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基础教学》课程实施大纲.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医药学基础教学》课程实施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学基础教学》课程实施大纲.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药学基础课程实施大纲L教学理念错误!未定义书签。1.1 关注学生的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1.2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错误!未定义书签。1.3 关注教学的策略21.4 关注教学价值观错误!未定义书签。2 .课程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2.1 课程的性质22.2 课程在学科专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 22.3 课程的前沿及发展趋势 32.4 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33 .教师简介33.1 教师的职称、学历33.2 教育背景33.3 研究兴趣(方向)44 .预修课程(先修课程)45 .课程目标45.1 知识与技能方面45.2 过程与方法方面 4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46课程内容47 .教学安排(教学日历
2、)178 .教学方法(教学方式)178.1 课堂讲授178.2 案例分析178.3 讨论与探究法208.4 自主学习法208.5 实验与演示209 .课程要求209.1 学生自学的要求209.2 课外阅读的要求20(5)镇静催眠药,地西泮、巴比妥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6)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制(二)了解:(1)传出神经系统的调节(2)中枢神经递质的功能。二、教学内容(一)上课对学生的要求1 .课前预习新课内容,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消化课堂内容,并完成相关作业。2 .熟悉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实例分析和动画演示辅助理论
3、讲解。2 .教学具体过程:提问: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半衰期、生物利用度、首关消除、。授课内容:上课约160分钟,完成四节内容,并总结本章节重点难点内容,留思考题作 业。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结构第二节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第三节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第四节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重点讲解:传出神经突触结构特点;传出神经递质的分类、生物合成、释放、消除及与 相应受体结合后的生理功能;受体的分型及其分布。地西泮的药理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一般介绍:传出神经药物基本作用和分类;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的药理作用及其不良反 应,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制。3 .思考题4 )传出神经按神经递质分类有哪些?5 )传出神经受体的分
4、型与功能是怎样的?6 )名词解释:传出神经系统、运动终板、递质、突触。7 )比较地西泮与巴比妥药理作用及其不良反应。第六章呼吸系统(2学时) 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5.细胞保护作用心肌缺血时,可增加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或干扰其外排,使胞内Ca2+积聚,形成胞内Ca2+ 超负荷,特别在线粒体,从而使线粒体失去氧化磷酸化的能力,促使细胞死亡。本类药通过抑制Ca2+内流而减少细胞内Ca2+含量,防止细胞坏死,起到细胞保护作用。【临床应用】各型心绞痛。对稳定型、变异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都有效。变异型心绞痛:硝苯地平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小动脉作用强,抑制血管痉挛效果显著,因而最有效。对伴有高 血压患者
5、尤为适用。地尔硫卓亦可用。稳定型心绞痛:维拉帕米有效。硝苯地平、地尔硫卓也有效。急性心肌梗死:与p受体阻断药合用可增加疗效。不稳定型心绞痛:地尔硫卓、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均可用。但硝苯地平宜与B受体阻断药合用。抗心绞痛药的临床评价:1稳定型心绞痛常用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受体阻断药均能收到良效。使运动耐受量提高,但对心绞痛 阈值无提高作用。2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硝酸酯类和钙通道阻滞药较为有效,两药合并使用效果更佳。第九章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废物和过剩物的系统,在本节内容中介绍两个问题,即排 泄的概念和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第一节泌尿系统的结构一、肾的位置,形态和内部构造1、位置:
