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望不见那渐远的身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外望不见那渐远的身影.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长亭外,望不见那渐远的身影摘要:送别是近代文学和艺术大家李叔同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歌将文学与艺术完美融合,成为近现代描写送别之念的经典之作。本文从送别赏析入手,对送别这首歌的文字内容、创作背景、思想精神等进行深入剖析,一步步解析李叔同送别中的离别之念与佛家思想。然后从李叔同个人经历、作品中分析李叔同最后出家的真正原因。关键词:送别;出家;人生感悟;佛家思想一、引言(一)研究目的与意义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晚年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号晚晴老人,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李叔同作为我国近代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作为著名音乐
2、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李叔同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佛法于一身,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等诸多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他的音乐与戏剧、他的诗词书画以及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后的佛学作品均成为近现代时期最值得传承与延续地经典,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品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他惊才绝艳所折服。今时今日的我们已无法亲见李叔同大师的音容笑貌,只能从他留下的字里行间中寻觅那令人折服的才思与情操,而这一曲送别歌正是大师创作的真
3、正经典之一,历经几十年地传唱经久不衰。每当歌曲唱响的时候,大家都会被不由自主的带入离别的伤悲之中。本文从李叔同经典歌曲送别歌入手,对送别歌中所层次的离情别绪进行深入分析,然后由曲及人,深入剖析李叔同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生与佛法的感悟,从而了解传奇经历之外的更加真实的弘一法师。(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第一,对送别歌进行赏析,认真感受曲中离情和词中真意。第二,对李叔同的人生经历及感悟进行分析讨论,从李叔同过往人生中探寻他出家的蛛丝马迹。第三,深入情境,感同身受的体会李叔同的人生顿悟和思想升华。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阅读法、分析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二、一曲送别叙离情(一)送别赏析送别诗在
4、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类别,在唐诗宋词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大家均写过流传千古的送别名篇佳句,例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都是指的后人传送的佳句。李叔同的送别是近现代时期在文学和艺术成就上最高的送别歌曲之一。虽然送别的歌曲采用的西方歌曲的曲调,但在歌词上更多的延续和传承了古典送别诗的精髓,有着唐诗宋词的韵味。整首歌都像是一坛醇香的老酒,愈久弥香。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
5、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是一首有着非常明显得古韵的歌曲,首先,这首歌在歌词的选用的上采用的是类似中国古典诗词的长短句,并且全词押韵,词中的“边、天、残、山、欢、寒”等押an韵,这个韵会让人的声音显得清脆明亮,让首歌的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多、落”等字的uo韵,又很好的消减了歌词的呆板感觉,让整首歌词的韵调更加和谐优美。其次,送别这首歌的词句运用的也非常巧妙,可以说一词一句都带着古典诗词的文雅,好像宋词中的婉约派,有着清新淡雅的气息、凄美柔婉的气质以及感人至深地情真意切。最后,这首歌中描绘的景、情都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
