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第1-24课知识点总结(按课梳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第1-24课知识点总结(按课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第1-24课知识点总结(按课梳理).docx(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第124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春一、作者介绍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 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 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 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 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二.词语解释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朗润:明朗润泽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
2、似的,越来越浓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 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_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 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 者博大的胸襟。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壬的壮丽景象, 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 景的
3、轮廓。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反映 了他“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 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 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
4、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句)。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2、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 示慰问。3、词义: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五溪:五条溪水名。4、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 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 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诗中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 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
5、的基调。“杨花” 漂泊无定,暗写王昌 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 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 析。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 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 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 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
6、朋友见月如见作者。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 又是为什么?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7、艺术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 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三、次北固山下1、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 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 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 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 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 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 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 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
8、态度。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 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 “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 怀。次北固山下必须掌握的内容: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表
9、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5、你还能想起另外- -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一“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四、天净沙秋思1、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 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 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 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一-被 称为“秋思之祖”。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
10、了全曲内容。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 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 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 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 “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 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 凄苦愁楚之情。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一、文学常识.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作者:
11、史铁生,北京人, 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 集我与地坛。1 .作者与背景史铁生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 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 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 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 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更是鼓励了无数的 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 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等。其中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奶奶的
12、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 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 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 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 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 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二、字词残疾焦躁不安憎恨(zeng hen)暴怒无常砸碎 墙壁沉寂瘫痪(tdn hudn)侍弄(shi nong)捶打 整宿 翻来覆去憔悴(q
13、ido cui )三.词语解释:1 .瘫痪: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2 .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3 .整宿:整夜,整个晚上。4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o.絮絮叨叨(xU xu dao dd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三、问题巩固(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 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
14、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 好儿”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 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 心,读之令人怆然。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 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4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 儿时的趣闻逸事,
15、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 突然意识到犯了 “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 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 “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 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 好的事物。外出赏花,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 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 苦衷。(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解
16、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 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病成成那样。”为突如 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 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 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
17、不想激怒“我”,耐心等 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 含蓄地表明母亲刚 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 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 议,“我” 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 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 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四.理解主旨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传神的细 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 高无私,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文中两处提到“好好儿活”,第一处是母亲对残疾儿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
18、去的期望,第二处是 多年后儿子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感悟。五.写作特色.抓平常小事,事事真情。“我” 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 “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 看 花;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 的内涵、“爱母” 的思绪,在平常小事中显 露出来。1 .简淡厚重、朴实丰美的语言。如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 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表现了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 贴。再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 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 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 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有两个词用得特别
19、好,但它们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 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 ?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刷 刷拉拉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菊花开 了,想让儿子见花开的颜色。“央求” 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 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把握重点.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 有关。(2)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 “秋 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1 .结合文章中心,你是如何理
20、解“好好儿活”的含义的?“好好儿活” 出现了两次,体现的是要勇敢面对生活,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 拥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所在。第一处是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好好儿 活”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力量。第二 处出现在文章结尾,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在萧瑟之中尽显热烈和深沉, “我” 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这里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 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 有意义的生命。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
21、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 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二、内容及中心: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 的故事, 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 得到别人的尊重。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镉儿时过人的才华。三、通假字:尊君在不? “不” 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四、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泛指小辈;今义:自己的亲生儿女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 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三、文本研读1、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第二部
22、分(2-7)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 么修辞?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运用了反复和拟 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 “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这样写是无意识、 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六个动词的连 用,表现了人们在草
23、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竞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五、一词多义1、顾: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相顾惊疑。顾:看。(如顾野有麦场)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如三顾茅庐)2、信:则是无信。信:讲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必以信。信:实情。六、敬辞与谦辞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七、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 年级 上册 语文期末 复习 24 知识点 总结 梳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