6、在腹腔后壁上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 平第2腰椎下缘,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下缘,下端平第三腰椎下缘。2、形态:肾为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分如下几部分:肾窦:肾的内侧缘中部向肾实质凹陷形成一个大腔;肾门:肾窦的开口,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出入的部位;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纤维膜:包被在肾的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薄膜。3、内部构造:(以肾的冠状面观察),肾皮质:位于皮层富含血管,为红褐色,围肾实质在髓质的周围,并有部分皮质深入到髓质而形成肾柱。肾实质肾髓质:位于皮质的深层,血管较少,致密而有条纹,由15-20个肾髓体组成。肾叶:每个肾锥体与之相连的
7、皮质I髓放线:从髓质呈辐射状深入皮质的髓质条纹。肾盂:为前后扁平,漏斗状的囊腔,在肾门附近渐少,出肾门后移行为输尿管。肾乳头:肾锥体的尖部深入肾小盏内而成;I肾小盏.:围绕在肾乳头周围的漏斗形膜状小管,每个肾小盏包围着1-3个肾乳头,一个乳头有7-8个肾小盏。肾大盏:2-3个肾小盏并成一个肾大盏。二、肾的组织结构:包括泌尿小管、神经、血管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泌尿小管:(肾单位和集合小管)为生成肾液的小管。1、肾小球肾小囊,近端小管弓形小管髓神血管球柒合小豫直集合小管电头管2、肾单位:每个肾级有100T50万个肾单位,通常认为肾单位是生成尿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实际上在尿液生成过程中,集合小
8、管也参与尿的生成过程。(1)肾小球(肾小体)为毛细血管球,位于皮质中,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血管极:是形成血管球的血管的出入处。尿极:为肾小囊与肾小管的连接处。入球小动脉:短而粗专壁为一层内皮细胞和一层环形肌组成血管球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为肾小管盲端膨大并凹陷而形成的杯状双层囊外层为壁层,内层为脏层。壁层: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在尿极处与近端小管上皮相连。工脏层:紧贴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外面。血液从入球小动脉入肾,流经毛细血管球时,其血液循环通过滤过作用渗透入肾小囊的液体,被称为原尿,而血液通过滤过屏障则包括三层结构:A、有孔内皮:毛细血管壁细胞。B、基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是与细胞(肾小囊脏层
9、细胞)之间的一层膜。C、裂孔膜:肾小囊脏层细胞具有突起,被称为足细胞,足细胞的突起间具有裂孔, 其上有裂孔膜。滤过屏障的作用:对血液起滤过作用。原尿:从血浆通过滤过屏障到达肾小囊腔的液体叫原尿,其成分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 血细胞外,其余成分都与血浆相同。(2)肾小管:管壁由单层上皮构成。A、近端小管:是肾小管最粗、最长的一段,分曲部和直部,曲部与肾小囊壁层相连, 其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或锥体形细胞,细胞游离而有刷状缘,为重吸收主要部位。B、细段:最细,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有利于水和离子通过。C、远端小管:分曲部和直部,细胞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其细胞表面无刷状缘,是 离子交换的主要部位。(3)集合小
10、管:是从皮质走向髓质锥体乳头的小管,包括弓形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和乳头管。尿液-远曲小管一-弓形集合小管一一直集合小管一-乳头管从左向右:管径从小到大,原尿变为终尿。集合小管的作用:输送肾小管液(原尿);重吸收和分泌。(二)肾小球旁器:是肾小球附近三种特殊的细胞群,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 膜细胞所组成。1、球旁细胞:在肾小体的血管极处,由入球小动脉管壁上的平滑肌细胞演变而成的 上皮样细胞,其中有分泌颗粒,颗粒中有肾素,肾素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2、致密斑:由远曲小管起始部靠近肾小管血管极侧的管壁上皮细胞分化而成,特点: 细胞窄而高,排列紧密,形成椭圆形的盘状区,即为致密斑。功能:感受小体中钠
11、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3、球外系膜细胞: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与致密斑之间的三角区的一群细胞, 功能不详。第二节尿的生成与排出一、尿的生成过程:(一)尿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1、尿量:正常人一昼夜的尿量为1000-2000ml,其尿量受多种因素影响,若一昼夜尿 量少于500 ml为少尿,少于100 ml则为无尿,若多余2500 ml则为多尿,若每时排尿量多 与500 ml,则不能将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危及健康。2、尿的化学成分:水:95-97%固体物质:3-5%,其中有机物有:尿素、肌酎马尿酸、尿色素;无机盐包括NaCl、硫 酸盐、磷酸盐、钾、钱等盐类。3、理化
