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冬至诗的民俗风情.docx
《论宋代冬至诗的民俗风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宋代冬至诗的民俗风情.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要冬至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人文价值和意义丰富多姿。冬至始于汉代,因为它处在首尾相接的迥殊地位而被流传。到了宋代,冬至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冬至文化蕴含着宋代流行文化,因此通过探究宋冬至诗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风气和思潮。文学从生活来,又回生活中去,它作为宋代流行文化的缩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宋代人文风情画。透过宋冬至诗所反映的冬至特殊习俗,简单地复原宋代人们的风俗生活,探究宋代诗人的所见所感所想,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宋代风土人情,这对于我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关键词:宋代 冬至诗 民俗风情AbstractTheWinterSolsticeisoneofthetraditio
2、nalfestivalsinChina,theWinterSolsticeisrichinhumanisticvalueandsignificance.TheWinterSolsticebeganintheHanDynasty,becauseitwasinaverydifferentpositioninthebeginningandend.IntheSongDynasty,theWinterSolsticebecameoneofthemostimportantfestivalsatthattime,andthecultureoftheWinterSolsticecontainedthepopu
3、larcultureoftheSongDynasty,sobyexploringthepoemsoftheSongDynasty,wecandeeplyunderstandtheatmosphereandtrendofthoughtatthattime.Literaturecomesfromlifeandgoesbacktolife.AstheepitomeofpopularcultureinSongDynasty,itpresentsuswithpaintingsofculturalcustomsinSongDynasty.ThroughthespecialcustomsoftheWinte
4、rSolsticereflectedintheSongDynastyspoems,simplyrestoringthecustomsandlifeofthepeopleintheSongDynasty,andexploringwhatthepoetsoftheSongDynastysaw,felt,feltandthought,canmakeusunderstandthelocalcustomsandcustomsoftheSongDynastymore,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forustoinherittheexcellentChinesetraditional
5、culture.Keywords: Song Dynasty;Winter Solstice Poems ;Folklore目 录一、宋代冬至诗的信仰习俗1(一)冬至祭天2(二)书云物3(三)祭祀上坟5二、 宋代冬至诗中的交往习俗7(一)宫廷朝会7(二)民间拜贺宴请8三、宋代冬至诗中的测候习俗9(一)数九9(二)测候11四、结语12参考文献13致谢14论宋代冬至诗的民俗风情黄慧娴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代表华夏文化的主要节日。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利用工具测出冬至,它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区白天时长最短的一天。汉朝时,古人就已经对这一现象有了清楚的认知,并且把它与春分、秋分与夏至并列,把
