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书模板 (160).docx
《开题报告书模板 (16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书模板 (160).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文主题:青少年孤独感与情绪智力、亲子依恋的关系研究研究对象:云南省某市中学生一、立论依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迅速增加,更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即使他们在人群中相遇,他们仍然感到孤独和孤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学生性格早熟,精致,性格强烈。然而,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在上升。作为青少年,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忙于充电,工作和社交。生活似乎很充实,但是人们定义的心灵越来越空虚。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婴幼儿和半成熟时期,独立和依赖的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与其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有关。对于中学生来说,孤独是个人与他们之间的主要
2、联系群体(家庭,同龄人等)。在交流过程中由不满意的情感需求引起的孤独,失落,异化和痛苦。 主观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和弥漫的心理状态。 孤独不仅影响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还会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等等,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研究意义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第一,编制青少年孤独感测量工具,我国目前采用的量表主要是邹乱(2003)编制的青少年孤独感量表和Ashen等人(1984)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问卷。青少年的孤独感主要是同伴关系。采用儿童孤独感问卷对36年级学生的孤独感和社会满意度进行评价。本文在分析现有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份测量青少年
3、孤独感的问卷,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工具。其次,它丰富了依恋和孤独中介模型的研究。根据现有的理论和研究,情商可以在亲子依恋与孤独之间起桥梁作用。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情绪智力是否在依恋和孤独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通过探索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对策,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学校心理咨询和家庭环境,缓解或消除中学生孤独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1孤独感综述“孤独”一词来自精神病学,用于描述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的障碍。 1973年,Weiss发表了一篇关于孤独的文章,这是一种情感和社会孤立的体验。 从那时起,孤独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
4、焦点,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受Peplauundefineds对成人孤独感研究的启发,对儿童未定义孤独感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不同的学者对孤独的概念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早在20世纪40年代,Leokamer(1943)就认为孤独是一种由异常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引起的情绪问题。孤独是个体社交技能认知或交际能力的一般滞后现象,也是一种分裂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Sermat(1978年认为,孤独是一个人想要拥有的朋友数量和他们拥有的朋友数量之间的差异,或者缺乏社交网络或个人之间的关系。这是由于当一个人感觉人际关系不好时,实际的沟通水平和预期的沟通水平。国内学者也对孤独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
5、法。朱兆贤认为,在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寂寞是一种孤独,孤独和不快乐的感觉。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由社会期望和人际关系中的个人忽视引起的(岑国珍,1996)。李传银等(1999)认为,即使个人未定义的亲密关系和交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他们之间仍然存在差距,他们的期望和孤独感仍然会出现,表现为孤独,孤独和酒店的感觉。一种无法解决的空虚。黄洁华(2000)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定义的社交网络使他不满意。黄希庭(2004)认为,孤独是一种令人不快和消极的情绪体验,是由于个人未定义的人际交往中没有达到预期。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孤独是一种孤独,在陌生,封闭或特殊环境中的不愉快感受,但