12、特性:(1)颜色:正常人的尿为淡黄色,尿量少时,颜色变深。(2)比重:(3) Ph值:5. 0-7.0之间,吃混合性食物Ph值为6.0;吃肉食类食物多的人,则Ph 值呈酸性;食素者(水果、蔬菜等),因食物中苹果酸、柠檬酸等在体内氮化而转变成碳酸 氢盐排出,故尿的酸性降低,长此以往,尿会呈碱性。4、尿的生成包括三个连续的过程,即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小管的重吸 收作用;肾小管与集合小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1、形成滤液:血液从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后,经过循环,其血液中的某些成分透 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中而形成滤过液,这种滤过液的成分除含蛋白质较少之外,其余成 分均与
13、血浆成分相同,如:葡萄糖、氯化物、尿素、尿酸、肌酎、无机磷酸盐。且囊内液的 Ph值都与血浆相似。这一发现是由李查兹等人1922年,通过微穿刺法利用蛙和蟾蛛的肾小囊和各段肾小 管内液体进行超微量化学分析而得出的实验证明。滤过膜的渗透性:组成滤过膜的三层结构中,只有基膜起滤器的作用。基膜的微纤维网结构决定了能通过的物质分子的大小一一机械屏障,基膜上带负电的 物质排斥带有负电的物质,而使之不易滤出一一电学屏障。这使得大分子和一些带负电的物 质得以保存,如激素。所以也称为选择性滤器。由于超滤异物必定滤出,所以药物必须与血 浆蛋白质结合才能保持一定的血浆浓度。某种物质的通透性是由其分子的大小、分子的空间
14、结构和带电性质决定的。中性分子, 大小;带电分子,所带电荷的性质。滤过面积:1.5平方米。3 .滤过的动力一一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使肾小球能不断的生成原尿。有效滤过压二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液的组成由滤过膜的通透性决定。滤过速度则由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面积和通透 性决定。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有效滤过压肾血浆流量(二)肾小管、集合管的作用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的中的成分经过肾小管的上皮细胞重新返回到 周围血液中去的过程称为重吸收。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方式和特点.方式:被动、主动。1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是有选择性的。2
15、 .肾小管对某些物质的重吸收是有限度的。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钠和氯钠的重吸收:逆电化学差进行,为主动转运。约65 - 70%在近曲小管,10%在远曲小管滤过量超过500克/天,排出量3 - 5克,99%被重吸收。重吸收方式:近曲小管-泵漏模式远曲小管-泵漏模式、Na-K交换、Na-H交换。髓绊升支粗段-钠氯钾三种离子的协同主动转运。氯的重吸收:动重吸收:伴随着钠的重吸收进行。髓绊升支粗段的继发性转动重吸收.水约65 - 70%在近曲小管,10%在髓绊,10%在远曲小管,10-20%在集合管。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随溶质而吸收,为强制性重吸收。其他部分与调节有关,. HCO3-约80 - 85%在近
16、曲小管。以C02的形式重吸收,优先重吸收。2 .钾绝大部分在近曲小管重吸收,滤出35克,排出3克。主动重吸收。3 .葡萄糖重吸收部位在近曲小管。逆浓度差进行,为与钠有关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有吸收极限。肾糖阈:尿中出现葡萄糖时的血中葡萄糖浓度。葡萄糖吸收极限量:肾脏吸收葡萄糖的最大能力。男375mg/min,女300mg/min。影响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因素L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一渗透性利尿2肾小球滤过率球管平衡: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球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 滤过率的65% - 70%o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尿量不至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大幅度增减。(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H+的分
17、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均可分泌H+。伴随着HC03-的重吸收而分泌,在管腔膜上与 Na+l:l经载体逆向同步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1. K+的分泌分泌是被动的,顺电化学差,Na-K交换。与Na-H交换竞争。2. NH3的分泌NH3是脂溶性的细胞代谢产物,可以自由扩散进入肾小管内。在管腔内与H+形成NH4+ 后降低了酸性,有利于H+和NH3的分泌。尿生成的调节一、肾血流量的调节(一)自身调节:肌源学说:当A压t-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f而收缩一血流阻力t 一肾血流量保持 稳定;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t 一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Na+ Cl- t 一致密斑将 此信息反馈至肾小球一肾
