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6).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理纵横 132015 年 第 8 期时间性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地理中的时间问题只有与地理“过程”相联系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推进、演变。用时间推移与演进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认识和诠释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是地理视角的重要维度之一,也是地理学中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地理过程与要素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掌握地理事物动态发展过程的事实和原理,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过程的方法及相关教学策略,以期为地理教学中地理过
2、程知识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一、引导学生从“标志性特征”入手认识地理过程一般将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过程,称为地理过程。反应这种“时间断面”上地理事物和现象动态演化过程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1,是地理过程知识的基本构成。分析地理过程推进的动态变化特征实际上就是找寻地理过程演变的动态变化规律。这给地理教学以重要的启示和引领:认识地理过程,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其“随时间推移而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过程”的“标志性过程特征”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地理过程,其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标志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的一项重要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动态变化
3、所呈现出的“标志性过程特征”。地理过程按其动态变化特征,可以分为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等类型。每种类型的地理过程通过其标志性的顺序性特征或者阶段性特征而与其他地理过程相区别。例如地理循环过程以其“初始位置一系列的运动环节返回原来位置”的顺序性特征而与其他地理过程相区别;演变过程则以“初始状态一系列新旧更替变化新的状态”的阶段性特征而与其他地理过程区别开来(表1)。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的教学策略摘要:地理过程是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学习地理过程知识有助于学生地理空间推理、空间想象、预测等能力的发展
4、。文章从“引导学生从标志性过程特征认识地理过程”“引导学生依据对动因与条件的剖析认识地理过程”和“通过推测变化趋势认识地理过程”三个维度探讨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的教学策略。关键词: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培养策略地理过程类型呈现的“标志性过程特征”实例循环过程初始位置一系列运动环节返回原来位置水循环、大气环流演变过程初始状态一系列新旧更替变化新的状态岩石风化过程扩散过程扩散中心扩散路径或方向扩散呈现的特征卫星城建立、污染物扩散波动性变化过程地理事物数量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变化的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表1 地理过程的“标志性特征”2地理纵横 142015 年 第 8 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地理过程的
5、“标志性特征”入手认识地理过程呢?其教学的“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一是先引导学生明确所认识的“过程”的基本属性:即分析判断所认识的地理过程属于“运动”性的地理过程还是“演变”性的地理过程;二是在明确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地理过程所呈现出的“标志性过程特征”。【案例1】从“标志性特征”入手认识大气环流中的低纬环流低纬环流学生需要理解的内容是,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以反信风的形式向北极方向流动,在30N附近上空堆积,气流大量堆积从而下沉,在低空,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以信风的形式流向赤道。由此,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内
6、容时,应把握如下三点:首先引导学生弄清楚“运动”是低纬环流的本质特征;第二,要引导学生认识这种“运动”由哪些“运动环节”构成及这些“运动环节”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动的;第三,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低纬环流的“标志性过程特征”。其中,第三步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低纬环流的“运动”性特征十分明显,高中学生明确这一点并非难点。其运动环节及顺序是怎样的呢?通过绘图和读图,容易直观识别低纬度地区大气运动过程经历了如下运动环节:“赤道地区气流上升高空反信风形式流向副热带副热带地区气流下沉低空信风形式回赤道”四个运动环节。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低纬环流过程的起点是赤道,大气经过了一系列的运动
7、环节之后,又返回到赤道地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低纬环流的标志性过程特征为:初始位置一系列的运动环节返回原来位置。按照这样的“技术路线”分析和认识地理过程,可以将复杂的地理问题简单化和系统化,使地理过程知识富有条理性。透过上述分析,上述教学策略运用的要领是,认识和分析地理过程时,通常先从地理事物的具体运动环节中,根据其转折性变化特征,提取阶段性意义的运动形式,也就是说,先将地理过程进行阶段形式上的简化。然后再根据上述阶段形式总结整个地理过程的运动变化规律,并总结该类型地理过程的标志性特征。二、引导学生依据对动因与条件的剖析认识地理过程地理过程的“标志性过程特征”的形成都有其特定原因,
8、都是受其特定条件制约的。例如,低纬环流中“赤道地区气流上升高空反信风形式流向副热带副热带地区气流下沉低空信风形式回赤道”各运动环节中,“赤道地区气流上升”是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导致气流膨胀上升;“高空反信风形式流向副热带”是由于“赤道高空气压高于两极高空的气压,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导致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等等。可见,对地理过程动因与条件的剖析,是在对辨识地理过程的“标志性过程特征”基础上的认识的深化,为进一步理解地理过程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通常情况下,地理过程发生及其演变的“动因”包括地理要素自身属性的“动因”和外在条件“动因”两个方面。地理过程中地理要素自身的属性往往是形成地理过程
