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权变动ppt课件.ppt





《第三章--物权变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物权变动ppt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物权变动物权变动彭丽媛向坦桑尼亚基金会彭丽媛向坦桑尼亚基金会赠送物品赠送物品本本 章章 结结 构构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概念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模式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第四节 不动产物权的变动第五节 动产物权的变动第一节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概述物权变动的概述一、物权变动的概念物权变动,是指物权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的总称(物权法第9条等)。辨析:物权变动与物权行为之间的关系二、物权变动的原因物权变动的原因,即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包括民事法律行为(以下简称为法律行为)、事实行为和法律的直接规定。引导案例引导案例甲以其所有的A屋向甲银行设立了抵押权,其后A房倒塌。于此场合,甲丧失
2、了对A屋的所有权,但对A屋倒塌变成的砖石瓦块、玻璃、木窗等仍然享有所有权。不过,甲的此类所有权已不是原所有权,而是另外的所有权。乙的抵押权不因A屋倒塌而消灭,按照物权法第174条的规定,继续存在于上述砖石瓦块、玻璃、木窗等之上;若A屋已经投保,抵押权还存在于保险金请求权上;若A屋系被丙炸毁,抵押权则存在于对丙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上。第二节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模式物权变动的模式一、物权变动模式的概述学者认为有四种:债权意思主义、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形式主义和多元混合模式 二、债权意思主义是指仅凭依当事人的意思而成立的买卖、赠与、互易、抵押等合同或单独行为生效,即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无需另外作成物权行为。
3、三、物权形式主义所谓物权形式主义,是指物权变动效力的发生,需要物权意思表示甚至物权合意,并践行法定方式。第二节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模式物权变动的模式四、债权形式主义所谓债权形式主义,是指物权变动效力的发生,不仅需要依当事人的意思而成立的买卖、赠与、互易、抵押等合同或单独行为生效,而且需要登记(不动产物权场合)或交付(动产物权场合),但无需另外作成物权行为。五、多元混合模式(一)公示为生效要件主义(二)登记为对抗要件主义第三节第三节 物权的公示和公信物权的公示和公信一、公示原则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动产物权的变动以交付为其公示方法(第6条等)。不动产物权的变动以登记为其公示方法。二、公信原则物权变动既
4、以登记、交付为公示方法,即使此类表征与真实的权利不符,对于信赖物权表征而为交易之人,法律仍然承认其具有与真实物权状态相同的法律效果,以为保护。物权法第16条第1款关于“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的规定,承认了权利正确性推定原则,结合物权法第106条等条款的规定解释,也可以说它承认了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公信原则、公信力。第四节第四节 不动产的变动不动产的变动一、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概述不动产物权变动,有的是基于法律行为发生的,有的则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引起。二、基于法律行为而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一)概述基于法律行为而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需要买卖等法律行为有效。(二)登记1登记的概念所谓登记
5、,是将一定的事项记载于登记簿的现象。2登记部门3登记程序 4登记的种类5登记收费7初始登记8移转登记9变更登记10更正登记11异议登记12预告登记13注销登记14消灭登记三、非基于法律行为而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一)不动产物权的取得1概述2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生效导致的不动产物权变动3因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行政命令导致的不动产物权变动4因继承而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5因合法建造房屋等事实行为而取得所有权引导案例引导案例在这里,需要探讨的有,甲擅自用A宗行政划拨地和乙合作建造A酒店,违反了有关部门关于划拨地用途和划拨地不得用于商业经营项目的规定。在这种背景下,建成的A酒店可否根据物权法第3
6、0条的规定确定所有权?否定说认为,物权法第30条规定的是合法建造的房屋自事实行为成就时产生所有权,甲违反划拨地的用途和划拨地不得用于商业经营的规定,显然违法,所以不得根据物权法第30条的规定确定A酒店的所有权。本书认为,甲享有A宗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便阻止了建成的A酒店归国家所有。在这种背景下,假如不适用物权法第30条的规定确定A酒店的所有权,A酒店就会成为无主物。无主物在利用、对抗侵权行为、流转等许多方面都显现出弱点,这种方案显然不是合适的选择。莫不如把物权法第30条关于“合法建造”的合法限缩解释,不包括甲违反划拨地的用途和划拨地不得用于商业经营的规定,使得A酒店产生所有权,效果更佳 6不动
