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整合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设计意图】七上第六单元课外诵读古诗词包括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四首诗歌异中有同。诗人所处朝代不同,创作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艺术特色、抒发情感自然各不相同。整合教学在关注“异”的同时,重点研究的是“同”。找到个性各异的诗歌的关联和呼应,在联结、比较、整合活动中激发兴趣,深入理解,深化认知,积淀文化。从体式来看,四首诗歌都是七言绝句;从内容来看,秋词(其一)夜雨寄北潼关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物,诗人抒发的是秋阳、秋风、秋雨下的情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以农历记时当是冬季所作,但作者正处于生命之秋、时代之秋。从诗人的经历
2、来看,四位诗人都处于“别离”期:刘禹锡写秋词时,正经历着变法失败后的贬谪,离开了政治中心;李商隐处于别离妻子家人的羁旅途中;陆游别离朝廷退居家乡山阴,有志不得伸;谭嗣同别离家乡随父亲赴任。同样的别离,同样的秋,诗人笔下呈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诗情画意。在古代诗歌当中,写春天和秋天的诗歌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两季,原因可能在于冬夏风物比较单一,而春秋则富于变化,更能牵动敏感的诗人的情思。春天的变化是从无到有,从寒冷荒芜到温暖而生机无限,而秋天的变化则是从有到无,从丰富蓬勃走向衰败凋零,所以,悲秋是古诗常见的主题,悲秋不仅悲的是季节与时间,也悲自己的遭遇、命运以及时代。这四首诗歌从数量庞大的秋天的诗群中脱颖
3、而出,自然有其典型性和独特性。由这四首诗歌的品读,引导学生在比较辨别中把握“这一篇”的同时,迁移积累更多秋天的古诗,以内化积淀,丰富情感,是这节整合教学的目的所在。需要说明的是,做教学设计往往把众多可能性都写出来,做的是“加法”,而课堂实操需要根据学情灵活删减、调整,需要做“减法”。设计中的“示例”不一定都展示出来,可能只需要口头引领,而“预设”部分是理想化的表达,实际课堂中是要在学生的表述基础上给予引导、提升。【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理解诗意,想象、整合画面。2.品读诗句,知人论世,比较诗人抒发的情感。3.积累诗句,积淀情感,体悟季节中的诗意。【课堂类型】积累型群文教学教学过程一、朗读诗歌
4、,入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组课外诵读古诗词,请大家自主朗读四首诗歌,注意带上题目和作者。(屏显)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夜雨寄北 晚唐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南宋陆游潼关 清末谭嗣同学生自由读,展示读。提醒学生关注几个字音及字形:寂寥、碧霄、涨、戍轮台、夜阑、潼关。共读四首诗歌,读准字音,读清七言诗的四三节奏。二、理解诗意,比较求同1.猜意图。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理解诗意,猜一猜编者把这四首诗歌放在一组的原因。预设:都是七言绝句;其中三首都写了秋天的所见所感,抒发秋天里的情思。2.理变化。学习第一组课外诵读古诗词时,我们了解了绝句是以表现心灵瞬间感受、情绪刹那变化见长的艺术。短短四句诗歌中
5、,常常蕴含着诗人情致的转换。男女生分读每首诗歌的一二句和三四句,观察四首诗歌的内在变化。明确:秋词(其一)先表明观点,再写景抒情;夜雨寄北先写眼前情景,再想象未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先写现实处境,再写梦境;潼关先正面写景,再以拟人手法侧面写景,写感受中的景物。【设计意图:反复朗读四首诗歌,每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从读准字音、关注字形、读出节奏,到读出诗歌内在层次,目的是让学生熟读成诵,逐步走进诗歌内核。】3.绘秋景。秋词(其一)夜雨寄北潼关写了诗人在自然之秋的所见所闻,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于诗人六十八岁时,可以说正处于生命之秋、人生之秋。那么他们眼里的秋天一样吗?诗人笔下展现了
6、怎么的秋日图景?(屏显)诗人笔下的秋天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谭嗣同:秋风吹散马蹄声示例:陆游笔下的秋天是凄清悲凉的,听,窗外寒风呼啸,冷雨潇潇,风雨笼罩了整个世界。引导学生仿用句式,想象并描绘诗中画面。预设: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是明丽高远的,你看,天气晴朗,阳光明亮,一只白鹤正展翅翱翔,越飞越高,翅膀推开云层,直冲向高远的蓝天深处。李商隐笔下的秋天是阴雨连绵的,你听,窗外的秋雨依然在滴答滴答,敲打着夜幕。那池塘里的水怕是涨高了吧,连这屋内也弥漫着雨水的湿气。陆游笔下的秋天漫天凄风苦雨,万物萧瑟,飘摇在风雨之中。谭嗣同笔下的秋天辽远开阔,天空辽阔,白云丝丝缕
7、缕,环簇着潼关城。秋风猎猎作响,那哒哒的马蹄声也消散在风中了。小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春天和秋天的诗歌数量庞大,因为这两个季节物候因变化而多彩。春天大地由“白茫茫一片”到万物复苏,各种美好的景观都能引发诗人的感叹和诗思;秋天正相反,天气由温暖宜人走向凄风冷雨,生命由蓬勃繁郁走向衰颓凋零。季节的更迭,景物的变幻,在诗人笔下就呈现出多样姿态。【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意境。通过想象、描绘画面,让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为后面深入理解诗人情感作铺垫。同时,在描绘画面时,也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三、比较意境,勾连整合四首诗歌描绘了不同特征的秋天。哪一首诗歌中的景象“最
8、秋天”?请你联系积累的有关秋天的诗句来佐证。(屏显)哪首诗歌中的景象“最”秋天?请搜罗写秋天的相关诗句,以诗证诗。示例:陆游笔下的景色“最”秋天。杜甫有“风急天高猿啸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林黛玉哀叹“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鉴湖女侠秋瑾也感慨“秋风秋雨愁煞人”。最能让人感到秋意的是寒风冷雨,所以,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最秋天。预设:刘禹锡笔下的景色“最”秋天。杜牧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王维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李白看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范仲淹写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天明媚亮丽、天高云淡,所以,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最
9、秋天。李商隐笔下的景色“最”秋天,张继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清照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下雨的秋天更添几分凄冷,更让人感觉秋意。所以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最秋天。谭嗣同笔下的景色“最”秋天,曹操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李白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张籍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叶绍翁有“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刘禹锡也曾作“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让万物走向萧条寂寥,所以,谭嗣同“秋风吹散马蹄声”最秋天。(屏显,共读)明媚的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