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化”的流动人口问题.doc





《“污名化”的流动人口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名化”的流动人口问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污名化”的流动人口问题摘 要:对于流动人口存在着不少“污名化”的现象,认为流动群体是问题群体,如违法犯罪率较高、计划生育超生,等等。如果分析p 仅停留在一些粗指标的比较上,那将掩盖问题的实质。从“人口统计事实”出发,以动态的结构视角解读统计数据,就会发现这些数据的误导性和欺骗性。对流动人口的“偏见”、“污名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更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进程。【关键词】:p :流动人口;农民工;超生移民;污名化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9-0056-09作者简介:李建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丁立军,伊犁师范学院
2、人文学院讲师 (北京 100871)一、研究背景在人口学上,流动人口是一个比较难以厘清的概念。事实上,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户籍制度下,基本上不存在当今意义上的人口流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流动现象才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关于流动人口的定义口径,不同时期的人口调查或普查对流动人口有不同的定义,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梳理(注: 段成荣、孙玉晶: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人口研究20_年第4期。)。按照20_5年全国1抽样调查项目,流动人口是指“调查时点居住地”(调查项目R7)在本调查小区,但“户口登记地情况”(调查项目R6)为本乡(镇、街道)以外的居住
3、半年及以上的人口,同时这个人口中还需剔除掉市内人户分离的那部分人口。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户籍管理制度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相对很少。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以后,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速,流动人口的规模也开始迅猛增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历次普查和小普查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可以看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由1000多万人增加到3700万人,20_年流动人口超过1亿人。20_5年全国1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高达近1.5亿人(注:数据经过统一口径调整,参见段成荣、杨柯等 改
4、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2021年第6期。),占全国总人口的11以上。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流动人口翻了近4番,达到了空前的增长水平。可以预料,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不断增加,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还将持续增长。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给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转型与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国范围的农村体制改革、农民观念变化等,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正逐步地大量涌入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给城市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近几年流动人口的研究也成为学者和政府持续关注的议题。在有
5、关流动人口的研究中,除了肯定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外,也有不少研究关注流动人口带来的特定问题。有一类问题被认为是这样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会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社会稳定以及管理这部分人群的计划生育等带来巨大挑战。一些研究认为,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大量无序的外流农民工往往与流入地人口产生社会经济上的摩擦,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还有一些研究认为,由于对流动人口缺乏有效的计划生育管理手段,城市反而成为流动人口逃避计划生育的隐蔽所,流动人口被认为是很容易逃避计划生育责任的群体,是超生现象的主体。那么,流动人口是不是这样一个“问题群体”呢?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
6、入的研究。二、我国流动人口特征了解流动人口群体特征是我们回答这些问题的必要前提。以动态的结构视角考察人口现象是我们从差异及变动中把握了解人口总体变化趋势的有效手段。面对我国当前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规模,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什么样的人群在流动,他们为何而流动?1.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先从人口自身内部结构即年龄性别结构来考察一下我国的流动人口。实际上,从宏观角度看,人口流动如同生育、死亡等人口事件一样,也呈现出较稳定的年龄性别模式。以我国20_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迁移流动的年龄性别特征为例,人口迁移流动有较强的年龄性别选择性,即年轻的男女性人口较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有着更高的迁移流动率。在第五次人口普查
7、中所显示的1亿多流动人口中,15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为1409万,占总流动人口的13.75;15-44岁青壮年人口为7290多万,占总流动人口的71.29,为流动人口的主体;45-64岁中老年人口为1185多万,占总人口的11.5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40多万,仅占3.34。进一步从年龄性别结构上分析p ,可以看到(见表1),男女性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15-44岁,男女流动人口比例均达到或超过70。特别是在15-19、20-24、25-29和30-34岁这四个年龄段上,男女流动人口均超过各自男女总流动人口的10,男性合计超过了男性流动人口的54,女性则超过了60。此外,女性流动人口较男性流动
8、人口分布集中度更年轻,如15-19、20-24以及25-29岁的女性流动人口比重均高于男性对应的年龄组,而从绝对数上看,15-24岁的女性流动人口多于男性。从历史数据考察,虽然我国流动人口这些特点有些变化,但大体上与国际上流动人口一样,具有很强的年龄性别选择性。资料根据段成荣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2021年第6期)一文提供基础数据计算。2.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流动人口为何流动?这一问题在历次普查或抽样中都有涉及。依据流动原因,可以将流动人口划分为经济型和社会型流动两大类。前者是指因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学习培训等原因而流动的人口;后者则是指因婚姻迁入、随迁家
