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doc
《四川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川省四川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能力综合练习试卷 B B 卷附答案卷附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A.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B.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C.因为该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D.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答案】B2、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
2、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答案】C3、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习的探索精神B.引导学生主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C.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D.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进而相互学习【答案】D4、教学空城计,教师推荐另外几篇节选自四大名著的
3、文章,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A.草船借箭B.智取生辰纲C.香菱学诗D.范进中举【答案】D5、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A.分组及布置组内任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B.写作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C.三个实践活动难度相当体现了教师一视同仁的教学原则D.第一组学生改写所需时间过长,会耽误全班的教学进度【答案】B6、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
4、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春景、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答案】A7、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对文中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作了具体阐述,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海燕”象征无畏无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B.“大海”象征扼杀革命的反动势力C.“太阳”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生活D.“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风暴【答案】B8、阅读某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设计的讨论教学环节(节选),回答问题。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
5、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答案】A9、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
6、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答案】A10、教师教学柳永的望海潮一词时,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并领略杭州的美景。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诗词当中的杭州”专题活动。下列学生找到的诗句中,不适合作为描写杭州的示例诗句的是()。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B.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C.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D.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答案】D11、教师指出在元、明、清三代,我国长篇小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就这一时期产生的长篇小说进行了推荐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
7、是()。A.三国演义B.西游记C.儒林外史D.聊斋志异【答案】D12、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A.小说与戏剧B.文化论著研读C.新闻与传记D.诗歌与散文【答案】C13、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讲授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下列不合适的是()A.郑光祖的倩女离魂B.孔尚任的桃花扇C.关汉卿的窦娥冤D.白朴的墙头马上【答案】B14、阅读某教师关于梁生宝买稻种一课所设计的系列问题,按要求答题。A.三个问题体现了认知性问题特点,从词句入手,从“小”处着眼,引导学生从课文
8、中找到答案B.两个问题是“课文阅读理解式”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了解故事情节C.三个问题是评价性问题,让学生站在评价者的立场上进行比较与评判,对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D.问题是创造性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回答,还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创造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答案】B15、教学听听那冷雨时,教师把荷塘月色和本课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对于文章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异同,进行鉴赏或分析。对于这一活动,评价不正确的是()A.两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对比评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文风特点等B.引导学生对比评析抒情散文的
9、写作手法,学习怎样写抒情散文C.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于学生领悟两篇文章特有的感情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D.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方面积极思考,体会课文意蕴【答案】D16、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A.范文系统B.知识系统C.助读系统D.练习系统【答案】C17、指导阅读朝花夕拾后,教师拟结合其他散文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下列适合的是()。A.柳青创业史B.法布尔昆虫记C.沈从文湘行散记D.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答案】C18、在“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研习”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古
10、体诗与近体诗,理解近体诗内部诗歌格律的差异。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琵琶行与孔雀东南飞均属于古体诗中的长篇乐府诗B.杜甫的登高与王维的竹里馆均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C.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与杜牧的秋夕均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D.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唐代之前的诗歌均属于古体诗【答案】B19、学生自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对其中“硬汉”桑提亚哥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情节记忆深刻,希望教师能为其推荐其他以“人与自然不懈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教师推荐的是()。A.热爱生命B.奥德修纪C.百年孤独D.巴黎圣母院【答案】D20、某教师在教授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时,为了
11、让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体会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分析封建社会女性悲惨命运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以下符合要求的是()A.药B.明天C.孔乙已D.狂人日记【答案】B21、教学雷雨时,教师要求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针对以上教学要求,下列教师的教学安排不恰当的是()。A.教师设置隋境,要求学生表演剧本,体会人物语言的深意B.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说话者潜台词的深意C.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揣摩潜台词,把握人物的个性D.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剧本中的潜台词,逐字逐句分析【答案】D22、教师导读名著水浒传时,为帮助学生区分记忆小说当中众多的人物及其诨名,举出其
12、中的一段话:“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教师请学生回答红旗后面所书分别对应哪两位首领的诨名。下列回答正确的是()。A.晁盖、卢俊义B.卢俊义、史进C.林冲、宋江D.宋江、卢俊义【答案】D23、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推荐要求的一项是()。A.高老头B.茶馆C.伪君子D.赵氏孤儿【答案】A24、某教师讲授判断句时,列举了以下例句。其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B.事所以不成
13、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答案】A25、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A.讨论法B.点评法C.练习法D.问答法【答案】D26、某教师在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评价建议”部分时,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阅读评价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B.写作评价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C.综合性学习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D.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答案】C27、阅读两位教师教学背影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A.