6、继承。例如,“古道边”的“古道”、“芳草碧连天”中的“芳草”都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芳草离情有着相通之处,读起来会让人不够自主地进入到“萋萋满别情”的意境之中。另外,送别这首歌可以说是字字扣题,句句明志,文中所用的“长亭”“晚风”“拂柳”“希望”“浊酒”“知交”等词几乎都能在古典送别诗词中找到身影,是最典型的送别意象词。送别这一首歌汇集了这么多种送别诗常用意向,让离别之情溢于言表,不仅带给人更大的冲击力,也更强烈的震撼着每一个看到或者听到这首歌的人的内心。(二)送别创作背景送别的曲调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与李叔同留学日本的经历有关,1905年1910年,李叔同在日本接触到了旅愁也歌曲,被其优美旋律
7、打动,进而产生了创作一曲的冲动,直至1914年才真正在借鉴旅愁曲调的基础上填写了送别的歌词。送别的词创作于1914年,彼时正是李叔同好友因家业、资产被毁,将要离别讨袁的时候,所以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送别一歌正是李叔同为送别许幻园而作。送别的歌词中并未明确说明是为谁送别,已有的与李叔同有关的历史资料中也没有明确记载送别一歌是为谁而做,所以支持送别并非特地为某人而作这个观点的人也很多。不论李叔同的送别是否为某一位友人的离别而作,它都是一首成功的作品,其中的离愁别绪格外感人,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但告别的念头也十分清晰。(三)送别中的离情别绪1.第一层次:对友人的送别古典送别诗的形成大多是因为古代文人墨客
8、送别某一位友人而创作的,所以送别诗都有着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有依依惜别的情意,送别第一层次的离情别绪也表现在对友人的送别上。送别从“长亭外”、“古道边”等萋萋之景色中“写景”描绘出一幅真实的送别画面,从“问君此去几时还”“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等心境描写中抒发出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无论是写景还是写情都将友人离别之悲、故人离去之念写得深刻入骨,真实感人。2.第二层次:对个人过往的送别李叔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学功底和高超艺术修养的人,他对待文字与艺术都非常的专注和热情。他在每一次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都会精心雕琢文字,同时也非常注重文学作品中意蕴的升华。送别作为李叔同的代表作之一,
9、在表面的友人送别含义之外,必定还有着更加深层次的意思。结合李叔同此时已心生出家之念的情况来看,李叔在送别之中还参入了送别自己过往人生的意图。3.第三层次:对人生、凡世的送别李叔同启蒙学习阶段便已经接触了佛法,从小受佛法熏陶,对佛经非常熟悉,可以说是他的言行、思想、文字作品均受到佛学思想的影响,随着他人生的跌宕起伏,这种影响更加深入。现存的李叔同作品中,处处可见佛缘,送别这样的名篇更是如此。李叔同创作送别的1914年距离他出家只相隔了短短几年时间,想必此时李叔同已经有了出家离世的想法,并因送别的诞生而进一步坚定了信念。由此可见,李叔同的送别是以为虔诚的佛教徒对人生和凡世有所顿悟的结果,其中潜藏着
10、告别凡俗、顿悟出世的暗示。三、一生沉浮生别意(一)李叔同对人生的感悟李叔同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经历过坎坷,见识过世间瑰丽,享受过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对人生有着非常深刻而独特的感悟。每一阶段的人生经历都给李叔同带去了一些感悟,然后一步步累积,成为了最后大彻大悟的弘一法师。如果以李叔同出家为界限,将他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的话,出家前的李叔同李叔同人生是不平静的,无论是享受还是磨难都带给他一种不得解脱的压抑,倍感孤零。他感受过幼年丧父的孤独凄零,体验过旧式家族中庶子的委屈与愤懑,体会过爱情的甜美与浪漫,也遭遇过情离爱逝的悲苦与绝望,享受过灯红酒绿的浮华生活,也经历过连绵不断地打击。坎坷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只
