的教师,由联系高校定
15、期培训,考试认证培训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三)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方面的建议。(2)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教师“县管校聘”机制。将教师从“学校人”变为“教育系统人”学校按需求招聘教师,按年龄优化教师结构,需求先选择学科教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3)强化学校民主议事制度。依托校委会、教代会,依法建立健学校全民主议机制,细化工作过程,校务、财务公开,民主议事讨论决定学校大事。(4)建议根据农村小学实际情况,适当调配体育、艺术类专业教师,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教学条件,陶冶艺术情操。开设开足美术、音乐、书法、体育等副课,让学生在快乐
16、中学习,健康中成长。(四)在教师培训方面的建议。(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建议教育部门把培训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本着“面向全员,注重农村,按需培训”的原则,依据“全面指导,重点帮扶”的工作思路,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脱产学习、研讨班、送课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探索适应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让他们在学习中开阔视野,交流提高,增强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师资整体素质,缩小城乡教师的差距,促进教师资的均衡发展。(2)建立务实的培训机制。建议多举行一些中长期培训,专门抽调教师进行一学期或两学期的培训,确实取得成效,避免几天培训,走形式、走过场。避免培训教师“折折有戏,本本不全”情况的发生。(3)注重名优教师培
17、养。精心培育一批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含特级教师)等,定期进行名优教师评选活动,形成名优教师培养评选长效机制。适当调整名优教师津贴制度,在考核的基础上发放一定金额的政府津贴,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教师全方位的鼓励和支持。逐步形成一支队伍强大、富有活力、多种层次的名优教师队伍。(4)加强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老师培训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类教师,针对农村小学存在学科薄弱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一专多能型教师,满足农村教育需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主课副课同等重要的意识,避免“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5)加强多媒体及网络应用技术培训。按需求进行网络学习平台应开发培训,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程序,既解决培训硬件条件不足问题,又能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每个学校抽调懂电器、电脑的人员进行多媒体、网络简单的维修、故障排除技术。并跟踪督查,培训后的学校二次培训。(五)在学校布局调整方面的建议。1、 集中优势集中办学大势所趋,应顺应时代发展,认真研究布局,该撤并的进行撤并,该恢复的应当恢复,该保留的一定要保留。经济发展促成教育必须集中优质资共享。2、 均衡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合理设置城乡幼教体系,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第 8 页 共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