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021届高考二轮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教师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历史 2021届高考二轮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2021届高考二轮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教师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五近代中 国经济生活的变迁1命题趋势 |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 .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清单 I 线索提炼线索一: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 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自守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 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 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线索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C.未能全面认识到海洋国防危机D.政治改革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 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可知,李鸿章认识到海军发展的不足,但又认为渤海门户稳固,结合所学知识,甲午 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说明李鸿章对海军建设及海防认识不全面,故选C项
3、;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海军、 海防建设的认识,不涉及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海军军费不足是由于统治者挪用贪污, 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未进行政治变革,排除D项。2.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量外地民众涌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其中强有力者,飞来客燕,敢 欺本地篱,有主田畴,强行霸占,有喧宾夺主情形”。有些地方的土地“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尽非原户”。 这反映了()A. 土地兼并严重引起社会动荡B.自然经济顽强抵制西方列强侵略C.农民运动促使生产关系变化D.社会剧变引起人口流向安定地区【答案】C【解析】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4、,材料所述之地均被太平军占领,其废除封建地 主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c项;土地兼并 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不符 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外地民众”并非西方列强,且材料并未提及自然经济的特征,无法反映自然经济 顽强抵制西方列强侵略,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是被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也是 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军重点进攻的地区,并不安定,排除D项。3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
5、增长8. 86%o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 1%,工商业产值增加21. 3%o这些数据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仍占主导C.国民经济轻重工业比例失衡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顺利完成【答案】B【解析】“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增长8. 86%。其中 农业产值增加6. 1%,工商业产值增加21 . 3%”可以看出工商业增长的比重大,但实际增长的值并不大,可 见工商业要国民经济的比重轻,则农业的比重大,故选B项;“工商业产值增加21 . 3%”不仅包括民族工业, 也含有商业贸易,无法判断民族工业的发展情
6、况,排除A项;“农业产值增加6. 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 无法确定是否有重工业,排除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从1935年提出,1936正式开始,不可能一年就完 成,排除D项。4 .下表为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年份19781980199020002010城市化率区)17. 919. 426. 436. 247. 5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答案】B【解析】材料表格反映了 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在不断提高,说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促使了城市化 进程加快,故选
7、B项;材料并未提及乡村发展,无法看出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排除A项;我国初步改变工业 落后局面,是19531957年实行的“一五”计划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城市的地区差别以 及产业差别,无法看出是否具有不平衡性,排除D项。5 .某一时期,我国广告业开始新的洗牌:报纸广告版面减少,一些城市的商业电台被取消,广播广告日益萎 缩。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经济体制发生变化B.民族工业陷入绝境C.国共内战规模扩大D.新兴经济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广告减少、商业电台被取消,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是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的 结果,故选A项;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新
8、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了改造,使之获得新生,排 除B项;广告与战争并无直接关系,因此广告业的萎缩无法体现国共内战的情况,且这一时期国共内战已经结 束,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新兴经济的相关信息,无法看出其影响。高频易错题.鸦片战争后,民生药房注册的“苏东坡乘驴”金灵丹热销华中地区,市场上出现了 “黄不彦乘驴”等仿冒 的金灵丹。为此,民生药房根据商标法迫使仿冒者停止侵权,并在注册的商标、商品的包装、商号的种类 等方面精益求精,以防假冒。这反映了()A.医药业仿冒造假现象严重B.中医制药业界竞争日益激烈C.工商业者商标意识的加强D.工商经营管理方式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根据商标法迫使仿冒者
9、停止侵权,并在注册的商标、商品的包装、商号的种类等方面精 益求精,以防假冒”说明工商业者运用近代的手段管理企业,维护企业利益,故选D项;材料中出现一种商 品的仿冒不能说明造假严重,排除A项;材料“仿冒的金灵丹”说明是仿冒造假不是正当的竞争,排除B项; 材料车子反映是民生药房维护商标的手段不是设立商标,排除C项。6 .近代中国参加世博会情况表时间时间赴会态度或举措1851 年赛会为炫奇斗异无益之举1873 年委于海关洋员全权筹办1904 年赴会”内可维持茴务,外可联络邦交”1905 年收回参会承办权,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据上表,清政府对参会态度的转变()A.客观上有利于晚清社会转型B.反映出清政
10、府成为列强工具C.推动了晚清关税自主的实现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A【解析】清政府对参会的态度由不认可到认可再到积极参与,反映了其主权意识的提高并逐渐融入世界近代化 的潮流,客观上有利于晚清社会转型,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无法反映出清政府成 为列强工具,排除B项;关税自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其实现的前提是国家的独立自主,清政府对参会态度的转 变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不可能推动晚清关税自主的实现,排除C项;刺激了民 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的入侵,与清政府对世博会的态度无关,排除D项。7 . 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强令
11、执行致使日商和华商工厂损失了许多设备,作为废铁献给了 日本政府。日本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A.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B.中断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C.加快启动战时管理体制D.应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答案】D【解析】根据“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结合当时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可知,日本为了应对日 益恶化的战争局势,采取了 “强令执行”等非常措施,故选D项;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对日本侵华不利,不 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抗战时期中日两国之间没有正常的经济来往,排除B项;日本在侵华初期就已经 启动了战时管理体制,排除c项。8 .图1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
