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华侨中学、协和中学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华侨中学、协和中学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华侨中学、协和中学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华侨中学、协和中学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近年来中国思想界经学研究兴起,一时蔚为潮流。这一思潮的出现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所谓 “学术转向”有关。当然,经学研究的强劲复兴,还是新世纪到来以后的事情。经学视野浸染到中国思想和学术的方 方面面。新时代的经学复兴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文明 的自信力得到了恢复和提高,经学作为中国固有文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相 应的重视;其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商品化热潮至少部分地造成了道德状况的滑坡,人们 开始普遍地意识到传统思想特别是
2、儒家经学对于敦厚风俗的价值;其三,近代以来一直居主导地 位的西方文明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局限和问题,试图在经学系统中探寻解决当代问题的答案,也成 为回归经学的动力之一。在当代经学思潮中,辐射范围最广的经典是礼春秋和易。礼学研究直指当代人伦面 临的各种危机,试图在现代世界里延续或者激活儒家的礼乐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场域中重建儒 家的秩序。部分思想者更由此走向儒家宗教性的确立和安顿。春秋学,特别是以公羊学为代 表的今文经学传统的兴起,强调春秋大义,试图以天下观重新构建对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的 理解,有相对突出的政治指向。对易经和易传的研究,原本即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范围 内,而且大易哲学穷本极源,因此,或
3、多或少地成为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各种根源性哲学建 构的底蕴。这些试图在当代中国复兴固有的经学传统的努力,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 直面时代课题,无论如何都是弥足珍贵的。(摘编自杨立华新子学时代)材料二何为哲学?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如德国著名哲学史家文德尔班 的定义:“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是另一种形态。它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它 不是对于知识的确证,也不是对于像上帝那样的超验本体的论证。在许多西方哲学家眼里,它不 是哲学,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这套思想系统,缺乏概念
4、式思维,没有对概念的定义, 也没有对概念的思辨推论,没有对概念与其对应事物两者关系的考察C在大部分西方哲学家眼里, 中国哲学缺乏有系统的哲学的诸多要素,特别是缺乏定义、推论、反诘等思辨过程,只是一些感 觉和体悟。但中国哲学是哲学,而且是内容精深丰富,形式生动多样,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 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蕴藏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的学问体系。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 族在不断地探索自然,思考人自身,认识社会、历史,从来没有停下思想的脚步,也从来没有放(5)根据原文“中国哲学需要用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 处,来掘发中国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豁显问题意
5、识,增加论证力度,使包裹在浑融 体貌中的深刻、丰富处彰显出来,展现它的哲学性质”,可以概括得出“借鉴吸收西方哲学 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以展现中国哲学的哲学性质”。根据原文“大易哲学穷本极源,因此,或多或少地成为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各种根源性哲学 建构的底蕴。这些试图在当代中国复兴固有的经学传统的努力,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 怀直面时代课题,无论如何都是弥足珍贵的”,可以概括“进一步掘发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层蕴涵, 拓展阐释面向,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答案:(1) A(2) D(3) B(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立足时
6、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发达时 也帮助他人发达。这一原则直指当代人伦面临的“损人利己”等现象所造成的各种危机,体现 了以忠恕之心对待他人,达到推己及人、和谐共生的境界。现实生活中,帮助别人的人,也会 得到别人的帮助,让这样的人取得成功,是众望所归。(5)借鉴吸收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以展现中国哲 学的“哲学”性质。进一步掘发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接续中国精神的血 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
7、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 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 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结合具体内容 进行分析。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 .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 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69
8、.【答案】C、B、【解析】(1) C. “反映出亡国后他放弃了生活的尊严”错误。这是他亡国后隐居于市,伺机报仇 的表现。故选C。(2) B. “目的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错误。目的是恢复自己燕国遗臣的身份,表示自己对 燕国的眷恋。故选Bo(3)由“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可以 看出高渐离为荆轲的死以及燕国即将覆灭而哀伤。由“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可以看出高渐离忆起荆轲刺 秦失败的伤感和对燕国的眷恋。由“好什么好,这十三根铜弦还断着一根呢”可以看出当时的听众并不能真正的理解高渐离的筑 声,高渐离的泪水流露出知音难觅
9、的孤寂之情。由“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可见高渐离刺杀 秦始皇、以死报国的决心。由“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可以看出荆轲刺秦失败后高渐离 的心理状态,即刺秦失败的遗憾,对燕国不变的忠贞。(4)本篇以静物“筑”的视角和口吻,选取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这种叙事技巧的效果可以结 合小说的人物形象、主旨、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人物形象上看,通过对“筑”的动作及 心理描写,侧面衬托了高渐离爱国重义、忍辱负重的形象;从主旨上看,通过“筑”的口吻来讲 述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更能凸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澡感;从表达效果上看,站在“筑”的
10、 叙述视角行文,给读者一种新鲜感。答案:(1) C(2) B(3)有政治远见。好友荆轲死后的哀伤,预知燕国不保。怀念故友,眷恋故国。忆起荆轲刺秦失败的伤感,对燕国的眷恋,以及知音难觅的孤寂,此时 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回忆里的荆轲和燕国再次撞击他的心灵。以死报国,刺杀秦始皇。忠于燕国。刺秦失败的遗憾,对燕国不变的忠贞。(4)从人物形象上看,让静物“筑”开口。通过对“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 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从主旨上看,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 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从表达效果上看, 用拟人化的
11、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视角独特,引人入胜。(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耍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 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 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 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 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视角文学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
