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学科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术论文之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性、选择性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开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缘故,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注重还远远没有到达应有的程度。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制定切合实际的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同时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根底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开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到达的硬性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开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本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详细的知识点(在低年级更是如此)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
2、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79年级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比照与和谐、对称与平衡、节拍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体特性,进展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构成初步的设计认识。上述内容标准特别概括,表达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下面的教学活动建议可供选择:教学活动建议:学习设计根底知识,做色彩的比照、调和及联想等练习。为本人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理解钟表、汽车、计算机等工业产品的外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
3、制简单的效果图。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展图案的制造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造请柬,并对会场进展装饰美化设计。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展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绘制设计效果图。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展立体构成制造练习。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如易拉罐)等材料进展加工,设计制造小装饰品和有用工艺品,装饰本人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别人。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展设计练习。练习制造陶艺小品。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迫性,编写教材或老师教学时,可按照实际情况灵敏地加以选择。例如,尽管其中有“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展图案和童装、学生服等设计”以及“练习制造陶艺小品”等建议,假设
4、条件不同意,能够不采纳,甚至还能够本人设计详细的教学活动。如此,标准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和老师的教学以更大的发挥空间。与原教学大纲(指试用修订版,以下均为与此版的比拟)的比拟:原大纲根本上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拟详细、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现列出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部分作为比拟:1.欣赏中国优秀美术作品。2.初步理解美术分类的知识。3.学习平行、成角透视知识,用线条表现物体的构造,做简单的写生练习。4.理解人体比例、构造知识,进展铅笔人物速写练习。5.初步理解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知识,进展花鸟小品临摹。6.学习图案、平面构成知识,并进展练习。7.
5、利用黏土、石膏等材料进展小型雕塑制造。二、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养开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因而,本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外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究”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具有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的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倾向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因而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标准将创作活动再详细划分为“外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
6、域。“外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根底,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制造,外化本人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构成,又留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而,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一样点,而主要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构成审美心理构造。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开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根底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打破的一个难点。为些,本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究”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究”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制造以及综合
7、处理征询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外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络。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穿插或重叠。“综合探究”学习领域要求美术老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究”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要求学生灵敏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展制造、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但这一领域的学习,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留意可行性和保持美术本身的特色
8、。如56年级的“综合探究”学习领域的标准是: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运用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进展筹划、制造、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指向上述标准: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和制造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进展筹划、制造与展示。编写本人喜爱的剧本,设计、制造木偶、服饰、皮影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展表演。调查、理解社区或村庄的历史,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为本人所在的社区或村庄的今后开展作规划,设计并制造模型。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造出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外型
9、或生活用品。使用摄影、录像搜集素材,利用计算机等手段来进展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与原教学大纲的比拟:原教学大纲根本上是按学科知识体系划分课业方式,大体是绘画、工艺和欣赏,极少涉及综合学习的内容。三、留意标准施行的可行性本课程标准初次明确了广大中小学美术老师是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为了协助老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课程标准对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详细可操作的案例(包括各学习领域案例25个,其他案例12个),以便老师能举一反三,制造性地进展教学。与原教学大纲的比拟:原大纲虽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留意的征询题”和“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10、,但不及本标准详细,而且未提供详细的案例。四、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美术学习的根本动力之一。本课程标准力求从这么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第一,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习惯,以爽朗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标准中提到的“在美术外型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熟悉常用颜色和工具。”(12年级“外型表现”学习领域)“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展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组合外型。”(12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走出教室,欣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风光。”
11、(12年级“欣赏评述”)“制造学生本人喜爱的漫画和卡通形象,用来表达观念、情感和思想”(79年级“外型表现”学习领域)等。第二,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严密联络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标准中提到的“为本人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设计封面。”(79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选择本人喜爱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方式美的角度进展评价,并与同学交流。”(79年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调查、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景观等需要,设计今后开展规划图或制造模型”(79年级“综合探究”学习领域)与原教学大纲的比拟:原大纲虽在“教学目的”中,提出了“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在“教学要求”(小学部分)和“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提出了“美术教学内容应习惯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留意按部就班和兴趣性”,但未能提供详细的教学活动方式来表达上述要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