12、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 样。此画旨在说明()图1A.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B.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C.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10年” “奉旨不缠足”等关键词可知清末新政时期不缠足运动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 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神州日报的态度,未涉及民众观念,排除B项;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 所述时间“1910年”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奉旨不缠足”可知材料涉及政府政策的影响,并非“大众 传媒”,排除D项。9 .万国公报编辑范玮曾言:“至每月发行之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
13、之民主主 义与立宪政体,而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后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则 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据此可知()A.舆论宣传促进戊戌变法运动B.万国公报是近代报刊的先驱C.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D.公共传媒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可知,万国公报 作为公共传媒,传播了近代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民主等进步观念,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故选D项;根据 万国公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等信息可知,该舆论宣传促进了辛亥革命 的发展,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第一份
14、商业性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成为近代报刊的先驱, 排除B项;根据万国公报并非清政府主办以及“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可知,清政府注重舆论构 建与引导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精准预测题1119001937年,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所用羊毛主要产自山东、河南 及西北各省,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棉线多购自天津纱厂,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这说明()A.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B.民众生活受制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D.政府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据材料“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大部分产
15、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 国”得出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故选A项;材料“京、津两市地毯工业”说明不是民众生活, 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产生时期北方已经出现资本主义企业,排除C项;材料 主要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生产状况没有反映政府政策,排除D项。12.下表反映了 19281935年中国轮船业的发展状况。据此可知该时期中国轮船业的发展()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19281 352290 791117213 48219302 792415 447138247 69619323 456577 257178342 21119353 865675 17320846
16、1 812A.体现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B.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密切相关C.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交通业的垄断地位【答案】B【解析】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使得民族工业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故选B项;A项发生于一战期间,与材料中“19281935年”不符, 排除;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排除C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 对中国交通业的垄断局面,且材料也未涉及列强,排除D项。13.下图为民国政府1948年发行的大面值金圆券,而当时市场上黄金、银圆、外币,甚
17、至是清朝铜元都能自 由流通。这最有可能说明()A.抗战胜利后国家经济的快速恢复B.通货膨胀严重破坏了国家金融秩序C.军事的失败导致了金融崩溃D.官僚资本用金融手段大肆搜刮民财【答案】B【解析】当时市场上各种货币都能自由流通,反映了金融秩序的混乱,结合材料“1948年”这一时间信息可 知,原因主要在于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以及滥发纸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故选B项;各种货币的自 由流通反映了经济的濒于崩溃,而非快速恢复,排除A项;军事的失败与金融的崩溃并无直接关系,且当时 金融崩溃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的,排除C项;官僚资本用金融手段大肆搜刮民财,体现的是对 民众的剥削与压榨,并不会导
18、致货币秩序的混乱,排除D项。14 .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清洁道路、养育穷黎、施治病症、防检疫病”,并 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清政府这 些措施的进步性主要是()A.推进城市近代化 B.加强政府的管理作用C.体现了法制发展 D.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答案】A【解析】晚清政府实行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有助于推进城市的卫生管理,推动近代城市化发展,故选A项; 加强政府的管理作用是手段而非作用,排除B项;法制的发展体现的是手段而非作用,排除C项;清政府制 定卫生法规客观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但这些措施的进步性是促进城市化
19、的发展,排除D项。15 .中国手工制烛业曾用女贞树上的蜡虫分泌物白蜡制作蜡烛。每年在四川建昌峡谷挑运蜡虫,就需要上 万的脚夫。1884年以后,建昌供应的蜡虫只要几个脚夫就能挑运了。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手工制烛的衰落 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自然环境的破坏 D.社会生活有所进步【答案】D【解析】这一变化说明蜡虫的需求量降低,原因在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导致手工制烛业衰落,而民族工业的 兴起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了社会生活的进步,故选D项;手工制烛的衰落,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反 映出的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指的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业经营模式被打破,不符 合题意,
20、排除B项;白蜡取自蜡虫的分泌物,是自然产物而非人为制造,因此并不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排除 C项。16 .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 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 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 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大体而言,广义上的民国公共卫生 行政事务包括了
21、上水道、下水道、粪尿处理、道路清扫等环境卫生;医疗设施或对药品进行管理的保健卫生; 还包括对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教育的卫生教育以及对各种卫生数据进行统计的卫生统计等。狭义的公共 卫生则指公共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及饮食卫生等。19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从英国开始,公共卫生立法开始成为欧美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 要事项。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材料二 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 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由于社
22、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 素影响,民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 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与清末 相比,防疫、医师登记、环境、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基本勾画出了民国公 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答案】(1)特点:最早从英国开始;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2021届高考二轮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教师版 2021 高考 二轮 专题 近代中国 经济生活 变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