11、是丰富了李叔同的人生经验,他能对自我的人是有深刻感悟,还与他细腻而敏锐的心思有关,也与他从小达到所经受的学习和思想熏陶有关。李叔同从小接触的就是封建家族式的教育,情棋书画以及儒家思想教育必不可少,这一点从李叔同前期的诗文、歌曲作品中便有所体现。例如,在长逝、悲秋等歌曲中采用的便是典型的伤春悲秋式古诗模式,而文字内容充满着儒家人文主义的抒情。李叔同最为矛盾煎熬的时期应是从日本留学归国到出家前这一段时期。事实上幼年的经历与成年后生活的磨砺已经淡化了许多传统思想、家族观念的影响,留学日本时李叔同思想得到彻底的开放,也变得更加的矛盾。他渴望获得个人的成长,达到人生的圆满,但当这些渴望被现实压迫无法实现
12、的时候,他遁世出家的想法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只是,留学时的李叔同心中犹有不甘,他还希望在做出一些努力,希望用自己所学到的文学与艺术之美达到警醒世人,救赎大众的目的。很显然李叔同这种带着文人风格的梦想最终只能成为幻想,归国教学的这一段时间里,李叔同在世俗中挣扎求存的热情被不断削弱,出家解脱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送别为李叔同送别了过往,同时也为他明确了出家的念头。此后李叔同的作品中的佛法和佛家思想越来越多,李叔同也越来越习惯于从佛家的角度去看待自身、看待世人、看待世界。出家后的李叔同便不再是以往的风流才子,而是看透人生,经过顿悟的弘一法师,此时唯有佛法才能牵动他的内心,也只有佛学才是弘一法师最看中的学
13、问。初期博览佛家经典,随后潜心戒律,专注的著书说法,实践躬行。弘一法师的佛学思想如林子青所说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从弘一法师的华严集联三百中可见他对佛教律宗戒律严格遵守的态度,可见佛教悲天悯人的思想和善心。(二)李叔同作品中的离别意古典诗词中将送别诗作为专门的诗歌类别,不仅因这类诗词作品数量丰富,更因离别意包含多种情感,而且大多数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广义的离别之意中既有友人远离的不舍、担忧与感怀,也有与家人、亲朋生死离别的悲痛与哀伤,还有经历坎坷以后的顿悟与感怀。送别这一首李叔同的歌曲代表作,便有着将多重离
14、别意真实的展现出来的效果。这首歌从名字到歌词内容都非常直白地表现出送别的意思,而且每字每句都能品味出离别的哀愁与悲伤。当然,送别并非李叔同唯一表达离别之意思的作品。李叔同是一个早熟而且心思敏感的人,他青少年时期创作的作品中也很少见到单纯少年的活泼与欢快,很多都包含着离别、送别的悲伤情绪。例如,15岁时李叔同吟出的“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一句诗中的悲凉之意非常明显。从中可以看出李叔同小小年纪便已经悟透富贵荣华这些身外之物都是虚妄,早晚都需要与之离别。作为一个心思细腻,容易伤春悲秋的文人,李叔同的很多作品都带有淡淡的离别伤悲。落花便是李叔同创作的典型哲理歌曲,在满是伤春的韵味中,夹
15、杂着青春易逝的感叹。落花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落花这首歌表面上实在感叹春去花残,描绘出一副凋零之景,有着生命逝去之哀,但却哀而不伤。歌词中“镜里朱颜,愁白青丝,光阴催人老”、“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等描写,其实是为了强调自然规律的不可更改,阐述光阴逝去不可追的理念。其最终的目的却是要对生命无常发出感叹,提出淡看人
16、生,与世无争的思想。随着李叔同个人学识和艺术水平的提升,苍凉而带有人生哲理的词句成为了他作品的重要风格。每当大家从作品的词句中品到悲凉与凄苦的时候,又能在反思过程中悟到人生哲学。也许是因为那个年月的生离死别成为常态,所以李叔同许多作品中都带着几分伤离别的意味。例如,追思儿时生活,表达对母亲怀念之情的忆儿时中也能读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不舍。忆儿时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作为出家前代表作,忆儿时中有着非常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有着对社会的感慨与生命的感悟。同时
17、还能看出李叔同对是否出家有着许多的矛盾,内心尚处在纠结的状态中,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刻的自我认知,努力的超越自我、超脱人生。(三)李叔同的出家之谜李叔同的人生可以出家为分界线分解为两个阶段,观其前半生的人生经历,必定在大家脑海中形成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风流才子形象。这一位已经用自己的才学卓识和人格魅力折服了许多人的才子,选择了在壮年时期抛妻弃子、抛家舍业的出家。这样的决定让当时的许多人感到突兀,也让我们这些后人难以接受,大家都非常想要探明李叔同的出家之谜。其实,对于真正了解李叔同,也真正研读和分析过李叔同留存作品的人来说,李叔同出家并非难解的迷局,因为他的出家之念早有痕迹。我们从李叔同的完整人生经