12、读文本,跟据题干的 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1 .理清故事情节。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 .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4 .对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进行分析。5 .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6 .更深层次地了解人物形象。1014.【答案】D、B、B、【解析】(1) “留壁”,动宾结构,留在营垒,后面断开;“使人”指“派人”,不能断开,排 除BC。“具食”,动宾结构,准备粮饷,后面断开,排除A。译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 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 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故选:DoB. “含
13、义相同”错误。根据句意“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可知,“属” 分别解释为“委任,托付”和“劝酒,敬酒”。故选:Bo(3) B. “联合他们一起攻占了咸阳”分析错误,原文为“欲连和俱西袭威阳,沛公欲听之。良 日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袭击并大败了反叛的秦军,没有和他 们一起攻占咸阳。故选:Bo(4)“示天下”,向天下显示;“还”,回来,退回;“固”,稳住。译文:大王为什么不烧 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表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来稳住项王的心。“王”,称王,做王;“因”,趁机;“遇”,对待。译文: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 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
14、守齐国。(5)对于张良拒绝刘邦五万户的封赏而只要了留地作为食邑,可以从文中“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 齐王,汉王怒”可知,韩信要求自立为王,给高帝以威胁和压力,让高帝感到愤怒,这为以后韩 信被杀埋下了伏笔,张良作为亲历者,以他的聪明洞察秋毫,故婉言谢绝。同时,张良多病,使 他看淡名利,而且他长随高帝左右,对高帝具有无限地忠诚。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张良推辞 封赏的原因。答案:(1) D(2) B(3) B(4)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表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5)张良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以及对刘邦的
15、无限忠诚。韩信自立为王,给刘邦以威胁和压力。 张良洞察秋毫,为表自己无二心,故婉言拒绝。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王、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亲平, 做过厘王、悼惠王的相。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秦灭亡韩国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 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 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 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晓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 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
16、发,给五 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 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 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向北追敌到蓝田,交战两次,秦 兵终于崩溃。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 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 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
17、去攻打齐 国。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 共建功也呢? ”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鲸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 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 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 的力量。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 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 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也醒悟了,就派遣张良前往,
18、去授予韩信齐 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 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 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 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 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
19、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 息,仔细概括。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20、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21、。1516,【答案】C、【解析】(1) C. “颔联写出诗人此时的状态十分忙碌”错误,原句“回顾隙驹曾不息”是作者回 忆过去,并非“此时”的状态。故选:Co(2)由“湖上参差半佛宫”可知,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再联系注释“北宋皇佑二年,吴中 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 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 荒,这是为百姓解“忧”。而由“万户千门尽郁葱”可知,如今诗人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作者十分 欣慰,这时候才“乐”上心头。由此可知,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由“却惭何
22、道继文翁”可知,诗人是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 生“忧”情。综上所述,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这与他“先忧后 乐”的精神是一致的。答案:(1) C(2)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以百姓之忧为忧,进而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乐”上心头。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译文:我与客人在西湖上纵情游览,湖边的建筑参差错落,有一大半都是佛宫。回想过往,一刻也不曾停息地忙碌;静下来想喝一杯酒,都让我觉得是虚度光阴。层层高台上建造的敞屋是那么明
23、朗开阔,杭州城许多人家的门前都郁郁葱葱,一派生机。面对一派繁荣景象,泛舟西湖欣赏春光只觉快乐无限;可自己依然感到惭愧,不敢说继承了文 翁的卓越政绩。(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 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 合具体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
24、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7.【答案】【小题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小题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小题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解析】故答案为:(1)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毅)(2)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重点字:汩)(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重点字:尊、酹)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 关名句。离骚名句辑录:1 .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伏清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广东省 广州市 增城 中学 华侨 协和 三校高三 期中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927599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