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民工过冬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民工过冬指南.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金融民工过冬指南已是初冬,天气转凉。市场不好,业务难做。与同业交流下来,一个比较有共识的观点是,市场的春天也许已经不远,但金融从业人员的冬天可能要长一些。提高过冬”能力,恐怕已是此时金融民工需要思考的问题。1渐入稳态的金融行业望过去二十年,是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黄金年代。从世纪之交的银行坏账剥离 和证券行业推倒重来式的大整顿,到如今中国金融业总资产超过400万亿,250 万亿的存款、超过140万亿的债券,市值76万亿的股票市场,130万亿的资管 规模,以及4000多家银行、140家证券公司、180家保险公司、150家基金公 司等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在庞大的财富总量背后,金融行业
2、 的盈利能力也成了社会关切。在今年按利润排名的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有 三家中国银行进入前十名。中国金融机构过往强大的盈利能力是一段历史时期人 口红利、地产红利和政策红利的经济映射。GDP增速快、金融牌照少、利率管 制,直接融资不发达、小微客户议价能力弱等,使部分金融机构在经济利润的分配链条中占据优势。但近些年来,金融行业已经在经历从高速增长期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变。作为金融行业最大利润来源的银行净息差,过去十年已经从2.7%下 降到2%以下,几乎跌去了 1/3 ,并且仍在延续下滑趋势。按证券公司佣金收入与沪深两市成交额匡算的交易佣金费率,在2014年以后也出 现 了 断 崖 式 的 下 跌。沪
3、深两市交易佣金费率与此同时,银行还要在竞争压力下面临持续的存款搬家:不少银行理财对本行个人金融资产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 30%以上,意味着有相当大比例的存款已经要被现金类甚至是固收+理财替代,背后的负债成本则可能是多达五倍、十倍的提升。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之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化解压力亦与 日俱增。对银行而言,庞大的地产、城投资产面临信用压力;对券商而言,下跌 的市场也对融资业务的资产质量构成威胁。对基金、保险来讲,信用债踩雷、净 值崩塌已经是见怪不怪。行业格局的稳态正在逐步形成。在各个领域,金融机构 的头部化特征都相当明显。在各种规模排行榜上,除了两三名之内的你争我夺, 大部分业务的
4、江湖地位其实已经无力发生颠覆性改变一一毕竟连品牌卓著、人 才济济的头部机构都已经陷入激烈的费率白热战,再出黑马已经难上加难。而更 多中小型机构的实际举动是放弃全能化战略,转而谋求精品化发展。金融机构人 力格局趋于稳定。近十年人才的大规模涌入、优质资产日益稀缺和监管政策逐渐 趋严,导致金融行业最大的两个alpha来源一一业务模式创新和投资超额回报 的实现难度大幅提升。交易结构之间的缝越来越小,既往得益于产品设 计”的盈利模式近乎无利可套;投资业绩持续性的普遍证伪”也让很多人看清现 实,不再轻易选择自主创业。这些因素导致金融机构的人员流动性有所减弱。除 了卖方分析师、基金经理等少数个人品牌溢价较大
5、的细分领域,高级人才和团队 在不同机构间成建制的迁徙已经变得罕见,金融机构的人才结构逐渐形成稳态。事实上,中国的金融行业是一个人才结构很年轻的行业。大部分机构也就20多 年的发展历程,这使得很多(特别是非银)金融机构的创始团队仍在岗位,而中 低层人员则基本来自扩张最快的2010年代。大量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老人少.新人多.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出头的金字塔结构。70后高管,80后部门总,90 后基层骨干。在快速变化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许多业务已经局部进入一个较为 拥挤的存量博弈阶段。这一点与经历变革的互联网产业有几分类似。回望历史, 很多海外金融机构在快速发展的中末期也经历了一个团队稳定、整体变老的过
6、 程,同样伴随着内卷压力的大幅度提升。当然,作为经济的血脉,我并不认为 金融行业会进入全面倒退的困境。事实上金融行业未来如能实现与经济增速相匹 配的相对平稳的增长,同时结构性机会不断显现,相对疫情冲击下许多其他行业而言已经可以算是独善其身。但就个体而言,还是需要因急剧变化的发展环境和 竞争压力做出必要的调整改变。2个人过冬”:不忘初心,苦练内功不忘初心,是两重含义。其一,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实业报国.科技兴国的黄金年 代。这对金融行业的潜在新进者,特别是拥有理工科技术专长的候选人们意味 着不同的使命和选择。中国金融行业绝对是人才高地。估计除了少数科研院所, 再难找985硕博如此集中扎堆的行业。人才
7、聚集,带来结果一方面是卷得厉害, 另一方面也是能力的错配。上周财经旗下的自媒体发过一篇前基金公司专户 投资总监的采访。这位清华+ MIT工科背景的金融人士转行去领衔实体企业技归、虽然我术研发部门。其实我觉得可能更准确的说法不应叫转行,而是 认为在能力培养的效率方面金融行业以其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快速的知识更新 并不逊色于其他行业。但金融行业可能远没有发挥出这些原本应成为科技栋梁的 人才应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很大程度上只是以更高的智商水平增加了行业的内 卷程度。很多金融人才”在求学阶段是有机会走上科研或者技术创新道路的,只 是因为相对优渥的收入条件和更快的进阶速度选择进入金融行业。但这一点可能 只