9、属、投亲靠友和退休退职等原因而流动的人口。表2数据显示,1990年是流动人口流动动因的分水岭。20世纪80年代,流动人口以社会型流动人口为主体。1987年,社会型流动人口在全部流动人口中占56.3。在全部流动人口当中,因婚姻迁入而流动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高达21.04,因投亲靠友、随迁家属等原因流动的人分别占18.7和15.1。在经济型流动人口中,虽然务工经商而流动的人比例相对较高为26.58,但经济型流动人口的合计仍不足36,明显低于社会型流动人口的比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追求经济目标才是人们迁移流动的根本动力,1990年务工经商者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迅速提高到50.16,各类经济型原因合
10、计所占比例更是提高到60.2,短短数年就超过了社会型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而在社会型人口流动中,无论是婚迁、随迁还是投靠型流动人口的比例都明显下降。进入21世纪之后,流动人口中经济型活动人口占主流,而其中务工经商者的比例维持在5055的较高水平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和判断,当今的流动人口主要是为提高生活水平、追求更好的发展而流动。事实上,流动人口流动的动因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直接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流动人群观念的变化。动态地观察流动因素的结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现象,准确地判断人口流动中出现的问题。三、“污名化”的流动人口问题
11、1.“污名化”概念污名(Stigma)一词的起可追溯至古希腊。社会学家戈夫曼对“污名”现象做了深刻分析p 。戈夫曼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受损的身份”(spoiled identity)的核心概念,用于描述遭受污名化体验的人们,被社会他人贬低的社会地位。污名化(stigmatization)的目标对象就是由于其所拥有的“受损的身份”,而在社会其他人眼中逐渐丧失其社会信誉和社会价值,并因此遭受到排斥性社会回应的过程(注:Goffman E.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New York :Simon &Schuste
12、r,1963 ,p.1.)。污名化常常是与精神失常、疾病、学习差、低社会地位和贫穷联系在一起,并且会在住房、教育和就业等方面遭受歧视和区别对待(注:Allison,“Stress and oppressed category membership.”in JK Swim, C Stangor, San Diego(eds,),Prejudice: The Targets Perspective, CA: Academic, 1998, pp.145-70.)。贴标签、消极的刻板印象、排斥、歧视和身份低下都标志着污名(注:Link , Phelan,“Conceptualizing stigma
13、,” Annu.Rev.Sociol,27, 20_1, pp.363385.)。不少学者也把污名看作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主流文化给特定的行为和群体贴上了标签(注:Crocker J, Major B, Steele C.,“Social stigma,” in S Fiske, D Gilbert, G Lindzey(eds.),Hand 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Boston, MA: McGraw-Hill,vol.2, 1998, pp.504553.)。一般认为,在社会中,受到他人污名的人在情绪上会持续焦虑、压抑,甚至会出现反社会倾向;而在行为上也会受到负
14、面诱导。例如,初次进城的农民工,在城市中受到城市居民的排斥和鄙视后,慢慢地真的认为自己“素质”低下,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久而久之,这些人就成了城市的“边缘人”,并且在行为上也向着污名的特质“看齐”。显然这样的污名化过程对社会的影响是具破坏性的。污名概念包含污名化(stigmatization)、被污名者(stigmatizedperson)和实施污名者( stigmatizer)三个要素,而污名化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群体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处于强势的实施污名者通过贴标签(labelling)将被污名者的某些负面特征加以扩大,直至形成固定的刻板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对某个群
15、体实施“污名化”的现象,流动人口就是一个易被实施污名的“对象”。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之中,流动人口在不少方面,都比较容易被贴上“标签”、被“污名化”,进而成为“问题人口”。其中把流动人口与高风险不安定的犯罪人群联系起来、把流动人口与“超生移民”等联系起来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2.流动人口与高风险犯罪人群在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带来了社会治理、社会治安问题。把流动人口与高风险的犯罪人群相联系并不奇怪,人们的确发现,在城市社会中,流动人口的犯罪现象要比户籍居民严重,整体的犯罪率也高于户籍人口。通过经验或大众传媒,人们接受了流动人口“犯罪”风险高这样一个“刻板印象”,把流动人口与高犯罪风险人
16、群等同起来。流动人口等同于高风险犯罪人群吗?从统计数据上看,流动人口总体犯罪率是高于户籍人口。但是,如果分析p 仅停留在这样一些粗指标的比较上,那将掩盖问题的实质。从人口学的结构视角去解读这些统计数据,我们会发现这些数据的“误导”性和“欺骗”性。从以上的统计事实我们知道,流动人口这个群体最突出的人口学特征是年轻,即流动人口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人口,那么年龄与犯罪是不是有关联呢?这里不妨先介绍一些西方关于年龄与犯罪关系的研究成果。西方犯罪学常常将年龄与犯罪结合起来考察年龄的犯罪分布曲线,试图寻找影响这种分布的原因并进而进行犯罪现象解释。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年龄的确与犯罪相关联(注:Greenberg
17、, David F., “Delinquency and the Age Structure of Society”, in Sheldon L.Messinger and Egon Bittner(eds.),Criminology Review Yearbook, Beverly Hills, Calif:Sage, 1979, pp.586-620.)。年龄对犯罪的影响并不依靠其他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的犯罪相关变量 (如教育、婚姻就业性别种族等),年龄在任何地方都与犯罪相关联,年龄不管这些事件是否发生或变量是否起作用都会影响犯罪。在引入控制与犯罪关联的社会经济因素后,研究者发现年龄效应实际上
18、是与犯罪直接联系的,年龄效应是单独起作用的,不同的只是在犯罪的水平上有区别,犯罪的曲线分布模式是一样的。因此,年龄效应对犯罪的影响是一个独立的不变量。 西方学者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年龄与犯罪作为因果关系来理解。事实上,年龄“相当于”一个复合变量,是大量能够解释犯罪变量的汇集,整合了诸如体力、受教育程度、财富、婚姻状况、职业等等与年龄相关的生理、社会因素,所有这些都可以构成对犯罪现象的解释。年龄的犯罪分布只是一个简单统计事实而已,正是因为它是多个具有解释力的变量的组合体,所以它本身似乎具有了很强的解释力,这也是诸多犯罪研究都诉诸于年龄的原因(注:Travis Hirschi,Micha
19、el Gottfreddson.,“Age and E_planation of Crim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9, No.3, 1983, pp.552-584.)。本质上年龄本身与犯罪并没有因果关系,而是年龄背后能够体现出来的各类社会、经济、人口因素在起的作用。年龄与犯罪关系在统计上虽然表现为高度相关,但是年龄本身对于犯罪不具备很好的社会性解释力。总之,西方的研究表明,尽管年龄与犯罪率之间关系的解释有诸多争论,但是二者的统计相关性却是明确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族裔如白人与黑人,其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都与犯罪率具有较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名 流动人口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