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饮酒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一、导入: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 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 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以此
2、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 ,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后吐真 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二、初读诗歌:全班自由朗读 2 次。师: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请同学们看大 屏幕上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后同桌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下 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同桌间一听一读,老师巡回,并予以朗读技巧的个别指点。师:再请一位,要求提 高。注意节奏、语气。什么节奏?什么语气?师:接下来老师
3、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什么是译读呢?就是以诗译诗,译出4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学生男女 各出一名代表,老师是第三打擂手。三人分别朗读。然后学生评判哪位朗读时情感把握与 再现最佳,并说明理由。三、品读饮酒1、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屏显: 的菊花的南山的山气 的飞鸟学生找出答案后,老师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展开描写。再屏显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描写的景物来感受陶渊明拥有的生活。在分析的过程落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的赏析。那么“而无车马喧”的弦外之音,你读
4、懂了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 “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小结: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中,可以悠然采菊,可以欣赏南山,又可 以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 样悠然自在!由上个环节,提问:谁最能再现诗人的情感呀?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 词语,也即是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归纳:悠然!人为什么“悠然”?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
5、明为什么却 如此“悠然”?学生发表看法。老师引导。于是诗人才有这样的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交流意见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屏显:诗人从这 中悟出了5教师小结: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悟出了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可贵,悟出了 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悟出了直率真挚的品格,悟出了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 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 机勃勃!只有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慢慢捕捉信息,我们才真正悟出诗人的感悟。这两句哲理性的 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师生问难时间,
6、提问并全班解答。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 字“酒”,为什么?归纳: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 是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 20 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唱唱饮酒A、 以小组为单位,请选用你熟悉一支曲子的调子,配乐演唱饮酒。B、 给两个小组机会展示,并全班精要点评。归纳:不能随意选取一支曲子,因为这首田园诗悠然自得,最好是一支舒缓轻松典雅的曲 子。如又见炊烟等歌咏农家乡村的歌曲。读读诗文,品品诗文,听听歌曲,唱唱诗歌,这样的生活也很惬意啊,结语:“人生,何妨悠然一点?”四、结束课堂:最后学生背背饮酒A、 一生示范背诵。B、 全体
7、学生尝试背诵。C、 老师提醒学生过手默写,尤其注意关键字“喧”“欲辨”。(在背诵中结束这堂课)教学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老师也力求在诗歌教学中有所突破。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一:议议“饮酒”一环节,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限,并没有在占有足够多的资料 上发现出规律。因此,这一任务应更早布置,老师提前将相关饮酒诗歌的资料发给学生。 这样,这一环节才能更有收效。其二:激疑后,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为达成教学目标,点拨语言稍多,可能降6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其三:“理之趣”的把握这一环节很有难度,设计时对学生的理解力考虑不是很充分 ,因此在老师归纳后还有部分学生还没有回过
8、味来。老师还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提问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理解诗意,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难点: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的妙处。【教学法】自主合作交流【课时】1 课时【合作探究展示】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 分钟)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
9、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 分钟左右)自学提纲: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7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 分钟左右)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 岁去世,存诗 240 首。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 ,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
10、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3、理解诗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4、以时间为序。5、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的豪情壮志。看到了,感受到: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听到了,感受到:8“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四、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 分钟)1、默写全诗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
12、诗词名句。 讨论补充记录【反馈检测】(10 分钟)1、诗人以(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 )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4、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5、背诵全诗。【板书设计】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以色示物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以声感人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春望教学目标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13、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教学过程9一、交流预习笔记,充实预习笔记。二、解释文题及创作背景: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 755 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溅 jin【释义】液体向四面
14、飞出:溅了一身泥浪花飞溅。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2、再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师生共读。3、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1、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5、注释:城:长安城。草木深:草木从生。时:时事,时局。抵:抵挡。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106、理解诗意。1、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2、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像,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
15、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六、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2、学生自由背诵。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作业设计:抄写诗句赤壁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3熟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16、意境。教学方法:讲授法 多媒体(ppt 课件)电教法11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 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
17、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 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12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24 诗词 教学 设计 新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