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专题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专题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专题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轮复习之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专题训练一、单选题1、唐代中期,枢密使多由宦官充任,“职掌唯受表奏,于内中进呈”。到了唐代后期逐渐形成“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诸多权阉以枢密使的身份执掌机密并参预军国大政的议决。这一变化说明( )A.有效协调中枢机构关系B.朋党之争日趋激烈C.枢密使职权的不断异化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2、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3、唐朝沿用隋制,
2、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4、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5、唐太宗时,命大臣搜求全国谱牒,评定姓族等第,强
3、调“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职高下作等级”,先列皇族,次及外戚,改变以原有高门大姓为等第的做法。该做法旨在( )A.建立以李唐为核心的门阀体系B.推动士庶之间固有差别的消解C.确立“以品位为等第”的新原则D.促进新旧利益集团的和谐共存6、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秦:始置,为少府属官,盖掌少府文书法令。东汉:尚书台之副。唐太宗:尚书省长官,位同丞相。唐中宗:不再是宰相,仅是虚职,属荣誉性赏功之官。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7、唐初实行
4、食实封制度,皇室诸王派人直接到封户之州征取租庸调,分割国家税收。后来,封户缴纳的封物改为由国家征收后送到京城,再由食封的皇室诸王领取,庸调也降到以三丁为限。这说明( )A.官僚政治日益强化B.政府财源发生改变C.赋税制度发生变革D.中央集权面临危机8、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9、唐代三省间的纠纷,贞观初年即已出现。为避免中书、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
5、皇帝就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这就是政事堂。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该做法( )A.逐渐缩小了尚书省职权B.强化了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便于皇帝全面控制朝政D.为变革选官制度奠定基础10、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的使臣到魏博镇(藩镇)强令魏博节度使田悦“罢其(军士)四万,令还农”。田悦“集应罢者,激怒之曰:汝曹久在军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为黜陟使所罢,将何资以自衣食乎!”后田悦自出家财,重新安排军土回归部伍,于是“军士皆德悦而怨朝廷”。此事可用于说明( )A.安史之乱的爆发具有必然性B.唐代中央集权遭到巨大威胁C.各地节度使均有抗旨的倾向D.唐德宗有效打击了藩镇势力11、
6、唐代文学家元稹曾对唐初政治总结道:“房、杜、王、魏之徒,议可否于前;天下四方之人,言得失于外。不三四年而天下大理,岂文皇独运聪明于上哉?盖亦群下各尽其言,以宣扬发畅于天下也。”与元稹评论相关的政策是( )A.劝课农桑,轻徭薄赋B.大兴文治,改革兵制C.勤俭节约,戒奢从简D.各取所长,导之使谏12、唐朝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唐后期宦官专权,枢密院开始由内廷私人班子向外朝政府机构转变;五代枢密使改由士人充任,包揽了财、政、军三大要务;宋代以中书、枢密分掌文武,完成了军政分立的过程。枢密使职权的演变( )A.体现了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B.有效预防了国家吏治的腐败C.说明古代军事机构设置严密D.基本解决了君
7、相之间的矛盾13、唐太宗重视儒学发展,先后令颜师古校订五经定本,孔颖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以此作为教材颁行天下,同时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使国子监再次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唐太宗此举意在( )A.推动儒学的学术发展B.加强儒家正统的地位C.维护思想的一统局面D.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14、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 )A.外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B.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C.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D.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15、从秦汉到明清,行政中枢制度在不断调整变化之中。下列与之相关
8、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B.汉武帝为强化君主专制,设立了中朝C.唐中书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D.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政务的中枢制度16、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政治制度的导向C.历史传承得到强化D.门阀势力的衰弱17、唐代政府对刀枪等兵器的制造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也默许民间合法制造允许私人拥有的武器。不过民间武器制造必须“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之”。唐代政府这一做法( )A.方便查询工人信息B
9、.放松了对地方的控制C.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D.加强管控特殊地区18、封驳是指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处加以驳正。有学者对唐会要中的记载进行抽样统计,发现第54卷至第56卷中,皇帝诏令遭臣下封驳的有16次,其中11次封驳有效。这反映出唐代( )A.中央决策机制不断完善B.中央集权加强C.专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D.集体议政决定国家政策19、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旨在( )A.提高地方官员地位B.增强官员执政能力C.实现地方吏治清明D.保证官僚队伍稳定20、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
