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二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辽宁沈阳二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沈阳二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8 页 沈阳二中 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 12 月阶段测试 高三(23 届)语文试题 沈阳二中 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 12 月阶段测试 高三(23 届)语文试题 说明:1.测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
2、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
3、“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
4、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第 2 页 共 8 页 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教”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化”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
6、及社会的影响作用。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习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使人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诗教观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以化人”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的外延。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
7、总书记在这里所言的“古代经典诗词与散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对教化人的重要作用。其次,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归根结底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毛诗序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在政治上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对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说的进一步发展。刘克庄的“世教”观,虽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但仍未摆脱 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可见,儒家诗教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
8、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最后,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化”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文以化人”强调人要学会将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此乃“浸化”的过程。并且,作为鉴赏主体的人还应该在接受文学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层内涵,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关于“悟化”,早在宋代,严羽便有“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等相关论述。这里提到的“久”字,一则强调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二则强调人的积累过
9、程。这两种过程都是为“悟化”过程做准备。可见,“文以化人”强调作为文艺作品的客体与作为鉴赏主体的“人”之间的双向互动。(摘编自陈亚论“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从儒家诗教观出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的一项是()(3 分)A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最终要通过音乐完善人性,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B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文化受到质疑,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C“文以化人”思想源自周易,与儒家诗教观一样,都强调了诗文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D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
10、的文人,为其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第 3 页 共 8 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B新时代下“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和传统诗教观完全不相同。C儒家诗教观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在新时代弱化了政治教化功能,主张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D“浸化”的过程,就是读者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反复涵泳,不断加深对文本理解并体悟其真义的过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
11、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A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强调“夫文德,世服也”。B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发挥“补察时政”之功用。C文心雕龙论诗,赞扬“顺美匡恶”的传统。D王安石认为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4 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部统编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 67 篇,占全部课文数(136 篇/首)的 49.3%,其中古诗词 33 首,古文 34 篇。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4 分)5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的原因。(6 分)4 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部统编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 67 篇,占全部课文数(136 篇/首)的 49.3%,其中古诗词 33 首,
12、古文 34 篇。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4 分)5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的原因。(6 分)(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在异乡在异乡(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
13、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
14、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第 4 页 共 8 页 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我可以肯定,少校
15、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回美国。”“结婚了吗?”“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
16、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
17、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
18、,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注】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第 5 页 共 8 页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的一项是()(3 分)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更加自由灵活地讲述客观内容。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
19、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仇恨。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的对话使用了大量的简单句和省略句,极少使用连接词,这样处理加快了行文的节奏,使整个故事的结构更加紧凑。B文中交代了伤残军人的理想,同时又介绍他们的伤势,身体的残缺与理想的破灭形成反差,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战争的残酷。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
20、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明了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手无法康复。D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与暴力,但可以通过探寻伤残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8文章第一段画线部分的描写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4 分)9本文标题“在异乡”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8文章第一段画线部分的描写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4 分)9本文标题“在异乡”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货殖列传序
21、 货殖列传序 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22、。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 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 第 6 页 共 8 页 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23、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选自史记,有删改)【注】刍豢:指牲畜的肉。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潟卤:盐碱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故物贱
24、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B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C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D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3 分)A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因素。B神农,即炎帝,传说中农
25、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与黄帝轩辕氏被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C桓公,指齐桓公,姜太公之后,在管仲的辅佐下使齐国逐渐强盛,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D千乘,春秋战国诸侯国中的大国。古代四马拉一兵车为一乘,国家大小以兵车多少衡量。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篇否定了老子“小国寡民”的论调,意在表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B 作者以齐国兴盛的史实为论据,肯定了富国裕民之道,从而证实货殖之事的重要作用。C文章结尾强调,只要人们生活富有,自然会懂得仁义和礼节,并阐明这是教化无法实现的。D 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沈阳 2022 2023 学年度 上学 12 阶段 测试 语文试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