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二十一 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二十一 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二十一 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警示二十一警示二十一 有关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失分要记(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和影响因素在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 DNA 也变性失活,DNA 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 S 型细菌的 DNA 片段整合到了 R 型细菌的 DNA 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 R 型细菌均转化成 S 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原因是转化受 DNA 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影响。(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标记误区3
2、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 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方法不同前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即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32P 和35S);后者则采用直接分离法,即分离 S 型细菌的 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32 微练41.1952 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的32P 含量有 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第二 篇失分 警示 100 专题 十一 有关 遗传物质 发现 实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