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背诵与理解-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古诗词背诵与理解-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背诵与理解-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古诗词部分) 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背诵与阅读理解助学材料01.野望【理解背诵】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解析】注意“皋”“徙倚”“晖”“犊”“禽”“薇”等汉字的正确书写。【阅读理解】原文
2、: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内容: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炼字:“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情感:“徙倚”即徘徊,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原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内容: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这是远景、静态描写。画面描述一: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画面描述二:举目四望
3、,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手法、情感:互文、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内容:运用白描手法描写牧人与猎马,渲染牧歌式的田园气氛。这是近景、动态描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画面描述: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好一派田园气象。】原文: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内容: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手法:用典,借“采薇”(采薇”比喻隐居不仕)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情感:抒发诗
4、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主旨: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02.黄鹤楼【理解背诵】本文用典,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景的两句诗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李白见到这首诗后,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阅读理解】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内容: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从神话传说起笔,增加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再从古代回到现实,现在鹤去楼空。刻画了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的形
5、象。炼字:“空”字,“只,只有”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手法:用典。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所留下的,起笔就让黄鹤楼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铺垫。】原文: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内容:紧承首联,感慨岁月易逝。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空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
6、手法、情感: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作铺垫。炼字:此句的“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首联和颔联中的两个“空”字,体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惆怅的情感。】原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内容: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登黄鹤楼所见之明丽之景。画面描述一:汉阳城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苍翠挺拔,鹦鹉洲上茂密的花草使人心旷神怡。画面描述二: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城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手法:
7、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原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内容:写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准确表达出游子思乡心切的情感。手法、情感:以抒情作结,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愁思。炼字:“愁”字,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主旨:这首七言律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03.使至塞上【理解背诵】写塞外
8、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显示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首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四句以叙事为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四句以写景为主,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诗中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阅读理解】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内容:首联叙事,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欲问边
9、”,是出使的目的。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原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内容:承接上联,直抒内心感受。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喻指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由“归雁”一语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手法:对比。“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修辞、情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10、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即景生情,暗写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炼字:“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的“直”和“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原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面描述一:极目大漠,只见一缕孤烟,冲霄上腾,与天相接,显得格外笔直;遥望长河,只见一轮落日在河面浮动,显得格外浑圆。画面描述二:广袤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一轮圆日缓缓落下。画面描述三: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手法、情感:白描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四种景物的描
11、绘,勾勒出一幅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图,营造了一种开阔雄浑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感。炼字:“大”写出了沙漠的浩瀚,“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长”表现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形象地描绘了奇美壮丽的边塞景象。】原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内容、情感: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赏以及对前线战事的关心。手法:运用典故(燕然勒功)。“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主旨:全诗重在写景
12、,情景交融。通过写诗人出使到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飘零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的达观。】04.渡荆门送别【理解背诵】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阅读理解】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内容:叙事,交代地点和事由。概述了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要去楚
13、地漫游。为下文写思乡之情作铺垫。】原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内容: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画面描述一: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画面描述二: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画面描述三: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炼字:“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
14、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尽”字,表达了作者初出荆门时喜悦开朗的心情。手法、情感:诗句以移动视觉描写景物变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原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内容:以静态的角度描写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画面描述一: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画面描述二: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
15、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画面描述三: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炼字:“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手法: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情感:颔联和颈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原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内容: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相呼应。修辞、情感: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情为
16、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主旨:这首五律通过对出蜀过荆门沿途所见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思乡之情。】【艺术特色: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05.钱塘湖春行【理解背诵】点明游行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从动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
17、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植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体现花草茂盛,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阅读理解】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写诗人行至孤山寺和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画出钱塘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画面描述: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的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
18、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原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内容:写仰视所见禽鸟。画面描述:远处近处都有早莺婉转的叫声,它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树头飞,不知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炼字、修辞:“争”“啄”两个动词,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还少,勾画出早莺鸣叫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似问非问,灵巧俏皮,彰显了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原文: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内容:写俯视所见花草。画面描述: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
19、以预见即将盛放,会让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炼字:“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没马蹄”既写了草浅,也写了人在钱塘湖边骑马游春的习俗。颔联和颈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原文: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内容:“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
20、和景明气象;“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手法、情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主旨: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紧扣景物和季节特征,通过对春水初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翠柳遮堤六组画面的描摹,把早春钱塘湖的明媚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06.庭中有奇树【理解背诵】1.诗中描写叶绿花盛,点明春日佳景的诗句是: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2.诗中以花寄情,表达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3.诗中抒发女子执花在手,任花香盈袖,终无可奈何的诗句是: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
21、之。4.诗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点明全诗主题的诗句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阅读理解】原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内容: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春意盎然。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莫;“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这是环境描写。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手法:以树起兴。】原文: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内容:主人公攀枝折花,想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勾画出
22、一幅孤寂折花图。荣:是“花”的意思。遗(wi):赠送。手法、情感: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攀枝折花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奇树的花枝繁茂,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原文: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内容:紧承上面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奇树”的花香气浓郁芬芳,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但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因此主人公只能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炼字: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
23、,表现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原文: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内容: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点明主题。手法: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艺术特色: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主旨:通过描写主
24、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表现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07.龟虽寿【理解背诵】1.诗中用比喻修辞手法,慨叹生命苦短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意志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诗中表明不能被动地由上天安排,只要始终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的诗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阅读理解】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内容、修辞: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两句互文,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