7、产物权的善意取得(1)概述所谓善意取得,是指转让人和受让人之间以移转或成立物权为目的实施法律行为,转让人若已把作为标的物交付给受让人(动产场合)或登记在受让人的名下(不动产场合),即使欠缺处分权(即处分特定物的具体权能,下同),受让人若于受让时处于善意,也依然取得标的物的物权的现象。(2)构成要件1)受让人基于交易行为取得不动产物权2)受让人在受让不动产物权时为善意3)受让人受让不动产物权所应(已)支付的价格合理4)不动产物权已经登记在受让人名下,或不动产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引导案例引导案例实际上,判断受让不动产物权者是否善意,需要结合个案情况,才不会出问题。例如,甲和乙系夫妻,于其夫妻关系存续期
8、间,购买了 A楼。但因登记机关的操作惯例,不动产登记簿的所有权人一栏只有甲的姓名,共有人一栏也未记载有乙。现甲将A楼出售与丙。丙和甲乙素不相识,查询不动产登记簿,难以发现乙系A楼的共有人。于此场合,确定丙为善意,当无疑义,除非乙举出相反的证据。不过,如果稍微变换条件,结果则不相同。假设丙和甲乙系同事关系,丙明知甲乙采取的是夫妻财产共有制,A楼为其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购。现甲把A楼出售与丙,并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乙得知此情,否认该买卖合同关系,主张A楼的所有权。于此场合,丙至少是重大过失地不知A楼为甲乙所共有,因而应为恶意。(3)法律效力1)受让人取得不动产物权。该取得并非基于让与人既存的权利,故
9、该不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除非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应当知道这些权利(准用物权法第108条)。2)受让人取得不动产物权,系因法律基于保护交易安全的需要,受让人终局地保有所取得的不动产物权。但受让人于其尚未付清价款时,应就该价值形态的利益,负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3)原物权人既已丧失了物权 4)让与人嗣后又取得让与标的物的所有权时,无论是否由于让与人的恶意安排,或是让与人的偶然复得,让与人不能取得物权,原物权人的物权因而复活,该标的物上的负担也一并复活。引导案例引导案例1)甲冒名将乙所有的A楼登记在了自己的名下,然后把它抵押给了丙银行,并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丙就A楼享有抵押权,能够对抗乙(积极信赖保
10、护)。2)甲在乙承包的A地已经享有的地役权误被涂销,乙将A地的承包经营权转让与丙,丙取得A地的承包经营权,没有地役权的负担(消极信赖保护)。3)甲冒名登记为A楼的所有权人,后以该楼为银行乙设立抵押权。该抵押权因债务适当履行而归于消灭,但未办理(2009、11、3修订)注销抵押登记。其后,甲把A楼出卖与丙,丙因信赖登记、付清了合理的价款并办理了过户登记而取得A楼的所有权。银行乙不得以丙明知A楼有抵押登记而主张抵押继续存在,因为善意受让制度旨在保护第三人的利益,事实上不存在的权利没有保护的必要。所以,丙可以请求注销乙的抵押登记。4)某一对夫妻实行共同财产制,夫以妻为登记名义的A楼,善意第三人也可因
11、信赖登记、付清合理价款且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而取得A楼的所有权。(二)不动产物权的消灭1概述2混同(1)混同的概念所谓混同,是指两个并无并存必要的法律地位同归于一人的法律事实。(2)不动产所有权与其他物权混同(3)不动产所有权以外的不动产物权与以该物权为标的物的权利混同3约定存续期间届满4因法定原因而被撤销5主权利消灭6不动产灭失第五节第五节 动产物权的变动动产物权的变动一、动产物权变动的概述物权法第23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基于法律行为而生的动产物权变动(一)动产物权的设立与转让1交付的概念2现实交付3简易交付4指示交付5占有改定6仓单、提单
12、等证券的交付或背书(二)动产物权的抛弃三、非基于法律行为而生的动产物权变动(一)概述(二)动产物权的取得1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1)概述(2)构成要件1)受让人基于交易行为取得动产物权2)受让人在受让不动产物权时为善意3)受让人受让动产物权所应(已)支付的价格合理4)动产已经被受让人占有(3)法律效力2拾得遗失物(1)概述(2)构成要件1)必须为遗失物。2)必须有拾得行为。(3)法律效力1)拾得人的义务2)权利人支付费用的义务3)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4)遗失物归国家所有5)遗失物由第三人善意取得3拾得漂流物4发现埋藏物、隐藏物5孳息的所有权取得6动产的添附(1)添附的概述(2)附合1)动产与不动产
13、附合2)动产与动产附合3)混合4)加工7先占(三)动产物权的消灭1混同所谓动产物权的混同,是指两个并无并存必要的动产物权同归一人的法律事实。动产物权的混同,有以下类型,以及相应的效力:(1)动产所有权与定限物权的混同(2)定限动产物权与以该定限动产物权为标的物的权利混同2标的物灭失3主权利消灭第四章 物权保护第一节 物权保护概述物权保护的一般意义:是在物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恢复物权的完满状态,或者说是使物权人可以行使的权利恢复至完满状态。正如不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不是权利的道理一样,物权的保护是维持物权正常享有和行使状态的基本保障。从整体上讲,这种权利是全方位的,不仅有宪法提倡私
14、有财产与国有财产的平等地位、刑法对侵占他人财产的刑罚等公法保护,还有权利人根据民法排除他人侵害自己物权等的私法保护措施。1、公法保护:直接依据行政法、刑法这样的法律,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物权保护的公力救济途径就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力救济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法定方式保护物权人对财产进行管领和支配的各种权利。我国物权法规定,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2、私法保护:直接依据民法这样的法律,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以达到恢复物权的完美状态的目的。可分为自力保护(自助)和诉讼保护所谓自力防卫,是指占有被他人非法侵夺,而物权人请求国家专门机关实行立即救助有明显困难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权变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