6、一年平分成四季。从夏至之后,正午太阳高度的角度逐渐低沉,日冕上的影子也渐渐拉长,自汉代始民间就出现了“贺冬”这一节俗,随着时代发展,宋冬至与寒食和年节并列为“三大节”,在民间老百姓中还口耳相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冬至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宋冬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比如宋冬至皇宫会举行祭天、朝会等典礼;民间则开始宴请、拜贺、祭祀等,此外还有测候活动。宋代诗人追求诗歌的新变,开始拓宽与丰富诗歌的主题内容,因而生活与宋诗的关联密切,其中也涌现了一些以冬至作为主题的诗歌,通过研究宋代的冬至诗歌,可以在里面窥视宋朝社会风貌以及民俗风情。一、宋代冬至诗的信仰习俗冬至在农耕时代中处于关键
7、地位,起初是为了指导老百姓顺利进行农耕活动。我国古代人们敬畏大自然,遇事风靡崇拜天地、鬼神以及先祖,古人心中天地阳气渐渐强盛是从冬至开始,它预示着下一场轮回,是黄道吉日的代表。于是,冬至便具有了很强宗教色彩。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祭报众神、书云占卜等活动,以此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农作物取得好收成,或祭拜先祖,企盼先祖可以降福后人,保佑天随人愿,幸福安康,大体上节日气氛是严肃和庄重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受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的影响,节日气氛发生转变,自我观念日渐觉醒,加上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冬至的节日气氛开始变得轻松,它不再仅仅为了趋奉鬼神玄冥,娱乐性也得到了重视。尽管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其节日气
8、氛和思想情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一些信仰习俗仍作为冬至活动中固定的一环被代代相传。(一) 冬至祭天古时人们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因此年周期和世界万物运转周期便成为了冬至。“我宋受福,永寿于万”(学士院宁宗郊祀二十九首),作为一个大吉之日,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在宋代会在冬至举办隆重的祭天大典,以此来祈求下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在玉海一书中指出作为华夏历代国家正统祭祀的最高神昊天大帝在南郊一年举行四次祭祀活动,由公卿摄事。只有在冬至日会选择在圜丘进行祭祀活动,统治者亲自祭祀的日期则是三年一次,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每年都照例举行场面较小的冬祀,由统治者或专职人员代行,在宋庠的冬
9、至摄事南郊斋宫感怀作中就写到了举行冬祀时的场面布置和百官神情;另一种则为大型的郊外祭祀,通常情况下三年一次,统治者亲自主持,是宋代举行祭天仪式中最为受重视的。晏殊在奉和圣製冬至中写出了在冬至日里举行祭拜活动,农时可以顺利开展且取得丰收。天气爽朗“六符平”,消灭虫害年末可以获得大丰收。肆乐遵循年律,“迎长”有歌颂赞美之声。看到在浓云中燕雁穿梭,雨雪停止,天放晴,兰花茂盛。异域里梯航密集,诸侯盛物的竹器贡品丰盈。尧仁布置万物,一起来庆祝冬至。从这首诗的描写中可得知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宋代皇帝对冬至祭天的重视可见一斑。通常在祭天活动中,祭拜对象为“昊天大帝”,民间也会通俗地称其为“天皇大天尊”
10、,萧嵩说“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1不管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敬畏天神,所以祭天活动中祖宗与天神被人们一同祭拜,如同孟元老说“坛上设二黄褥,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东南面曰太祖皇帝。”2宋代统治者内心十分看重昊天大帝,祭奠中其他神仙的位置或许会变化,但昊天大帝处于坐北朝南的位置始终不变。宋冬至的祭天仪式是庄严性和有规模性的统一,“宗伯方承命,元龟遂告猷”(秦观进南郊庆成诗),在祭祀前,掌宗庙祭祀官员就要受命,占卜谋划。“扈跸三千剑,干霄十二楼”(秦观进南郊庆成诗),这里说明在皇帝来到行宫前,众多侍从先布置好宫室,准备好仪仗和祭祀用的牺
