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活报剧艺术形态与演出形式.docx
《论抗战活报剧艺术形态与演出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抗战活报剧艺术形态与演出形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抗战活照!1艺术形态与演出形式“活报剧,简称活报,意为活的报纸,是一种用速写手法迅速反映时事的戏剧形式。对反面人物常做漫画式的揭 露,形式活泼,篇幅短小,多在街上、广场演出。中国的活报剧产生于20年代后期,在革命战争年代运用尤多。”1 活报剧诞生于苏联,由李伯钊于1931年全面引进国内。19271934年,红色戏剧运动在苏区境内如火如荼,活报剧 是红色戏剧运动中最主要的戏剧演出形式之一。这一时期,“乡村苏维埃革命为活报剧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独特的历史土 壤雁生了活报剧在中国的第一次演出热潮”0。李伯钊回忆她在中央苏区的文艺工作时说,“当时盛行的是活报剧,主要 特点是反映时事、宣传节日,用载歌载
2、舞的形式表现出来”3。抗战时期是活报剧的爆发期和高峰期,无论在剧目总量和质量方面,还是在艺术形态和演出形式方面较苏区活报 剧都有很大的发展。抗战时期,确定了戏居以话剧为主流,并发展街头剧、活报、新型的歌剧,充分利用旧形式”的方 向4。在抗战期间创作演出的活报剧约计188部,剧作涉及各战役情况、艰难战时生活、日军丑恶面貌、鼓励积极生产 等方面,内容丰富。同时,演出更为专业,演剧组织如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等纷纷成立。这些演剧组织创作演出 了大量精彩的活报剧。其中,抗敌剧社在抗战期间创作演出的活报剧多达29部。活报剧的演剧形式是我国现代戏剧形 态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活报剧的演剧形态是透视抗战演剧
3、整体进程和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中国戏剧发展过 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1超越对话抗战活报剧超越话剧式对话,走向综艺化表演。相比话剧对语言的重视,活报剧更注重运用身体表达。活报剧的 语言通过歌唱或讲演的形式呈现,身体转化为舞台的重要部分。抗战活报剧表演走向综艺化。活报剧融合多元的艺术手段,吸收民间舞蹈、戏曲、快板等艺术元素运用在活报剧 的演出中,丰富新颖。戏剧家焦菊隐在其戏剧实践中强调对民间舞蹈和戏曲的学习与借鉴,他认为“戏曲艺术对人物性格、 舞台时空、剧场样式等方面的处理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包括舞蹈,是极其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一方面,抗 战活报剧善于吸纳秧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
4、,融歌、舞、剧为一体,表现形式多样化、民族化。戏剧艺术在综合中 互相渗透,如此活报剧既延承了其原本的特色,又择取了其他艺术的精华为自己所用。如1940年崔嵬等人创作的活报 剧参加八路军,演出开始以歌唱形式揭露侵华日军的恶行、民众生活的惨状,台词演绎与传统艺术快板、锣鼓相结 合,演员的动作更为表演增色。这种演出形式不但能引起观众的愤怒感和同情心,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而且充分展现 了八路军英勇神武的形象,吸引群众主动加入抗日洪流。演出中有几个场面令人难忘,韩塞这样回忆道,“壮年男子抱着 死婴时,观众中传来低低的抽泣声;当八路军出现,群众(由演员扮演的)喊着八路军跑上台时,观众也小声跟喊着八路 军,
5、;当军民拿起武器边唱边打,把侵略者打得抱头鼠窜时,台上台下的欢呼连成一片”。演出效果从“大幕关闭几次才平 息的轰动的掌声和口号声”中可见一斑。更惊喜的是“演出结束之后,真的有当场报名参军的。另一方面,活报剧的演 出融入民间歌舞和戏曲元素,又对其进行改造。活报剧需要歌舞等其他艺术元素的融入,使语言和肢体互相说明阐释。 同时,这些艺术元素需要加以改造才能更好地与活报剧融为一体。活报剧中的歌舞元素比民间歌舞更有力量、更有活力。 抗日救亡是抗战时期活报剧的主要主题,活报剧的演出对象主要是工人、农民、士兵,所以活报剧不追求歌舞的柔美, 甚至有些僵硬。舞蹈动作主要用于展示生活样貌、再现战斗场景,要求形象、
