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训练 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4 - 教师版.docx
《微训练 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4 - 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训练 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4 - 教师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3(教师版)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
2、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降于魏
3、。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答案】C【解析】C项,前者译为“成为赵国的屏障”;后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为“被(受)蒙蔽”之意,表示被动。A项,寡人君主谦称,正确。B项,乘四马一车,正确。D项,文言文中“国”即“国都
4、”,正确。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将伐魏”与“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将”字的含义不同。B.“魏王闻之”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的含义不同。C.“告之曰”与“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两句中的“告”字的含义相同。D.“子为寡人谋”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句中的“为”字的含义相同。【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告诉”的意思,后者是“告慰”的意思。A项,前者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后者是“大将军”的意思。B项,前者是代词,代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
5、后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二者都是介词“替,给”的意思。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闻之”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B“夜见孟尝君”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两句中的“夜”字含义不同。C.“秦且攻魏”与“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且”字含义相同。D“孟尝君之赵”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将要”的意思,后面懂得动作“攻”即将发生;后者是“将近”的意思,后面跟表示时间的名词。A项,前者是“听说”的意思,后者是“听见”的
6、意思;B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在夜里”,后者是“夜晚”的意思;D项,二者含义都是动词“到”的意思。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得闻乎”意思是能讲给我听听吗?“闻”使动用法,其后省略宾语“余”,即赵王。B.“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与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中的“兵”含义相同。C.“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与“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于”用法和意义相同。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含义不同。【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
7、,后者是“兵器”“武器”的意思。C项正确,符合结构“形容词+介词(于)”,“于”表示比较。D项,前者是“的原因”的意思,后者意思是“是用来的”。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B.“歃盟”的意思是歃血为盟,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C.“许诺”的意思是“同意,应允”,与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中的“许诺”含义相同。D.“岁不熟”的意思是年成不丰熟。“熟”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答案】A【解析】
8、A项,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王尚未许也”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两句中的“尚”字含义相同。B.“臣效便计于王”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C.“王不用臣之忠计”与“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两句中的“用”字含义不同。D.“魏王折节割地”中的“折节”意思是魏王主动改变志节、降低身份、降下身段,投秦之所好,以求秦退兵。【答案】B【解析】A项,二者都是副词,意思都是“仍然”,表示动作行为仍在继续。B项,前者是“贡献、进献”的意思,后者是“效
9、果、功效”的意思;C项,前者是“使用、采纳”的意思,后者是“被任用”的意思。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君”名文,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贫贵贱,皆招致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B.“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C.“文愿借兵以救魏”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D.“燕王尚未许也”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两句中的“许”字含义不同。【答案】C【解析】B项,二者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子之行”本是一
10、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松柏后凋”也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C项,前者是目的连词,连结两个动词,译为“来”;后者是介词,表示原因,后面跟名词,译为“因为”“由于”。D项,前者是动词“答应”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期望”的意思。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效便计于王”与“难于上青天”(蜀道难)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B.“文请行矣”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行”字含义相同。C.“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D.“秦必去矣”与“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必”字含义不同。【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行为”的意思。A项,前者是介词“对、向”的意思,后者是介词“比”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恐怕”的意思,表示推测。D项,前者是副词“一定”的意思,后者是假设连词“倘偌,假如”的意思。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国之半与秦”与“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B.“秦必去矣”与“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C.“秦已去魏”与“已矣乎!”(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