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7).pdf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7).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研究 9一般而言,地理空间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事物、过程等发生、存在、变化的空域性质。空域性质往往通过填充在空间内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得以体现。无论是单一要素的深入认识还是要素的简单叠加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只有通过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表现出的结构、功能性意义才能完整、综合地解释地理空间现象。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空间联系及其影响,使学生领悟和认识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空间内部的联系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机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诠释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空间联系及其影响的相关教学策略。一、准确认识
2、空间特征是分析空间联系的重要基础空间特征由空间内部具有突出特征的地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得以呈现。各个空间都有其主导要素,主导要素使空间之间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区际之间的联系。这给地理教学以重要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空间联系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空间特征,因为认识空间特征是分析空间联系的基础。一般认为,空间特征是指该空间区别于其他空间特别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它是区域空间内部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特定时间内的综合反映。透过地理学家的定义可以看出,认识空间特征要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空间内部具有显著征象或标志的地理要素和空间内地理要素的综合。如何找寻空间内地理要素特别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呢?我们知道,在地理
3、要素中,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聚落、农业、工业等方面。找寻其中任何一种地理要素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或标志都是有其特有的“技术路线”的。例如,找寻地形方面的显著征象或标志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该地形的地势,包括海拔、倾斜及起伏状况,通常,区域地势的倾斜及起伏状况是分析的重点;第二,分析地形类型的构成状况,也就是比重,通常做三个方向的判断:即地形类型是否复杂多样,以哪一种地形为主或哪一种地形类型面积狭小;第三,认识地形的空间排列状态,例如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第四,有无特殊地形。下面以描述非洲的地形为例进行解析。首先,分析该
4、地形的地势:地面起伏不大,被称为“高原大陆”,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描述了地势的客观现象;再叙述地形类型构成的比重: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最后描述地形的空间排列状态及特殊地形:自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中部是广大的刚果盆地,北部是世界面积最大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空间联系及其影响的策略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空间联系及其影响的策略摘要:地理空间联系是地理空间视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空间的角度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的独特方法。梳理和总结地理空间联系的分析方法与步骤,进而归纳空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探寻地理区域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准确认识空间特征”“逐层深入
5、的分析空间内部联系”“空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个层次探讨了地理空间联系的内涵与分析方法,并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分析了认识地理空间联系及其影响的具体教学策略。关键词:空间联系;培养策略;影响教学研究 102014 年 第 17 期的撒哈拉沙漠。对此,提出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就是:要使学生领悟到,找寻“具有显著征象或标志的地理要素”,要素中与其他区域性质差异最大的可以成为区域特征分类的重要依据。在“找寻”地理要素过程中,要以上述的“技术路线”作为方法论依据。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将“地形”要素的“技术路线”迁移运用到其他地理要素“技术路线”中去。认识空间特征,除了找寻空间内地理要素特别显著的征象或
6、标志外,还要注意认识空间内地理要素的综合。除此之外,要素之间还随着环境的演变及时间的发展,形成其特有的空间分布及排列格局,进而产生具有一定特征的空间结构。由此可见,学会分析空间内部的联系,对于中学生而言显得尤为必要。二、使学生学会逐层深入分析空间内部的联系1.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看空间联系地理空间系统是地理要素的填充,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空间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地理空间的现实意义并不在于研究空间要素本身,而在于空间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通过这种联系,使各个要素在联系与制约中发展、演变,形成其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格局,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形态。那么,各要素在地理空
7、间中是如何分布的?要素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规律与联系呢?通常,理论地理学将空间分布分成两个尺度进行分析宏观和微观。宏观意义的空间分布,主要体现在大尺度范围,具体表现有三种: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微观层面来看,空间分布强调地理事物在一定空间内的散布状态和排列形式,反映地理事物之间具体的相互位置。包括空间事物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排列形态等。通常,微观层面的空间分布将其划分为三类,点状分布、线状分布和面状空间分布。例如:河流、交通路线、山脉属于线状分布的具体体现;沿线状要素分布的离散点则为点状分布,如河流沿岸的聚落、城市,公路两旁的服务区等
8、;面状分布的表现如行政区划、人口普查区域、草场、农田分布等。学习任何一种要素分布都有其特有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空间分布事实。其次,在此基础上总结空间分布的特征。再次,分析空间分布形成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最后,总结空间分布规律。如何遵循学习空间分布的方法呢?例如,分析“点状要素”中城市的空间分布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准确认识某一区域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二,分析城市分布与河流之间的关系;第三,分析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通常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政治等因素;最后,总结城市的分布规律。基于上述对空间分布方法的归纳与梳理,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9、按方法步骤分析空间分布的思维与能力,力求在地理教学中达到如下教学目标:能够准确认识不同尺度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特征;能够熟练运用分析空间分布的一般方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到具有同等特征的学习中去;准确认识并分析其他因素对空间分布的影响;学会用联系的方法和思维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空间分布的思维方法和一般步骤,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灵活的进行尺度转换,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思考问题,并逐步渗透给学生空间联系的观点。2.从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看空间联系如果说空间分布是充填在空间中地理要素位置排列的事实状态,那么空间结构则反映其排列组合所表现的系统特征。它是对地理空间要素的排列、
10、布局、演变,各种关系加以融合后的综合,是空间地理事物中“点”“线”“面”共同作用后,发生关联所表现出的有序的稳定体系。由此可见,空间结构系统具有隐性和抽象性的特征,在分析空间结构时需具备相应的演绎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那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分析空间结构的要领呢?其关键在于向学生渗透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路线。一般而言,分析地理空间结构,首先要考虑“点状”“线状”和“面状”地理要素是如何排列、组合,如何相互作用的,形成了怎样的空间结构,凸显出区域空间怎样的特征。既然地理空间结构具有隐性和抽象性的特征,那么,分析空间结构,要按照“技术路线”的步骤进行。首先,从空间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着手先将
11、认识对象分别进行分布、排列,然后再将分析的结果加以综合。例如,分析中国地形结构时,要整体看中国的地势与空间排列的格局:先看我国地形大势,得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结论;再看空间排列格局,得出我国地形以山脉的“骨架”为基本框架,山脉按东西、南北、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走向交错分布,形成网格状。在“网格”中分布有平原、丘陵、高原、盆地等不同类型的地形。与此同时,要考虑不同尺度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及镶嵌关系。例如,内蒙古高原镶嵌在阴山和大兴安岭形成的“骨架”中,黄土高教学研究 112014 年 第 17 期原镶嵌在祁连山、太行山和秦岭形成的“骨架”中,而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又都镶嵌在三大阶梯的第二阶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7 中学 地理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