10、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官、职、差遣分离的实质是( )A.缓和阶级矛盾B.强化专制皇权C.扩大统治基础D.解决武将专权21、史载,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参与政事堂议政,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唐太宗善于听取大臣意见B.君权得到进一步的强化C.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D.封建官僚体制走向成熟22、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
11、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A.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C.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23、唐朝政事堂为政府最高机构,凡皇帝命令需经政事堂群相会议正式通过方可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政事堂印章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则被认为违法。这表明( )A.古代政治制度日益成熟B.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C.分权与制衡体制的形成D.宰相擅权现象越发严重24、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整使得( )A.中书省获得最高地位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皇帝权力
12、得到加强D.相权被剥夺殆尽25、唐玄宗前期,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渐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集中于边疆重镇。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 )A.削弱了内地的军事力量B.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定C.导致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凸显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26、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设“殿试”,增加每年进士的录取名额,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A
13、.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27、唐代,马球是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击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甚至连皇帝的禁军“神策军”提拔将领也以球艺高低来决定。据此可知,唐代( )A.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B.社会生活丰富多彩C.体育与军事密切相关D.崇文尚武风气盛行28、唐代房玄龄在其编写的晋书中,对于前秦统治者苻坚的人格给予高度赞美:“修废治,继绝世,礼神祗,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其赞美主要是因为( )A.苻坚对稳定社会做出突出贡献B.苻坚励精
14、图治符合唐代审美标准C.苻坚的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D.作者借苻坚教化唐代的统治阶层29、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到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这一变化反映出( )A.行政效率的提高B.三省体制有效制约皇权C.决策机制的异化D.中书省中心地位的确立30、吴元济(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割据淮西对抗朝廷。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主动向唐宪宗请战,亲莅郾城县回曲镇(今裴城镇)督战,唐邓州节度使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叛乱。该事件说明唐朝( )A.如此平叛终不利于
15、中央集权的加强B.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教训C.节度使的设置是其割据亡国的根源D.长期藩镇割据的不利局面即将结束31、唐朝前期,诏敕由中书令主持起草,经由门下省审核通过后即可下发尚书省各部执行,尚书省并无审核驳回诏敕的权力;唐朝后期,出现了尚书省封还诏敕的现象。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门下省地位下降B.藩镇威胁君主统治C.君主专制的发展D.朝廷政务明显增多3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称为“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
16、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这反映出唐代( )A.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B.皇权与相权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C.三省互相牵制避免了丞相专权D.皇帝对军国大事拥有最终决策权二、材料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
17、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诸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由于以上缘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皇帝颁下诏书差不多都以“
18、制诏”二字开端,反映经过前述简单程序,即成正式诏书,交宰相机构执行,毋需再经什么部门审核了。材料二旧唐书刘炜之传:任凤阁(中书)侍郎,同凤阁、鸾台(门下)三品,为宰相,被人诬告,武则天“特令”王本立审问此事。“本立宣敕(中敕)示帏之。帏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所谓不经凤阁、鸾台,即指未与宰相商议,未经中书起草和门下审署。武则天只含糊罪以“拒捍制使”,而不驳斥从中所下之敕,不得名敕之说,也证明刘帏之所说,确为唐朝制度。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睿宗常“别降墨敕除官”,而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称斜封官,凡数千人。吏部员外郎李朝隐拒绝执行这种墨敕任命。摘编自祝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