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拔(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标准:贵族血缘;特点:官位世袭;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2)春秋战国:荐举制、军功爵制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商鞅变法奖励军功。2)标准:才能、军功大小。3)局
2、限: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4)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2)标准:守法。3)局限: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其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4)汉朝:察举制1)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者提拔任用。2)标准:孝廉(品行)到门第(东汉)。3)特点:自下而上由地方官推荐取士;形式多样化。4)分类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4)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5)
3、弊端:两汉豪强宗族把持孝廉,绝大多数名额被官贵子弟所垄断;推荐权被官僚阶层掌控,贪污贿赂成风,吏治腐败;被推荐之人多非有用之才,大多沽名钓誉,品德败坏。(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产生: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3)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4)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只看家世门第。5)特点: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6)评价: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随着门阀士族
4、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考核(1)秦汉1)考核:主要是上计制。2)含义: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3)流程: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4)作用: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5)意义:对维护封建统治和巩固封建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2)魏晋南北朝: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考核大都流于形式。3.监察(1)中央监察:御史制度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
5、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地方监察:刺史制度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2)内容:汉武帝将全国划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3)特点: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4)影响: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拔(1)隋唐:科举制1)原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目的:适应社会阶级的变化。3)标准:考试成绩。4)特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5)组成: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
6、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6)评价: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积极影响:a.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b.形成了社会阶层流动机制,扩大了官员来源,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e.将选官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性:a.重才轻品;b.官本位思想;c.思想禁锢。(2)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2.考核(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
7、,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宋代: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监察(1)隋唐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2)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拓展: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演变及趋势(1)演变(2)趋势:考核内容有针对性;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监察渐归中央。注意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三、元明清
8、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拔(1)元朝:恢复科举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科举制,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人数比例不高。(2)明清:科举考试强化1)考试人员: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2)考试范围:从四书五经中命题。3)级别: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4)地域平衡:明朝南北卷制度。2.考核(1)明朝:考满和考察1)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
9、”,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2)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监察(1)元朝:监察机构严密1)中央:设有御史台。2)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清两朝: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1)明朝内容:a.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b.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特点: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
10、很大。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拓展: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对其评价(1)特点: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监察机构独立,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系;重视监察官的选任;凭实绩黜涉,严格考核监察官。(2)评价1)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对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腐等有一定作用;对于国家权力、政府权力、官僚权力有一定约束作用;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对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2)局限性:监察的主体和客体均来自行政内部;实际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皇帝,人权色彩浓
11、厚;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中古前期(传统选官制度)(1)背景:西欧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王权与基督教会长期并立。(2)任用方式: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2.中古后期(传统选官制度)(1)原因:国王权力逐步扩大,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2)任用方式:国王和权贵常常凭借个人喜好随意恩赐官职给身边的人(恩赐官爵制)。拓展:中古时期官员任用特点:封闭性: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性:贵族;时代性:政教合一;随意性:缺乏制度化、随意恩赐官职
12、;私人化:官员只是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3.17-18世纪(传统选官制度)(1)“个人徇私制”1)表现: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他们将官职私相授受。2)影响: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2)“政党分肥制”1)原因: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任期有限,新上台官员急于谋取利益。2)表现:执政党一般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平民也可以进入政府任职,但是一旦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换就要更换大批政府官员。3)影响:造成腐败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4.工业革命(根本原因)(1)表现1)经济发展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管
13、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2)思想文化的要求: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2)影响: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以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思考点: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使得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总结: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历史因素:传统官制的弊端(腐败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2)经济因素:工业革命 西方文官制度建立和改革的原动力、重要推动力。
14、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使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事务需要政府管理)。(3)政治因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4)思想文化:启蒙思想影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为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5)外来文化: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平等竞争机制)。(6)催化剂:克里米亚战争(政府弊端严重暴露)。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建立:英国(1)18世纪初(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离)1)背景: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权力受到限制,但仍然有很大的权力。2)目的: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3)措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2)19世纪初:开始设立常务次官
15、的职位。1)目的: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2)官员组成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者政务秘书,随内阁共进退。事务官(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3)作用: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补充:1854年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出台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核心思想:明确提出了选拔官员要通过考试竞争、择优录取,通过考试提拔和奖励成绩突出公共服务人员。作用:奠定了文官制度的基础。(3)1855年文官委员会的建立1)背景:18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921194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