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可燃物ppt课件.ppt





《固体可燃物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体可燃物ppt课件.ppt(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节第三节 固体可燃固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物中的火灾蔓延 相对于气体可燃物和液体可燃物而言,固体可燃物的燃烧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固体可燃物的火灾蔓延过程也比较复杂。一、塑料等人工一、塑料等人工合成固体合成固体二、木材等天然二、木材等天然固体固体三、薄片固体三、薄片固体 为了简化问题,先以塑料棒或板等单一试件为例,分为三种情况:上端着火,火向下蔓延;下端着火,火向上蔓延;中间着火,火向两边蔓延。中间着火实际上就是前面两种情况的综合,这里不单独介绍。图4-8为上或下端着火后,火蔓延的过程图。图4-8 火沿塑料棒蔓延过程图 从图4-8可以看出,着火的部位不同,传热情况不同,所以火蔓延的速度也不同。
2、在无相对风速条件下,下端着火、火向上蔓延时,因燃烧后的高温燃气流经未燃烧部分的表面,所以对流换热作用很强,未燃烧部分通过一、一、塑料等人工塑料等人工合成固体合成固体*二、木材等天然二、木材等天然固体固体三、薄片固体三、薄片固体小节名小节名第三节第三节 固体可燃固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物中的火灾蔓延对流传热能从高温燃气得到更多的热量,对未燃烧部分的热解、气化有利,因此火的蔓延速度快;而上端着火,火向下蔓延时,因为高温烟气不流经未燃烧部分,对未燃烧都分的传热量少,因此火的蔓延速度就慢。板的厚度对火蔓延速度有较大影响。当板厚较小时,向预热区的传热方式主要为气相传热;当板厚较大时,向预热区的传热方式主要
3、为固体内部传热。传热方式的变化导致火蔓延速度的变化。图4-9为有机玻璃板火蔓延速度与厚度的关系。板厚度增加,火蔓延速度减小;板厚度超过某一值后,火蔓延速度趋于某一常值。图4-9 有机玻璃板厚度对火蔓延速度的影响一、一、塑料等人工塑料等人工合成固体合成固体*二、木材等天然二、木材等天然固体固体三、薄片固体三、薄片固体小节名小节名第三节第三节 固体可燃固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物中的火灾蔓延 根据火蔓延速度(VF)、板厚度、板表面温度(Ts)三者之伺关系的研究结果,在板厚度较小时,火蔓延速度与固体可燃物的气化温度(Tv)同固体可燃物的表面温度差(Tv-Ts)成反比;在板厚度较大时,火蔓延速度(VF)与
4、(Tv-Ts)2 成反比。这说明:对于厚度大的固体可燃物,其表面温度对火蔓延速度有显著影响。图4-10为下端着火,向上蔓延火的热分解、气化区的扩大速度(Vp)与着火距离之间的关系。图4-10中所示的实验结果表明:热分解、气化区的扩大速度随着火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火焰在距离着灭点1015mm处从层流火焰转变为湍流火焰,以后热分解、气化区的扩大速度(火蔓延速度)随着火距离(x)成正比增大。这充分体现了已燃高温燃气的预热效果,而这种效果是一种综合效果,需要注意各种参数之向的相互关系。一、一、塑料等人工塑料等人工合成固体合成固体*二、木材等天然二、木材等天然固体固体三、薄片固体三、薄片固体小节名小节名第
5、三节第三节 固体可燃固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物中的火灾蔓延图4-10 热解气化区扩大速度与着火距离间关系 为了对上述现象的机理有个明确认识,有人设计了图4-11所示的固体着火之后内部温度分布测量实验装置。从上部用激光器对试件施加辐射能,然后用热电偶测量固体内部的温度分布。外部向固体每单位表面积上的热辐射通量(qe)为:(4-25)一、一、塑料等人工塑料等人工合成固体合成固体*二、木材等天然二、木材等天然固体固体三、薄片固体三、薄片固体小节名小节名第三节第三节 固体可燃固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物中的火灾蔓延式中,qE为二氧化碳激光器的热辐射强度;为固体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图 4-11 固体着火之后内