6、直接、有力量,如耕种、刺刀等。活报剧 比戏曲更亲切,虽然它表面和戏曲表演没什么区别。活报剧的演出对声腔和曲调不做过多要求,它热闹、喜庆、追求趣 味性,同时更贴近老百姓生活实际。活报剧的人物更具政治化特征,亮相出场的即刻展示人物性格特点,不需要细致揣 摩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拿捏人物心理,更适应战时的现实需要。活报剧演出超越语言,依赖身体,身体代替对话成为舞台的主体。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在戏剧艺术所用的感性 材料之中,语言才是唯一的适宜于展示精神的媒介。”7活报剧与话剧不同,话剧是口述性戏剧,话剧演出的精髓在于 人物对话;又与歌剧、哑剧等非口述性戏剧不同,歌剧主要通过声种区分不同人物及其内心世
7、界。活报剧在运用演员身 体表演的基础上,融多样艺术元素于一体,形成一种异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新型演剧形态。它超越对话,但不是完全摒弃 对话,而是对话不再占据戏剧的主导地位。活报剧中的语言通过歌或政论讲演的形式处理,戏剧主体是身体表演。它不 是通过对话将戏剧故事牵引出来,而是通过场面的描述、身体的表演将时事再现出来。经典话剧雷雨用“深邃准确的 对话,逐渐盘剥戏剧矛盾,暴露剧情关系,引领情节发展,推动戏剧激变”8。而活报剧同心合力打东洋用展开的 国难地图、正在施暴的日军、遭受侮辱的妇孺、无端挨鞭打的矿工、被枪杀抢走钱财的厂长等身体表演,穿插大量的政 论讲演,将被逼迫到末路的中华民族,残忍又直接地呈现在
8、观众眼前。这部剧共五场,结构不尽相同,都是讲演者演讲 加相应的舞台表演。如第二场演讲者列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旁侧有一不停歇干活的矿工在无故遭鞭打,忍无可忍的 矿工奋起反抗,但终因势单力薄被打倒;第三场演讲者总结矿工吃亏在单枪匹马:舞台上,某工厂工人要求组织自卫队, 遭到厂长拒绝,厂长认为日本人无法对自己造成威胁,但日本人即刻抢走了他的钱财并枪杀了他。通过戏剧表演,呼吁 大家联合抗日,引导工人团结起来组建工会和自卫队,使得大家结合起来抗争日本帝国主义。演出结束,一幅完整的国 家地图呈现在舞台上,和开场破碎的国难地图形成鲜明对比。这部剧很好地展示了活报剧的演出形式,每一场结构相同 却层层递进,讲
9、演者恰如其分地串联和推动了剧情。同时,演出依赖身体,深刻形象地披露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 来的痛苦,教育观众只有联合团结抗日,中国才能取得胜利。2超越具象抗战活报剧超越具象,走向程式化表演。活报剧是对时事进行即时报道,不求真实,而求现实。活报剧也不要求 有完整的情节故事和精心的场面布局,人物塑造类型化,表演动作程式化。活报剧不求“真”,而求“实”。抗战活报剧演出超越了幻觉型舞台对真实的追求,它将时事呈现于舞台,对生活进行 艺术化的改造,而不是把生活原原本本地照搬舞台。它巧妙地对事件进行片段化的整合,删繁就简,跳跃地完成时事的 讲述,客观地反映现实。活报剧军民合作从军人和老百姓两个角度出发,呈
10、现彼此之间看法的错位,从而向观众宣 传军民合作才能打胜仗的道理。从军人的角度来看,曾经在战场受伤的他,苦苦向老百姓寻求帮助,却屡次被拒绝。“剧 团说明人”在旁感慨:“想不到老百姓这样坏。”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之前在他们家乡驻防的军队经常做出欺负老百姓的行 为,吃东西不给钱、借东西不还,甚至强抢物资,他们当然不会帮助军人。最后军民互相理解,认识到军队是为保护百 姓、守护家园而存在,军队要爱护百姓,百姓依靠强大的军队,才能平安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也要帮助军队。这部剧不 一定是生活原貌,但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它使军民关系更融洽的同时,促进军民合作、互帮互助。只要军民协同作 战,日军便无法攻破我们的家园
11、。而且活报剧一般不需要完整的情节故事和精心的场面布局,不需要复杂的情感冲突和 细腻的心理变化。军民合作没有对百姓劳动场面或军人战斗场面的精心布局,情节单一,只是分别通过军人和老百 姓的讲述反映他们之间存在的小问题,对比两个军民关系截然相反的村庄的不同境遇,同时将“军民合作”这一政策深入 人心。“类型化是中西戏剧艺术中塑造人物形象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通过运用强化和渲染的方式突出人物性格的某一侧 面,对人物做出单向处理,使之形成一种鲜明的性格倾向。”9活报剧一般人物分类简单,清晰地把人物性格呈现给群 众,更多的是正邪、丑恶、好坏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群众喜看能懂。抗战活报剧刻画了诸多正面英雄形象,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战 活报剧 艺术 形态 演出 形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