11、牲等。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之后,冬至日当天皇帝在一群数量庞大的随从中用銮驾出宫,在祭天时要在正厅射牛以示隆重。“可但丰年屡,当知世德求”(秦观进南郊庆成诗),在这一句中表达了祈求年年丰收,也知道用累世的功德积聚福气。此外“秉心齐明,奉牲博硕。”(真宗祭九鼎十二首 ),在此提到了祭祀要心中整齐而严明以及准备肥壮的牲畜,“匏丝铿陈,冠佩俨饰。”(真宗祭九鼎十二首 ),此时还要有颂乐,百官要配饰,希望灵感不期而至,犹如天神所授。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对用于祭祀用品的惊叹,可见在宋代举办的祭天仪式是规模宏大与庄重严肃。宋代每三年冬至大型的郊外祭祀一般都会选择在南郊圜丘举行,依据天圆地方的原则,“夙驾恭深诏,
12、圆坛俨博临”(陈杰冬至摄献于郊),就写到了这一正式的祭天环节。其实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王朝统治期间就出现了南郊圜丘的礼节,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乃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3表达在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之前,要先设立圜丘于南郊,然后天子登临进行祭祀,祈求保佑我朝江山社稷。宋冬至祭祀的祭坛仪式通常为当代天子亲自主持,天子的祭酒先献,接着亚献和终献则分别让官员进行。“极知祈永命,犹愿戒难谌”(陈杰冬至摄献于郊),体现出了举行祭天仪式的目的,皇帝以及百官要表现出对神灵的虔诚与德行,希望通过心诚则灵的祭祀天神活动来蕲求天下太平,江山稳固。(二)书云物书云物就是记录观察天空的表象和云彩的色泽,把观察到的景象
13、占卜吉凶,用来当成新一年气候和年景的预测。语本左传僖公五年中写到“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说明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国人每到四立和二分二至日都会记录当时的天气、层云的颜色以及是否发生灾难。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历朝历代君王自然十分重视冬至日上天众神给人间的启示。冬至日这一天会有特定官员观测是否有云在下面迎向太阳,有云则代表这一年都美好,人民安居乐业,无云则代表德少,这一年都不美好。周礼春官保章氏中提到“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云有青白赤黑黄五种颜色,如果天空出现红云代表干旱,黑云代表水害,白云代表战争,黄云则代表会有地质灾害。
14、通过一系列的的观测云气的颜色和云来云往来占卜下一年农作物的丰歉以及是否会产生水旱灾祸。书云物这一节俗习惯始于商代以前,书云物透露出古代人民敬畏自然,也隐隐透露出顺应天时的美好愿望。古人借助书云物的方式,获得来自大自然的启示,预测来年运势,祈求农事和顺,生活安康。随着人本思想的不断深入,古人产生了“人定胜天”的态度,对大自然的敬仰慢慢减弱,开始依照自己的方式改造自然,但书云物这个冬至习俗仍旧受到当权者的重视。发展到宋代,书云物这一冬至节俗更是成为了象征符号,宋代诗人多用“书云物”来指代冬至。如“底事阳和尚未回,书云已久未逢梅”( 李曾伯 雪夜不寐偶成), 洪迈的容斋四笔用书云之误中“今人以冬至日
15、为书云,至用之於表启中。虽前辈或不细考,然皆非也汉明帝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毕,登灵台观云物,尤为可证。”4宋代设置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机构叫做天文院,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书梦溪笔谈象数二中提到北宋时天文院设在宫内,里面有各式各样观测天文的仪器,还设有司天监专门负责观测天象,预测吉凶。这表明宋时已经具备了一套完备的仪器和专门的官员进行掌测验天文,考定历法。宋代统治阶级重视老天爷给予人们的各种预示,体现统治阶级希望可以掌握当时国家事态的发展,用以长久的保佑其万世的统治,不被敌人有机可乘,作为拥戴君主统治的士人阶层,也十分重视在书云物上获得启示。“慈颜幽翳几星霜,犹记斑衣共举觞。”(刘克庄冬至二首