6、有些人认为孤独是当个体感到缺乏满足感时,他们的欲望就会消失。与实际的沟通水平和差异是由主观的心理感受或经验引起的,往往伴随着贫困的孤独,孤立和无助,抑制清晰的情绪反应和娱乐心灵的空虚(李传银等,1999年)。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孤独是个人未定义的对社会需求的不满意反应。沙利文(Sullivan,1953)认为孤独对于那些无法满足某些亲密需求的人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Weiss,1973)认为,由于个人的情感饥渴和渴望,孤独是一种长期的痛苦状态.Alpass和Nevill(2003)也表明,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人际关系,尤其是缺乏 亲密关系,可以导致孤独。社会需求理论侧重于孤独的情感方面。朱
7、子贤认为,寂寞可分为主动孤独和被动孤独。积极的孤独是一种心理孤立的状态,特别是为了满足某种文化需求,这通常与宗教餐有关。被动孤独被迫与其他强烈希望与他人亲近的人分开,但社会因素使这种需求无法实现。2.2孤独感的分类Weiss根据孤独的不同症状将孤独分为两类: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社交孤独是由于未被一个未定义的群体或缺乏社交网络所识别而导致的孤独感,例如与朋友和同事相处。情感孤独是基于缺乏亲密关系的情感依恋,可以给予个人安全感。这是由于在一个未定义的生活中缺乏重要人物而导致的孤独感,通常伴有焦虑和过敏。本研究中建立的孤独结构也是基于此。Young根据时间维度将寂寞分为长期孤独,情境孤独和暂时孤独。
8、长期孤独主要表现在个体长期的社会缺陷感上。当个体处于陌生或孤独的社交环境中,或者当他们的重要关系改变或破裂时,就会发生情境孤独。暂时的孤独很常见,大多数人都会在生活中体验它。一旦一个人处于长期孤独状态,他经常会疏远他人。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无法适应对环境变化的临时反应,那么它可能会变成一种长期的孤独感。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未定义的孤独感有直接影响。父母未定义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接受与他们的孩子未定义的孤独感负相关(石庆馨等,2005)。在孤独的各个方面,民主家庭的个人得分显着低于冷漠和权威的家庭。家庭功能中的父母控制,矛盾与和谐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孤独感,而在家庭功能中,矛盾与和谐通过外向,
9、愉悦,情感和操作间接影响个体未定义的孤独体验。(李彩娜,邹乱,2006)。曲可佳(2010)表明,青少年的孤独感与五个人格因素显着相关。情感和开放积极地预测了孤独,而外向和和谐对孤独有负面的预测作用。韩雪探讨了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内向与内向与孤独感呈负相关,与心理素质和神经质呈正相关。除了开放性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外,外向性,和谐,谨慎,情感和孤独感也显着相关。家庭环境与孤独感之间也存在某种关系。家庭功能是对家庭工作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环境适应性的综合评价。冲突与和谐中亲子感知的差异以及父母关心的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显着相关。2.3情绪智力综述情绪智力在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中
10、起着积极的作用(Salovey,Mayer,2003,2004),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孤独的主要来源。 国内学者已经表明情绪维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邹泓,2008),这意味着情商可能在消除或减少孤独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也反映了情商的概念。情绪智力是一种与认知智能相对应的社会智能,是影响人们未定义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天,情绪智力甚至被认为比认知智能更能预测成功。国内学者卢家嵋认为“emotional intelligence”翻译为“情商”更为恰当,因为情绪集中在内隐和稳定的“情绪”上,而情绪更多地集中在明确的,暂时的“情绪”上。它揭示了情商的本质。情绪智力
11、是人们成功完成情感活动所需要的一种人格心理特征。车文波在“心理学词典”中使用“情商”这个词,有些学者使用“情感力量”这个词,属于情绪智力的范畴。许远理(2004)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处理和处理情绪信息和情绪问题的能力,即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信息的能力。徐小燕和张进辅(2002)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认知和心理能力,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评价和情绪适应。情绪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有五个因素,分为几个子因素。情绪智力的另外两个主要理论是Goleman和Bar-on的综合模型理论。根据戈尔曼的观点,情绪智力包括五个方面:理解一个未
12、定义的自己的情绪,正确管理一个未定义的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未定义的情绪和管理人际关系。他还将情商与情绪智能区分开来,这决定了学习依赖情商的实用技能的潜力。情绪智力反映了我们对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潜力的理解,并将智力运用到工作中。 Bar-on undefineds理论是一个综合模型,因为他认为情商的结构不仅包括心理能力,还包括人格。如动机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他的理论中,情商被分为五个维度:个人未定义的内部,人际关系,适应性,压力管理和一般情感成分,其中包括15个相关的能力和杀戮。Bar-On认为,情绪智力高的人往往是那种成功的、聪明的、情绪健康的个体,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或矫正干预来提高情绪智
