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汇总六篇.docx
《2022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汇总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汇总六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汇总六篇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汇总六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抛物线焦点性质的探索(说课)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抛物线焦点的性质”是抛物线的重要性质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抛物线的一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的抛物线有关问题的基本工具之一;本节教材对于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 教学目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第22页“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明确提出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的智能图形、快速计算、机器证明、自动求解及人机交互等功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努力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设计和组织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数学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开展课题研究,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本人在现行高中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抛物线这一节内容为背景材料,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场地,以几何画板为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设计了一堂抛物线焦点性质的探索,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了解焦点的有关性质;并掌握这些性质的证明方法;体会数形结
3、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解析几何题中的指导作用(2)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能够根据条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思维能力(主要包括量变与质变,常量与变量,运动与静止)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钻研、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在挫折中成长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通过抛物线焦点性质的探索及证明,使学生得到数学美和创造美的享受。3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 本节安排两节课,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几何画板探索抛物线的有关性质;第二节课:证明第一节所得到的有关性质。重点:(1)如
4、何利用几何画板探索、发现抛物线焦点的性质;(2)如何证明这些性质。难点;(1)如何利用几何画板探索、发现抛物线焦点的性质;(2)如何证明这些性质。二、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学生在网络教室(每人一机),其中装有几何画板软件及上课系统,每个学生的窗口,其他学生及教师都可以通过教师机切换,从而和其他学生交流,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交流研究结果。三、网络教学环境设计学生在网络教室(每人一机)中有几何画板软件,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网络,自已阅读,下载有关,利用几何画板的操作、试验、猜想,通过自已的研究获得结论,并互相讨论观察到的现象、交流研究结果。四、教学过程设计41 使学生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能够根据条
5、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 问题1 回顾一下抛物线的定义,并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思考用几何画板如何作出焦点在x轴上的抛物线图象。 由于创设了一个创作的几何画板的窗口及网络窗口,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得到以上问题的多种作法,以下就其中的一种作法作为探索、研究抛物线焦点性质的基本图形。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张西元。我说课的题目是系统抽样,内容选自于苏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已初步了解掌握了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即抽签法与随机数表
6、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系统抽样,它也是“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系统抽样的学习,更加突出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能够灵活应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解决统计问题。难点:当 不是整数时的处理办法,个体编号具有某种周期性时,“坏样本”的理解。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2)掌握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3)正确理解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高考资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数学活动,感
7、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现实世界和数学知识的联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1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我采用讨论发现法教学。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四、教学过程分析(一)新课引入1、复习提问:(1)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有哪两种方法?(2)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3)简单随机抽样应注意哪两个原则?(4)什么样的总体适合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进一步理解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方法和步骤?为新课学习打基础2、实例探究实例:某学校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打算从高一年
8、级500名学生中抽取50名进行调查,除了用简单随机抽样获取样本外,你能否设计其他抽取样本的方法?当总体数量较多时,应当如何抽取?结合具体事例探究问题,设计你的抽取样本的方法。抽取的样本公平性与代表性如何?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讨论回答。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新知识新方法,完成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并发现“等距抽样”的特性,从而形成感性的系统抽样的概念与方法。这样做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较好地贯彻新课程所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二)新课讲授1、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步骤(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
9、系统抽样”的概念,并点明课题)设计意图经历实例探究过程,学生对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步骤应有大致了解,辅以教师引导,从具体到一般,本节新课题的学习便水到渠成。2、典型例题精析例1、某校高中三年级的300名学生已经编号为1,2,300,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按10%的比例抽取一个样本,请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并写出过程。(教师题意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方法,学生分析思考,探究解题,小组讨论后口述解题过程)设计意图实例巩固,在得出新课的有关知识之后,再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系统抽样的方法步骤,达到学以致用的技能,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例2、某单位在职职工共6
10、24人,为了调查工人用于上班途中的时间,决定抽取10%的工人进行调查,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所需的样本。设计意图当 不是整数时,设置本题让学生尝试回答,并形成一般思路与方法。(三) 练习巩固1、将全班学生按男女生交替排成一路纵队,用掷骰的方法在前6名学生中任选一名,用 表示该名学生在队列中的序号,将队列中序号为 ,(k=1,2,3,)的学生抽出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系统抽样吗?为什么?其样本的代表性与公平性如何?2、若按体重大小次序排成一路纵队呢?设计意图配合课本第60页“边空”问题:“请将这种抽样方法与简单随机抽样做一个比较,你认为系统抽样能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吗?为什么?”,帮助理解个体编
11、号具有某种周期性时,样本代表性较差的特点。同时分析系统抽样的优点与缺点。(四)回顾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与步骤2、与简单随机抽样比较,系统抽样适合怎样的总体情况?3、当 不是整数时,一般步骤是什么?此时样本的公平性与代表性如何?(五)布置作业课本第61页的练习第1,2,3题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3一、教学内容分析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
12、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三、设计思想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四、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
13、圆锥曲线的方程。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教学难点: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 (B)双曲线 (C)线段 (D)不存在(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
14、|3x4y|,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相交直线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
15、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 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16、求|PA|七、教学反思1.本课将借助于“XXX”,将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
17、,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41教材分析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1)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2)包含
18、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1-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夹角、交点。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提供一套工具。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1-3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
19、,最小值等。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教学目标(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3)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确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xx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20xx年)1-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确定
20、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2教法2-1发现法: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尝试性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比较、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确定依据:(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2)事物之
21、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2-2教具: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3.学法31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32学情:(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
22、想正逐渐趋于成熟。(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习定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3)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发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研究能力。丰富的课堂数学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3-3学具:直尺、三角板3. 教学程序时,此时又怎样求点A到直线的距离呢?生: 定性回答点明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创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学习情景。练习比较发现归纳讨论的距离为d(1) A(2,4),:x = 3, d=_(2) A(2,4),:y = 3,d=_(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关于 高中数学 说课稿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