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四章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检测章末检测(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1.(2017天津文综)读下图,该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解析 由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可知,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属于沉积岩。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为岩层挤压所致,因此应为褶皱构造。 答案 B(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 23 题。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乙甲 D.丙甲
2、乙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解析 第 2 题,乙为断层构造,其形成后,发生岩浆侵入,而甲层覆盖在丙层之上,说明甲是最后沉积形成的。第 3 题,侵蚀面与其下岩层并不平行,说明下面的岩层发生弯曲从而形成褶皱构造,在图中可发现两处这种情况,说明形成褶皱的次数为 2。答案 2.B 3.B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该地在震旦纪期间(距今 84.4 亿年),为一片浅海海滨,在海相沉积作用(海洋环境下,近海洋动力过程产生的一系列沉积)下,发育成各类岩石矿体。2在距今约 42.3 亿年前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伴有火成岩喷发活动,原有岩石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现在的灵璧石。
3、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 45 题。4.图中能够表示灵璧石岩石类型的是( )A.a B.b C.c D.d5.图中过程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 B. C. D.解析 第 4 题,灵璧石属于变质岩,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a 为喷出岩,b 为侵入岩,c 为变质岩,d 为沉积岩。第 5 题,变质作用指的是形成变质岩的过程,由图中可以看出 c 为变质岩,则为变质作用。答案 4.C 5.C阿留申群岛由 300 多个小火山岛组成,不少岛上如今仍有活跃的火山活动。据此完成 67题。6.阿留申群岛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C.亚欧板块与美洲
4、板块的交界处D.太平洋板块与北冰洋板块的交界处7.在阿留申群岛附近由于板块挤压形成了( )A.海沟 B.海岭C.海盆 D.大陆架解析 第 6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阿留申群岛由北美的阿拉斯加向西延伸,同时地处太平洋,因而其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第 7 题,由上题可知,阿留申群岛位于大陆与大洋板块的交界处,受两板块的碰撞,其附近常形成海沟和岛屿(或海岸山脉)。3答案 6.B 7.A(2016新课标全国)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 810 题。8.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
5、,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9.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10.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 第 8 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
6、壳堤,故选 C 项。第 9 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 B项。第 10 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 D 项。答案 8.C 9.B 10.D下图为甲、乙两地附近等高线(米)简图,甲、乙间计划修建一条公路。读图完成 1112 题。411.在图中最初选定的四条线路中,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的是( )A. B. C. D.12.施
7、工前图示河段进行了裁弯取直,最终的合理线路方案应为( )A. B. C. D.解析 第 1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线路沿直线穿过山地,因而要修隧道;并且该线路两处穿过河流,因而需要修桥。第 12 题,进行裁弯取直后,线路不再穿过河流,且该线路没有穿过等高线,说明经过地区地形平坦。答案 11.C 12.B(2017课标全国)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 1315 题。
8、13.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14.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A. B. C. D.15.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5解析 第 13 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洪积扇主要形成于山口,是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说明河流沟谷较多,山口密集,由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东麓河流较多,故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第 14 题,结合堆积物的沉积特点
9、,粗大的先沉积,细小的后沉积,沉积物的分布与水量大小、水流速度有关。图中贺兰山东麓南部地势起伏较大,河流短小,水流速度快,搬运能力强,故沉积物以砾石为主;而甲地洪积扇上游地形以低山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水流速度较慢,搬运能力弱,且河流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容易在中上游沉积,故山口处沉积物以泥沙为主。第 15 题,由题干信息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说明土壤是影响耕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即以砾石为主,土层浅薄,不适合耕种,而边缘地区泥沙颗粒较小,土层深厚,适合耕种。答案 13.C 14.B 15.B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1617 题。
10、16.关于该河谷地貌自然环境特征描述,可能正确的是( )A.由于整体构造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谷底形成阶地B.每年 3、4 月是该河谷的洪水期C.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丙处为红壤,土壤贫瘠17.该河谷地区最适宜聚落布局的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解析 第 16 题,图甲、丁两处有大量的河流沉积物,说明最初为河流的谷底,现在甲、丁两处高于现代河谷 100 多米,说明该地经过了抬升作用;江南地区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雨;丙处有河流沉积物,土壤肥沃。第17 题,丁地地形平坦开阔,且地势较高,不会受到河流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地理 第四 地表 形态 塑造 检测 新人 必修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