6、部温度分布测量装置 如果用qJ表示火焰向固体每单位表面积上的热辐射通量,qP表示每单位表面积的固体热分解、气化时所需要的热流通量,qc表示每单位固体表面上向固体内部传入的热通量,上述各量应有下述关系:(4-26)一、一、塑料等人工塑料等人工合成固体合成固体*二、木材等天然二、木材等天然固体固体三、薄片固体三、薄片固体小节名小节名第三节第三节 固体可燃固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物中的火灾蔓延 如果令为固体可燃物的密度,Le为单位质量固体的热分解热,为固体的导热系数,T为温度,为距固体表面的距离,VF为火蔓延速度,则有下列关系:(4-27)(4-28)图4-12 固体内部热流密度分布 图4-12所示为
7、有关实验结果。从该结果可以看出:qc的最大值在固体内部的某位置上,而且与qE有关。一、一、塑料等人工塑料等人工合成固体合成固体*二、木材等天然二、木材等天然固体固体三、薄片固体三、薄片固体小节名小节名第三节第三节 固体可燃固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物中的火灾蔓延当改变材料的种类时;固体可燃物内部热流的分布规律变化不大,但相对位置和绝对值都有明显的变化。这表明:火焰形状和最高温度都有变化,并引起传热关系的变化,特别要注意对流传热项相对重要性的变化。如果已知VF、和qE,根据式可(4-27)、(4-25)、和(4-28),可分别求出qP、qe和qc。这样就可得到固体可燃物表面附近处的各种热流通量的变化
8、规律。前面所讨论的塑料棒或板的燃烧,只涉及到材料的儿何形状、着火位置、环境条件等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而役有考虑燃烧过程中固体可燃物受热后液化或结焦的影嗬。受热后液化的可燃物,其燃烧特性其有液体燃料燃烧特性。受热后结焦的可燃物,会在表面形成一层焦壳,焦壳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隔热性,可使内层物质不受高温的影响。所以对上述两种情况燃烧特性的讨论必须结合可燃物的性能进行。由于可燃物种类繁多,使德此项土作难进行,目前多采用实验测量办法给出实验数据。一、一、塑料等人工塑料等人工合成固体合成固体*二、木材等天然二、木材等天然固体固体三、薄片固体三、薄片固体小节名小节名第三节第三节 固体可燃固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物
9、中的火灾蔓延下面介绍一下美国工厂联合研究组织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图4-13所示为实验装置简图。图4-13 固体可燃物燃烧性能实验装置简图 试件为一块面积为0.007m2、厚0.01m的平板,燃烧时水平放置、实验器内的供氧浓度与大气相同,燃烧过程中连续称重,外部热辐射加热作为点火热源、其强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固体可燃物的燃烧速度可根据能量关系(即式(1-2)计算得出。在式(1-2)中,实际是燃烧放热量的一部分,显然与氧浓度有关,因此可写为:(4-29)一、一、塑料等人工塑料等人工合成固体合成固体*二、木材等天然二、木材等天然固体固体三、薄片固体三、薄片固体小节名小节名第三节第三
10、节 固体可燃固体可燃物中的火灾蔓延物中的火灾蔓延式中,O2为氧气摩尔百分数;为实验常数。当 不变时,式(1-2)可写为:(4-30)通过实验测得m与O2的关系,就可得到实验常数,这样就求得了火焰向固体可燃物表面传入的热流通量。当O2为常数时,就可求得Gs与的关系,这就求得了要使某些固体可燃物燃烧,必须附加的最小点火能。由于实验中采用的试件尺寸较小,用于大试件时应作适当修正,必须考虑热辐射的影响。尤其在环境氧气浓度较大时:燃烧速度较快、火焰温度较高,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地返回可燃物表面,起到使燃烧速度加快的作用;另外,因挥发份产生速度的增加,在可燃物表面形成了一层挥发份,这层挥发份吸收了火焰的辐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固体 可燃物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