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docx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精选1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1一、教学简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表达 了诗人送别好友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前 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 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已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 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余味无 穷。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
2、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 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三、作业设计与意图:a、拓展阅读,深化感情。1、生背诵课前收集的送别诗。2、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别诗。3、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学自己喜欢的古诗。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 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 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 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美国华特有句 名言:知识是宝库,实践是钥匙,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农民耕而不 播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后,我让学 生背诵课前收录的有关送别的古诗,拓
3、展比较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的 诗,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候了。请从“课堂大闯关”中,任选一个过关,有信心吗?生(兴奋地):有!(师以幻灯出示“课堂大闯关”要求:1、我能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2、我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3、我能吟唱这首诗;4、我还知道李白写的其它诗歌;5、我也知道其它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6、我能为这首歌谱曲吟唱。)(顿时四个小组展开过关斩将的激烈场面。学生个个充满自信。) 师:过关斩将开始,谁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生1:我想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这个学生是班里朗读较差的同学,读得断断续续,还读错几个 生字,但老师仍然充满微笑地鼓励着。)师:如果把每
4、个生字都读对了,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学生微笑着点点头。)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学生举手过完后面的几关。)师:许多同学还想挑战自我,挑战同学。那么,你可以利用课外 时间选择没过完的关卡继续过关。师:今天,老师也带来几首表达友人送别的古诗,这些古诗可以 说千古传唱,脍炙人口。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背下来。(师幻灯出示古诗内容:)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师:(此时,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课后再背给同桌听,比 一比,谁最快记下来。评析:教师能以课
5、堂为主阵地,提供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 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好 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这个大天地里无止境的学 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师的另一角色功能。(diyifanwen. 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 索课文题目)原文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3【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 月” “尽” “唯”等词语。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 厚谊。【教学过程】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 回答说:“
6、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 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 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 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 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解诗题、说诗人1、解诗题: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 友孟浩然,到广陵去。2、说诗人: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 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
7、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 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 天之处。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1、理解第一、二句诗:(1)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 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 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板书:名楼送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 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 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
8、学生回答: 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学生试读。2、理解第三、四句诗:(1)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 较好的词语。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2)孤帆、尽:品“孤帆: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学生:不是。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 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 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思“尽”: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
9、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 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孟浩然的影子。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教师板书:情永在欣赏第四句诗: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学生:一江春水。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换位思考、切身感受: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学生1:难受。学生2:舍不得离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6)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教师板书:珍惜友情六、教师总结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
10、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 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 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4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 厚情谊。3 .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 惯。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读法1 .启发式教学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教学时间一节课教学过程:一、导入L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 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
11、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课, 古诗两首。2 .这两首诗分别是一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 西,预习课文了知道书上为什么把它们编在一起吗?(都体现了作 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3 .师小结: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 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原因。二、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这节课就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那著名的诗人 李白的心路历程吧!2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篇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 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赠汪伦,出示。全班齐读: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
12、人朋 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3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 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 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 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相信我们再来品读诗句就会 有更真切的感受)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4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之:至U,去。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全班齐读古诗。5 .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 意
13、思。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吗?指名答。三、品读古诗。6 .自由读诗,读完之后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词 呢?(依依惜别)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1)请同学自读补充资料lo在黄鹤楼上,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再指名读。(2)补充资料2。(“吾爱孟夫子”“清诗句句尽堪传“)简单解 析诗意。唐朝两位成就
14、最高的诗人,一位“诗仙”李白,一位“诗圣” 杜甫,都对孟浩然做了这样高的赞美,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 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带着感情分组诵读。(3)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 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 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 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 挚友。如今又将面临分别,如果这时候你是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 友,兄长,老师,你会说什么?(如有时间可以让同学写下来)7.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 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
15、么?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请汉字同 学描述给盲文同学听。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齐读最后两句。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2).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 又唯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答。师总结。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 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诵。指名读。分组读。配乐朗读。四:总结8.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 了这首千古名诗。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一
16、次深情的吟诵:全班配乐诵读。再次诵读,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过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用他那大气磅 礴的诗句送走了孟浩然,送他去游历山水,跟他同一时代的王维,也 经历过这样的离别,那么,他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动呢?下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机动)作业:1.抄写并背诵古诗。2 .写下你想对孟浩然说的话。3 .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5【设计意图】1 .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2 .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3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学习目标】.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
17、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1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 文化的熏陶。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 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 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 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 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 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2 .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黄鹤楼/送/
18、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比较诗题,谈发现。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二(凸显主 题。)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 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 别精彩。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 理解。)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 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 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 示人物。)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
19、己。元二 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3 .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 关、保家卫国的。)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1 .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渭城朝雨”的“朝”读“zhG。”,“客舍青青”的“舍”要读 第四声。2 .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工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 而去。3 .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 意
20、思。4 .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读得有韵味。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 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 些画面?预设一:烟花三月一赏一幅风景1 .烟花三月一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 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 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2 .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 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
21、(因为孟浩然所 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 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预设二:孤帆远影一品一个“孤”字1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 船。)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 “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 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 他心里很孤独。2 .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 看到的,只有那一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3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
22、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 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 齐读全句。).想象相聚画面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 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他们 曾经一同 ;他 们曾经一同 o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 己喜欢的古诗,可读,可画,可写,学懂多少是多少,强调自我感悟, 个性发展。学习后集中交流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这样,以课堂为 载体,以有限拓无限,会给语文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b、作
23、业超市,选择自由。1、读一读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2、画一画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3、写一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4、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崔题写的黄鹤楼。设计意图:这样自主选择或自行设计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耳目一新,又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当学习小主人的自主 与快乐,并且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各 取所需,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2(人教版语文第七册)这是我去年进入课题组上的一节公开课,也是我第一次呈现我的 真实课堂,第一次毫无顾忌上公开课.虽然不是大家眼中的最好,但我 却勇敢地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 浩然 作业 设计 公开 获奖 教案 教学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