16、 其二),诗人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把今年冬至的情景与去年进行比较,“亲朋不至谙时态,儿女无知竞晓妆”(刘克庄冬至二首 其二),还运用了“犹记”的字眼表示时间犹如白马过隙,有一闪而过之感。同时用“亲朋”、“儿女”的行为与自己的思想相对比,“老退尚馀忧国念,朝来云物果灾祥”(刘克庄冬至二首 其二),表达年老的自己仍在为国事而忧劳,早上观测书云物来预测吉凶灾变,突出了诗人内心担忧国事的愁情,此外通过对书云物的观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切之情。宋代冬至书云物除了被用来表达对国家的关切之情外,还借此表达乡愁之意。“书云瑞应协黄钟,人事天时讶许同”(虞俦冬至日泊舟严陵滩下),诗里用“黄钟”、“书云”等冬至时
17、典型的节俗事物,表达了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其次在颈联中提到诗人把船停靠在严陵滩,想到了前代隐士严光曾隐居于此,诗人当即对其高洁的事迹发出由衷赞叹。“醉里不知乡国异,团圞相映酒颜红”(虞俦冬至日泊舟严陵滩下),作为诗歌的最后一句中诗人在酒醉后恍惚觉得异乡和自己本来的故乡没有什么差异,圆月与诗人的醉脸相互映衬,在此时诗人思乡之情得到了极大的消解。此外余秋初离庭闱冬至犹未得归夜读宛丘先生秋日忆家诗辄 次韵以述旅怀为同一诗人所作,其怀乡之意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深表同情。“屈指西风阅岁华,半年行役苦思家”(虞俦余秋初离庭闱冬至犹未得归夜读宛丘先生秋日忆家诗辄次韵以述旅怀中),写了在冬至日时诗人因公外
18、出无法回家,“綵衣归去亲闱好,画角吹残客梦赊”(虞俦余秋初离庭闱冬至犹未得归夜读宛丘先生秋日忆家诗辄次韵以述旅怀中),诗人于梦里回到家乡,他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母亲,可诗人思乡游子的梦境却被画角的声音无情惊动了。突然诗风一转,诗歌下半部分诗人在病里度过了中秋节,后又在醉中度过了重阳节。在这个本应与亲朋好友共同欢聚的节日里,诗人却孤身在外,只能用酒来摆脱内心的思念,在这样的场景下诗人愈发忧伤,奠定了全诗哀愁忧伤的情感基调。(三)祭祀上坟祭祀是华夏典礼最重要的组成。冬至日作为历朝历代看重的节日,祭祀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天子冬天祭天祭祖,民间各家除要祭拜自家祖先以外,有合族的也应在祖庙或祠堂举行祭典
19、。民间的祭祖活动较为简约,但祭祖氛围依然是庄重和严肃的。活动举行前,家族内主要的祭祀人和执事都先要洗浴吃素,保持自身清心寡欲,结束之后,一家大小依次列坐在祖宗的排位前,一起为祝寿举杯。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宋代,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文化系列政策推行下,全国上下都洋溢着重视儒家伦理道德的氛围。因此每逢冬至等重要传统节日,上到天子,下到平民都要举行祭祖活动,以追忆先人。崔宴说“十一日,冬至之日,荐告。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斋、馔、扫涤如荐豚。其进酒尊长,及修谒刺贺君、师、耆老如正日。”5意思是冬至日时,人们会用小羊祭拜天神和祖宗,长辈用酒进奉,此外“谒刺”还会在冬至节这一天举行,做法为先削薄竹片和木
20、块,再写名字在上面,而从“贺君、师、耆老如正日”从中可得知以冬至为每年开始或者年末的月在古代节俗上的遗留。汉代年终祭礼以祭祀祖先为主,兼祭祀百神,古代生产力低下,选择使用祭祀祖先的仪式以表达自己崇拜之情,增加集体信心和凝聚力。而作为历代传承习俗发展到宋后,宋人注重冬至的程度,远超其他的岁时节庆。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明了京城最重视冬至,在这一天无论贫困或富贵的人都会置办新衣,筹备饮食,享祀先祖,举国上下气氛如同过年一样。诗人王洋在近冬至祭肉未给因叙其事开头就写出了全诗背景,即冬至日时诗人与夫人一道早起,计划典当衣服和剪头发用来购买祭祀食物。“但得豚肩略掩豆,敢事三牲共日祭”(王洋近冬至祭肉未给
21、因叙其事),而祭祖的时候一般会用到牛、羊、猪三牲来当作祭品,但是买来的猪腿只能勉强掩盖住豆子。至于用换取祭祀食物的原因,在“食无脔情勿伤,祭不毛血贫太酷”(王洋近冬至祭肉未给因叙其事)中说明,是因为没有钱买来祭祀时所用牺牲,但是因为要过冬至,所以只得出此下策,从中折射出诗人对冬至祭祖活动的重视。“方今大礼曾未充,仓廪不与昔日同”(王洋近冬至祭肉未给因叙其事),当今庄严隆重的典礼不能举行,贮藏米谷的仓库不能与以前相比。“无财无田不可祭,子有笾豆那能丰”(王洋近冬至祭肉未给因叙其事),无财无田不能祭,祭祀的器皿只能用溪水装满。“且求远去酌行潦,在野不应嫌薄少”(王洋近冬至祭肉未给因叙其事),尚且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宋代 冬至 民俗风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