14、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B.教师乙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C.教师甲的总结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D.教师乙的总结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答案】C28、阅读某写作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B.认真思考辨析作文立意,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正反事例C.传统意义上的作文立意,并不完全都属于正确的立意D.将严谨思维运用于写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立意【答案】D29、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表达的艺术”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强调语言得体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搜集表达得体的语句。下列学生搜集的语句中,表达不
15、得体的是()。A.欢迎光临寒舍,若招待不周,还请见谅B.这篇文章我刚刚完成,希望您不吝赐教C.感谢您莅临指导,我们一定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D.你知道最近的超市在哪儿吗【答案】D30、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A.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B.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C.教师结合使用媒体、史料资源。了解项羽不为人之熟知的智勇与鸿门赦汉的必然D.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答案】C31、某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
16、审美境界B.反复朗读优美的段落,提高鉴赏能力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答案】D32、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B.学会辩论,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C.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D.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
17、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写评论性文章【答案】A33、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B.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C.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答案】C3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下列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理解,错误的是()。A.必修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共同基础,重视日常语文积累,为学生学
18、习选修课程奠定坚实根基B.选修课程的教学应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鼓励开展个性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C.必修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思考表达、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以及文化传承、理解与创新等方面的素养D.选修课程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梳理和建构能力、文学作品的个性化体悟等能力,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学习“点”的深度【答案】D35、在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文化常识知识。下列选项中,学生的总结错误的是()。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明月B.“庆祝弄璋之喜”意思是庆祝生了个男孩儿C.“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是长度单位,一仞约为一个成年人的身高
19、D.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黄河【答案】D36、阅读曹刿论战教学片段,回答问题。A.教师让学生表演读,活跃了课堂氛围,将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B.该教学片段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作用C.该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D.教师最后的小结与课文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属于多余的环节【答案】D37、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
20、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答案】D38、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A.知识系统B.练习系统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答案】A39、教师设计“报告文学”专题阅读,准备向学生介绍以下篇目。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A.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B.夏衍包身工C.林庚说“木叶”D.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答案】B40、教师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学生说出其他包含节日的诗作,以下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A.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
21、王安石元日D.李清照醉花阴【答案】A41、阅读雷雨导学案片段,按要求答题。A.“初读感知”环节能够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B.揣摩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C.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齐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识记背诵【答案】D42、完成峨眉山月歌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惜别”的古诗词名句。下列回忆材料不适合的是()。A.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答案】D43、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
22、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答案】D4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A.感受鉴赏B.思考领悟C.应用拓展D.发现创新【答案】C45、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这三项作业共同体现了读、写、说的有机
23、结合B.这三道题的设计难度相当C.这三道题都旨在人物描写的学习和应用D.这三道题都与文章的内容没有关系【答案】A46、阅读某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设计的讨论教学环节(节选),回答问题。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答案】A47、教师指出在元、明、清三代,我国长篇小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就这一时期产生的长篇小说进行了推荐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
24、的是()。A.三国演义B.西游记C.儒林外史D.聊斋志异【答案】D48、高三下学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系统梳理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均出自小说集呐喊,以下小说人物不是出自呐喊的是()。A.孔乙己B.祥林嫂C.阿 QD.闰土【答案】B49、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总结文言词汇中“通假字”的用法。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B.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C.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D.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答案】D50、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不值得认可。下列教师的做法中,最恰
25、当的是()。A.直接否定学生观点,因为和文章主旨不符B.不耽误上课,忽视学生的质疑,继续课程内容C.借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D.肯定学生阅读认真,请学生课后找同学交流【答案】C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案例: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哪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教师板书:清、静、悲京)师:文章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生:主要是通过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呜、闲话秋雨、佳日胜果。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2023 教师资格 中学语文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综合 练习 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