18、历中,从他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均能挖掘到李叔同最终会做出出家决定的蛛丝马迹。在看清李叔同从思想到身体一步步向佛教靠拢的轨迹后,李叔同出家之迷也迎刃而解。因身世的原因,李叔同从小便与佛教有接触,掌握了许多佛家经义文章,对佛教有天然的好感,对佛学业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李叔同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生活上因是十分富足的,而且也有着较好的求学条件,但他的童年并不辛福。庶出的身份让他在传统的大家庭中备受压制,幼年丧父的情况也让他小小年纪便领略过孤零凄苦的感受,所以他的幼年生活并不幸福。这让他的思想精神与佛家“众生皆苦”“寻求超脱”的理念相符,能更轻易的接受佛家的理念。再者李叔同家中佛教徒众多,他
19、从小便有许多与僧人、佛经接触的机会。李叔同初见僧人是在其父病逝以后,家中延请高僧,跟着诵读了金刚经。启蒙时期,又接触过佛家大悲咒,不仅能熟练的吟诵,还对其中的内容、思想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这些幼年与僧人及佛经的接触的经历,已经让佛学思想在李叔同的内心之中扎了根。青少年时期的李叔同虽然生活富足,但内心依旧苦闷,先是情路坎坷,遭遇打击,后又因变法失败而志向受屈,虽因自身才华横溢而在备受关注,但对外的放浪形骸、潇洒恣意更衬托出内心深处苦闷无法发泄的悲哀。李叔同的心中有着强烈的想要求得解脱的愿望,但此时的他还没有找到解脱的正确方法,还没有真正悟透人生。佛法中的思想可以安抚李叔同的情绪,同时也为他指出了一
20、条比较明确的解脱之路。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与佛教有了更加深入的接触,在1916年李叔同便因日本杂志介绍“断食”而产生了入山断食的想法,并于当年冬天亲子到杭州虎跑定慧寺,尝试断食17天。随后更是如同真正的佛教徒一样开始执行素食的戒律,渐渐地对佛教有了更深的领会。此时李叔同的出家念头逐渐坚定,并已逐步开始为出家做准备。终于在两年后的,一九一八年农历七月正式出家。在世人看来李叔同与弘一法师因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但实际上李叔同前面三十九年的人生并未与他身为弘一法师的人生相断绝,二者细细相关,一脉相承。李叔同本就具有弘一法师的智慧和坚毅,而弘一法师也有着李叔同的执着和认真。由始至终都对佛法有着极为浓
21、厚的兴趣和极为虔诚的态度,只是身在红尘中的李叔同有更多的烦恼、更多的红尘俗世牵绊无法更加专注地精研佛法,而成为弘一法师以后他的内心更加纯粹和超脱。凡是真正了解过出家前的李叔同,便知道他成为弘一法师一点也不突兀,反而顺理成章。四、一朝顿悟飘然去(一)送别友人的悲伤送别一词用美好的景与优雅的文字书写出一段感人的离别之情,虽然从词中文字到文献记载中都没有明确指出为送别哪一位友人而作。考虑到李叔同最终将会做出出家的决定,我们是否可推测他在写下这首歌的时候,并不是要我某一位离别而去的友人送别,而是作为即将离别的人向诸位仍旧在红尘中走动的友人们告别。这一点从他将古典送别诗词中的诸多“送别意象”汇聚在一起,
22、将众多能渲染离别气氛的景融合在一起的情况中也能看出端倪。他选择这样做,这样写,也许正是因为要离别的人太多,要表达的离别之情太浓,而单薄的文字与词句并不能表达这样的悲情。如果上面的推断成立,那么李叔同始终站在送别的主动方,他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离别的意义,也能更加理智的做出离别的决定。当然,在对离别有真实而清晰的认知是,词中的离别之情即使悲伤依旧美好。(二)送别过往的感悟在李叔同出家前的19141918年这段时期,作品中都带着这种深刻的意蕴,由表及里进行分析时,不仅能看到李叔同的人生哲理,还能看到词中蕴含的禅意。只要我们认真品味,都能从李叔同的作品中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和文化意蕴,送别是代表作
23、,这样的意蕴便会更加深刻、自然。从送别为代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李叔同对人生世事无常的道理十分认同,并认为用人世无常来形容他过往的人生非常的贴切。既然世事无常,那离别也应无常,人既能坦然面对世俗之事,也应淡然应对离别。从无常的角度来看待自我的人生,能让他的心绪更加宁静、淡然,也让离别的悲情中多了一丝坦荡与淡然。另外,此时的李叔同对过去的朋友、爱人、家人以及过去的生活都存在着怀念之情,还没有真正达到可完全割舍的程度,但他又心知肚明,出家以后这些凡尘俗事、世俗情怀必须舍弃,所以他想用送别来为自己的过去送别,包括过往的自己和过往的情感。过去的生活与情感都是李叔同生命中的一部分,做出这样的割舍必然是痛苦