9、的动力源泉与基础条件,而外在条件则是推动和促进地理过程持续发展与演化的主要原因与因素。如何引导学生对动因与条件进行剖析,从而认识地理过程呢?其教学的“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先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中地理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区别于其他一般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地理过程能够持续发展演变的外在条件。【案例2】从地理过程“动因”与“条件”的剖析认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可溶性岩石被流水溶蚀,发育成石芽、漏斗、溶沟和落水洞,地表循裂隙持续进行溶蚀和侵蚀,地下洞穴逐渐发育,独立的洞穴逐渐归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崎岖的地表发育成峰林、溶蚀洼地、孤峰和落水洞,由
10、于高地抬升,地下河逐渐干涸,形成溶洞,进而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在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因和条件时,应从地理要素本身的性质特征和地貌形成的外部条件两个方面着手把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地理要素具备的内在条件。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中,岩石和水是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单元,考虑其自身的属性和特征是分析地理过程“动因”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岩石需要具有可溶性。通常,在几种可溶性岩石中,碳酸盐类岩石分布较广,岩体体积较大。第二,岩石具有透水性。第三,具有溶蚀力的水,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透过上述分析,溶蚀力的水和可溶性的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其地理要素自身的“动因”条
11、件。在考虑地理要素自身属性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考虑促使地理过程发展的外在“条件”。例如,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除了上述必备“动因”之外,还需要具备地理纵横 152015 年 第 8 期充沛的降水量和地下水循环的通畅性等条件。这给地理过程知识教学以重要的启示:在分析地理过程形成之初,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考虑地理过程形成的动力基础。通常,动力因素由地理过程的主导要素所决定。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考虑促进地理过程不断发展、演化的外在条件。三、引导学生通过推测变化趋势认识地理过程推测变化趋势实质是一种空间推理过程,是指在分析并得到地理现象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推测其可能的变化趋势与规律的一种方式。对地理过
12、程的预测,主要是依据地理空间动态过程规律作趋势预测、周期预测、变异预测等。应予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推测变化趋势,并非追求学生作出的“推测”多么“科学”、多么严谨周密,重点在于通过“推测”,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推测变化趋势认识地理过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据地理现象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推测地理动态过程的未来发展与变化的趋势。在引导学生预测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方面,应主要围绕如下线索开展:一是引导学生推测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并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二是引导学生依据地理现象动
13、态变化的基本规律,简单预测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案例3】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作出推测学习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时,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经历当初魏格纳从猜测到寻找证据进行逻辑推演的思维过程。给出南美洲和非洲略图,并将二者拼合在一起,在其上绘出古地层、古生物。让学生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说出根据。类似如上的教学既可让学生从中体验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又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和预测能力。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推测和想象,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地图、图表、模式图等,从而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为推测和想象准备素材;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推
14、测、合理想象。指导学生合理的进行预测,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预测的一般过程:首先,搜集研究对象的以往变化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从而得出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或变化的模型;最后,根据地理事物的规律和模型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结果或方向。参考文献:1 袁孝亭,张志孝.“地理过程”知识及其教学设计J.教学研究,1996(1):12-13.2 黄妍,袁孝亭.地理空间视角及其培养J.地理教学,2014(7):7-10.(责任编校:李文田)(上接第26页)体现对知识的训练。3.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知识的建构是学生来进行的,不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我们必须清楚学生的学情,也就是
15、学生已有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设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为依据开展课堂教学。至于把握学情的具体方法,我们可以在学案中设置相关内容,让学生课前完成,教师通过批阅来了解。4.关注地理主干知识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双向地、反复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以地理主干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教学重点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和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等。五、结语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主干知识建构为核心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盲目应用。当然此教学模式也不仅仅局限于区域地理教学,也可以拓展到其他内容的教学中,如复习课的教学等,这有待我们继续探索。(责任编校:周晓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