13、力。表1 Bar-On 情绪的和社会智力结构模型情绪的和社会的情绪智力个人内部成分人际成分压力管理成分适应性成分一般心境成分情绪的自我意识移情问题解决压力耐受性幸福感自信人际关系现实检验冲动控制乐观主义自尊社会职责灵活性自我实现独立性2.4亲子依恋综述最早对依恋关注的是Freud,他认为,在他早期的经历中,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总会影响他后来的心理活动。博尔比在1969年正式创造了附着一词,被称为依恋理论之父,将依恋定义为婴儿与其父母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系。 Bolbyundefineds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依恋的进化起源和内在机制。 Bolbyundefineds依恋理论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依恋理论,但
14、其局限在于早期认为婴儿与母亲之间只存在依恋。 Ainsworth(1973)是第一位认为存在不同依恋行为模式的学者。他认为,依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保持亲密,安全港和安全基础。根据个体行为的特点,安斯沃思将依恋分为三类:安全类型,回避类型和矛盾类型。大量的实证研究倾向于将依恋类型分类为。 Bartholom(1991),认为附件贯穿于个人生活的整个过程。附件类型可分为四种类型:安全类型,关注类型,忽略类型和恐惧类型。青少年依恋的研究分为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在青春期,个体与同龄人的交往频率越来越高,亲密度越来越高,与父母分享的活动越来越少,抵抗冲突也越来越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亲子依恋的质
15、量降低。一般说来,依恋是稳定的,但在不同生活阶段或在消极重大生活事件的情况下,依恋会发生变化,例如在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可能略有变化(张文新,2005)。青少年依恋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依恋的质量,而不是依恋的类别(Wilkinson & Kraljevic2004)。在这个阶段,个体在完成发展任务时仍然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对父母的依恋促进了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当然,青少年学生逐渐从同伴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帮助、积极的价值和亲密感。同伴依恋可以减少抑郁、焦虑、孤独等情绪体验,对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还表明,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之间存在相关性。父母支持度高的人有更多的亲密伙伴,
16、表现出更积极的朋友支持效果(Field et al. 2002)安全的亲子依恋有助于青少年社会技能和能力的发展,而同伴依恋与青少年对环境刺激和认知策略的反应无关。个体倾向于以与其现有内部工作相一致的方式解释新事件,从而产生认知偏好,而认知偏好反过来又影响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Barrett & Holmes 2001)。亲子依恋的认知工作模式可以预测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解读或对事件的反应计划。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会继续进入人际关系模式。具有安全依恋的个体倾向于认为外部世界是有益和值得信赖的(Nickerson & Nagle 2004),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极的态度,在社交场合更加外向和自信。不安全依
17、恋的人对环境持消极态度,更容易感到不确定和危险。2.5情绪智力、亲子依恋和孤独感的关系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对人际交往中直接注意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从而重新组织对事件的记忆。这就是亲子依恋如何改变个体的认知过程。情绪调节在亲近父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压力和高度焦虑的情况下。依恋体验影响青少年的情绪评价、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策略(Salisch, 2001)。青少年亲子依恋对个体的情绪能力和感知压力水平仍有持久的影响(Keiley & Seery, 2001)。具有安全依恋的个体更能适应社会的表达和控制,能够处理消极情绪,更满意的人际关系,压力更小。不安全依恋的人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
18、更容易生气,情绪调节策略也更差。青少年依恋系统可以部分地看作是情绪调节系统(Allen et al. 2004)预测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亲子依恋的工作机制为如何影响他人,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绪提供了一个模型,从而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Rutger, Catrin & Wim 2001)。二、研究方案1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近年来,大多数关于中国孤独感的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等外国尺度来衡量儿童未定义的孤独感。 讨论了高中师生,大学生等的状态和特征问卷,情绪社会孤独问卷,孤独问卷结构。 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一,中学生孤独感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青少年孤独感影响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题报告书模板 160 开题 报告书 模板 16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