24、而悲伤的,所以送别中的悲伤之感也格外浓郁。(三)送别人生的佛意送别可以看做是李叔同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送别一词在朋友送别的隐喻和浓郁的人生空幻感之下,隐藏着的是李叔同看破红尘的觉悟以及他即将顿悟出世的暗示。从这首歌开始一直到李叔同正式出家前的一段时期里,李叔同大部分包含送别意味的作品均可以看到佛家所说“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人生意境,而且越到后期文中所隐含的超脱和顿悟感就越强烈。送别中含有佛家的圆满感。李叔同其实是一个带着文人的天真与幻想的人,从他在文学和艺术桌品上处处追求圆满的情况就不难看出他在人生境界上也力求圆满,但现实让他所追求的圆满并不能实现。佛家的经义与理念带给他精神上的
25、超脱之感,让他感觉到超越和完善自我的机会,所以他会努力的向佛家靠近,力求从中获得圆满。出家后,李叔同始终严守佛律、研读佛法,并对中国佛教律学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弘扬,这些都证明了李叔同追求圆满的初衷未变。事实上,李叔同在佛学方面确实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曾花费四年时间里专心研究四分律,随后还创作了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和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佛律学著作,在佛教律学的完善与弘扬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五、结论(一)送别的赏析结果本文通过对送别的反复阅读分析,更进一步了解到送别这一首歌应是李叔同人生感悟集大成作品之一。这首歌曲不仅将文学与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还将中西方文化和艺术中的精华巧妙嫁接,使其浑然天成
26、,如同一体,同时又彰显出别样的魅力。再者送别这一首歌不仅仅是具有传唱价值得优美歌曲,更是李叔同在家与出家两个重要人生阶段中真正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李叔同的人生感悟和送别之念。在送别中,送别友人为表层意念,送别过往才是主要的内容,但真正核心的内容却是对人生、凡世的送别,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叔同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出家之念。(二)李叔同生平与人生感悟每一个经历过不平凡的人生的人,都会有些许不同寻常的人生感悟,李叔同的一生无疑是精彩的,所以他拥有许多与当时大多麻木的世人不一样的感悟,再加上他文人的多思与细腻,能用文字艺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真实、真切地反应出来。纵观李叔同的一生,除了他的人生经
27、历外,对他的思想造成最深刻影响的还有佛学,所以他的作品不仅有人生感悟还有他对佛学的理念,而他的人生感悟也不仅仅是文人的感悟,更多的是从佛家的角度却堪破人生。在理解了李叔同一生的佛缘以及他的人生感悟之后,便会发现李叔同出家并非解不开的迷雾,而是一位有思想、有才情、有佛缘之人的必然道路。(三)李叔同的思想顿悟李叔同从小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在遭遇坎坷和失败的时候常常会用佛法来救赎自身,寻求解脱,而这些都会反映在李叔同的部分作品中,所以送别这样的李叔同作品中不见有送别之意,也包含着李叔同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任何时候能引人深思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李叔同的送别能传唱数年,经久不衰,不仅因其具有文字的优雅与魅力,更因为其中包涵着李叔同个人对人生的感悟。送别中有对人世无常的认知,有着真实而纯粹的禅意和启迪人生的智慧。参考文献:王国锋,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李叔同送别诗欣赏J.阅读与写作,1999(02).侯维娜,李叔同送别评析J.魅力中国,2010(17).黄佳,从忆儿时观李叔同的思想流变J.美与时代(下),2017(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