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民族交融 专题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唐朝的民族交融 专题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的民族交融 专题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轮复习之唐朝的民族交融专题训练一、单选题1、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这说明唐代( )A.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B.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2、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的民族政
2、策( )A.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B.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3、640年,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后,唐太宗不顾“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高昌故地设州县,并“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这( )A.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B.促进了民族交融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D.恢复了丝绸之路4、唐朝建立后,在地方控制体系上,分为正州和羁糜府州两大系统。正州县尽可能地实行统一的乡里制度,将民户纳入王朝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控制体系中;而羁糜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据此可知,唐朝的羁糜州(
3、)A.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严重隐患B.本质上是因地制宜的社会管理模式C.尚未纳入国家政治经济控制体系D.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5、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次会盟( )A.体现了唐王朝中央集权的强大B.表明中央政府对西藏进行有效管辖C.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交流D.推动了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得到优化6、下表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 )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
4、仁可汗唐玄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7、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内附诸蕃”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省称为“羊钱”。这一政策可以解读为,唐朝时期( )A.赋税征收以资产为标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削弱C.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D.边疆治理重视当地实际8、史料记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侵扰之忧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C.唐朝国
5、力虚弱,财政无力支撑D.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9、贞观四年某日,唐太宗君臣就某项策略进行朝议:(臣)温彦博以为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材料所描述的策略最有可能的是( )A.设羁縻府州B.设安西都护府C.设鸿胪寺D.建“翁婿”关系10、下图为唐朝阎立本所绘关于唐太宗在步撵上会见吐蕃使者情形的步辇图。请问图中左首三人中最前面负责引导者应为唐朝六部中哪一部官员( )A.户部B.礼部C.吏部D.兵部11、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并在统一吐蕃后,亲自颁定了包含有“孝亲敬上”“孝顺父母”和“非礼勿动
6、”等条文的二十条律。由此可以推断( )A.儒家思想主导吐蕃政治B.三教并行推动民族交融C.民族交往加速文化传播D.吐蕃沿用唐朝礼仪法典12、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在这一理念下,为管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 )A.设立西域都护府B.设置理藩院C.设置羁縻府州 D.实行土司制度13、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下诏:“画野分疆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朕祗膺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藩服,宜与和亲。”材料表明唐朝( )A.民族政策灵活务实、影响深远B.有效管辖了少数民族地区C.确立了怀柔羁縻的民族政策
7、D.地域广阔,民族往来频繁14、这是某碑文内容(部分):“大蕃圣神赞普可黎可足与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唐穆宗尊号)和叶社稷如一统,立大和盟约,兹述舅甥二主结约始末及此盟约节目,勒石以铭彼此虽有怨隙,问聘之礼,从未间断,且有延续也,如此近厚姻亲,甥舅意念如一,再结盟誓。”上述盟约内容( )A.是文成公主入藏的见证B.消除了唐蕃之间的纷争C.延续了唐朝的盛世局面D.符合唐蕃社会发展需要15、唐高祖的生母独孤氏出自带突厥血统的鲜卑家族。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的母亲是汉人,但长孙皇后平常多讲鲜卑语,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此时,唐朝已经建立,但是他好讲突厥语,穿突厥衣服。以上史实反映了(
8、)A.民族交融影响皇室生活B.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交汇C.华夏认同观念受到挑战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16、贞观至开元年间,一时以胡服、胡妆为美。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A.少数民族的强大吸引力B.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C.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D.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17、下图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该庙始建于1300多年前,系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唐穆宗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工艺品和医药书
9、籍等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A.B.C.D.18、唐太宗在论述民族关系时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据此推知,唐太宗时期( )A.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得以强化B.民族间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C.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边疆治理D.朝廷实现了对周边的有效治理19、有学者指出:“唐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或自称李陵之后,或自称汉之外甥,冒姓刘氏,或自称大禹之后。”这实质上反映出少数民族( )A.对中原文化的认同B.对民族平等的期盼C.对民族交融的追求D.对国家统一的向往20
10、、唐朝建立后,边疆部族众多,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各有侧重点。下列史实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方位部族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A北方靺鞨设立安北都护府B东北回纥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C西北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D西南吐蕃册封首领大祚荣A.AB.BC.CD.D21、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 )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B.汉藏两族最终实现了民族交融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同盟D.唐蕃之间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22、贞观四年,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温彦博主张仿照汉光武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河套地区的
11、做法,将突厥部落整体安排在河南(黄河以南),既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又远离本土,唐太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做法( )A.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B.埋下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祸根C.有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23、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如图),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一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材料表明了唐代( )A.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文化上兼容并包开放博大的精神C.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D.国内南北方文化从冲突到交往交融24、史载,
12、贞观时期,国子学“四方学者云集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人国学”,“长安胡化,极盛一时”,洛阳城内“家家学胡乐”,甚至“胡著汉帽,汉著胡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经济繁荣且对外交通发达B.唐朝推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C.西域各族文化优于唐朝的文化D.唐朝重文化而轻视经济和军事25、有学者在吐鲁番考古时发现了大量唐朝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了千字文等蒙书。材料反映出当时( )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了中原文化B.唐朝有效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C.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D.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26、唐太宗
13、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主要活动有:( )对佛教等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任用突厥首领以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A.B.C.D.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全球史视野下,“汉化”固然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胡化”也不容忽视,或言之“同化”更为恰当。作为外来文化,它曾经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如胡服、胡食、胡乐、胡舞、胡骑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研究“汉化”和“胡化”能够更客观的反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格局与特征。所谓胡与汉并非是
14、独立的两个民族概念,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相互影响、兼并、融合、发展,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体系或文化面貌,不可简单地评价为此之琼浆,彼之糟粕。事实上,两者没有贵贱之分、高低之别,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摘编自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胡化”研究根据材料,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8、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开放、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唐初诸帝时代
15、,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韦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材料三: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柳宗元(1) 请列举材料一中“唐初诸帝时代”两个盛世的名称。(2) 材料一中“中国威力远被”,请写出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影响日本的任意一个历史事件。(3) 材料二中唐太宗盛赞的是哪一制度?(4) 材料三中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请列举一个他统治时期与西南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羁縻制度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要政策。唐朝建立之初,继承汉朝、隋朝管理边疆地区的经验,以“怀柔远人,义在
16、羁縻”为要义,在东西南北条件较为成熟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设置羁縻府州,有记载的最多时数量达800余个。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在羁縻府州之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唐王朝在羁縻府州的周边积极开辟互市贸易、屯兵屯田,强化对边疆的统治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羁縻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羁縻府州政策进行评价。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修建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并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保障了交通的畅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