18、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二)N-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1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抗利尿激素(ADH)也成为血管加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ADII 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受体,提高其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 少。2 .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的调节1)血浆晶体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视上核及其附近。对晶体渗透压的改变敏感。水利尿:由大量饮入清水引起的尿量增加。循环血量容量感受器:位于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可感受循环血量的刺激。醛固酮.醛固酮的作用醛固酮可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的Na-K交换,使钠的重吸收和钾的分泌增加。1 .醛固酮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19、系统血钾和血钠心房利尿钠肽第五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渗压 血渗压=高渗尿=尿浓缩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一缺水尿渗压 血渗压=低渗尿=尿稀释如:大量输液、饮水f多水尿渗压=血渗压=等渗尿-肾功I如:肾衰尿液浓缩、稀释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决定于:髓神、集合管U形结构的逆流系统(结构基础);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状况(先决条件);血液ADH的浓度(对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一、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髓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髓神、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水Nacl尿素髓株降支细段高度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髓祥升支细段不通透高度通透中等通透髓祥升支粗段不易通透
20、不易通透但主动重吸收不易通透远曲小管有ADH时 易通透不易通透但主动重吸收不易通透集合管有ADH时 易通透不易通透但主动重吸收外髓部不通透 内髓部易通透二、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尿液渗透压的变化为:髓祥降支细段由等渗一递增式高渗;一髓祥升支细段为递减式 高渗;一髓祥升支粗段为递减式低渗;一远曲小管为低渗;一皮质部集合管由低渗一高渗; 一髓质部集合管为递增式高渗。(二)膀胱(三)尿道(前列腺部男性尿道 / 膜部I海绵体部女性尿道二、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及排尿反射三、排尿反射第五节泌尿系统用药利尿药(Diuretics)作用于肾脏而使电解质和水排出增加,尤其使钠排
21、出增加,从而使尿量增加的药物。 临床上主要用于水肿、高血压、心衰、急性肾功衰、肾结石、药物中毒时加速毒物排泄等的 治疗。(-)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基础尿液生成可分为三个环节: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集合管分泌。1 ,肾小球滤过正常人肾小球滤过率(GFR)为125 nli/min,但形成的尿液仅为1 ml/min (即原尿为180L/d, 含钠量25, 560mmol/L,终尿为-2L/d,含钠量为100200mmol/L)。2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1)近曲小管:肾小球滤液中70%的NG在此段重吸收,N/主动和被动重吸收,C1 一被动 重吸收。同时,近曲小管可泌H十进行H一N
22、a交换而重吸收Na(2)髓拌:此段Na的重吸收部位主要是升支粗段(髓质部及皮质部)。滤液中20%的Na, 被动重吸收。C主动重吸收。吠塞米、依他尼酸等选择性作用于髓祥升支粗段、抑制Na+K+ 2C1-同向转运系统,减少 Na+和C1 一的重吸收,也减少Mg2+和Ca2+的重吸收,破坏了髓质间的高渗状态。即破坏了 尿液稀释同时破坏了尿液浓缩。因此属高效利尿药。又称为Na+K+2C1 抑制剂。(3)远曲小管与集合管:此段重吸收原尿中Na+的10%o Na+、Cl 均通过管腔膜上Na+Cl 同向转运系统(Na+ Cl co transporter)转运入细胞,Na+再通过管腔膜上Na+K+ATP酶转
23、运出细胞。因 而为主动重吸收。曝嗪类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前部,可能是抑制该处的Na+C1 一同向转运系统,从而阻断 Na+和C1 一的重吸收。该药又被称为Na+C1 抑制剂。属中效利尿药。醛固酮通过以下环节调节远曲小管Na+ K+交换作用:增加醛固酮诱导蛋白(AIP)合成,引起管腔膜Na+通道结构改变,开放Na+通道而使Na+ 重吸收增加;兴奋间液侧Na+K+ATP酶;促进K+通道开放而使K+排泄增加;促进生物氧化以提供Na+泵所需能量(ATP)。螺内酯在此段与醛固酮竞争同一受体,抑制AIP生成,由此对抗醛固酮作用而产生排钠留钾 利尿作用。故称为醛固酮拮抗剂。阿米洛利和氨苯蝶咤也作用于此段,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药学基础教学 医药学 基础 教学 课程 实施 大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