8、是时代阶段的产物。我曾问过某清华工科博士、科研单位工作五年转行的卖方 分析师,他坦言领域内的上市公司及其技术,基本原理可能本科水平就能听得懂, 但真要弄明白技术路线、行业壁垒还得跟更为资深的技术大佬交流才能做出判断。 于是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科研经验除了路演时候能随口飙几个高大上的词汇已经 几无作用。更让人唏嘘的是,因投资节奏踩得一般,他在行业榜单上也并无建树。而原单位后来成果转化的公司去年已上科创板一一没错,他错过了一笔价值不菲的股权。对一般毕业生而言,我认为金融行业仍是较好的职业选择。但如果是 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科研专才,我觉得还是应当优先响应伟大复兴的历史召唤, 毕竟这才是时代的主题。其
9、二,已在其中的从业者,则应遵从专业服务的初心。专业服务,一个是专业能力,一个是服务水平,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功课要补。一 个残酷的事实是,金融行业创造的价值主要部分是来自三方面:一是金融牌照本 身的稀缺价值,二是金融机构的声誉品牌,三是资本市场beta。在这些基本条 件之外创造出超额收益,才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行业快速发展期让通过商业模式赚短钱的快感凌驾于个人专业水平的培养修炼之上,使得很多人的能力无法在 积累性训练中得到持续提升,这是个危险的事情。不少人能力水平止步于毕业工 作三五年,而光阴却不知不觉已经飞过十年八年。我并不旨在贩卖焦虑,但作为 一名普通的金融民工,危机意识和学习精神是“过冬”需要
10、有的底层心态。知识结 构的持续更新。这些年金融行业无论是市场、工具还是政策都进展太快,大部分 岗位离开半年就跟不上行业变化的脚步。信息爆炸,如何高效的摄取有用信息, 接受先进理念,需要有效的工具加持和碎片时间整合。好在网络也发达,各路自 媒体早就把整理好的知识体系和绘制好的思维导图全面奉上,再加上研报和书籍 排山倒海,只要挪动20%刷短视频和组团开黑的时间,日积月累思考精进,量变 到质变。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和专业能力有关,但却不完全是知识属性, 而更多是技能加持,对实践工作的意义可能更大。两年前一个分析师吐槽,某些 人做的预测模型实在没法看,从数据到模型都经不起推敲,竟然也是连蒙带改就
11、这么凑合了很多年,还有人写报告一句话语法不通,读来让人费解。当然你也可 以说卖方一张嘴,主要靠忽悠,但现在内卷的结果是别人比你能忽悠,报告质量 也照样高,还能怎么办?画好一张图、写好一份稿,做一次有质量的路演,把小 的事情做的让人踏实,靠的是不起眼的基本功,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价值体现。鲜 明的专业化标签。金融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应的需求也更多是带有显著特征 的专才而不是通才。比如资管行业,以前出来个投资经理都是全市场投资,现在 新人如果上来就说我是全行业选股已经很少有资金买单,就连一般的私募大佬都 要贴上显著的风格标签。同样是做投行,什么都会的万金油也不吃香,不仅行业、 区域客群越分越细,按证
12、券化品种的分工也是隔行如隔山。尽早的选择并深耕一 个专业领域,长期竞争力要比在多个阵地“挖井”却不出水要强得多。提高点情商 和“软技能。跟金融服务属性相关度的更多是一些软技能。比如交流沟通的能 力,如何根据对象特点获得最大的沟通效能?比如抗压能力,能不能不要受点挫 折就像小孩一样放弃?比如文字表达能力,这个事我后面单独再写写,我觉得金 融行业特别是财富和资管领域的内容生产仍然是严重匮乏,与从业者的能力、投 入度和激励模式都有关系。稍微刻苦一点。既然行业都这么卷了,躺平显然不是 最优的做法。况且对很多岗位而言比如所谓回报丰厚、职业路径陡峭的前台 岗位一一也根本就躺不下去。这时候勤奋和多花一些时间
13、,是在所有大方向的思 考、定位之后必备的资源投入。但也要区分有效的勤奋和低效努力。以我的经验 而言,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些事,但产出平平,但在另一些事情上用对了劲则 事半功倍。勤奋也有姿势,需选择容易产生价值积累的方向。管理预期,锻炼 身体。金融特别是投资管理确实是个很逆人性、而又要求持续进步的行业。这些 年业务压力逐年增大,每年猝死几个十几个高管、基金经理已经不是很稀奇的事 情了。对未来建立合理预期,留出放空的时间,锻炼身体,做好健康管理,保护 好所有零前面的这个1。不管行业再怎么卷,我们这代人也得多活几年,共同 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蓝图实现。3机构过冬”归本源,迈向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机构而
14、言,虽然收紧的牌照管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无序竞争,但本轮周期 下可能也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底。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也需要做好几个关键 转变。业务思维的转变。金融业务回归本源,服务实体,应该是未来几年不变 的主题。金融的真实意义应是降低交易成本而不是提高成本,是创造价值而不是 毁灭价值。从思考的出发点上,确实要摒除套利思维和独占思维,而更多从真实 需求出发,顺应长期经济发展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贡献普惠价值。这句话说得像官样文章,但其实做起来还真的是不容易。原因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机构的盈利模式甚至组织管理本身就是以套利和短期逐利为目的设计的,若要调整, 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没有与长期业务形态相匹配的
15、能力储备,也没有相应的风险和运营能力。金融业务模式的不可能三角市场容量大模式可持续能力(或禀赋) 要求低必须接受的是,未来金融业务存在不可能三角。即未来不再存在兼具市场容量大、 可长期持续盈利.对专业能力或自身禀赋要求也不高的业务模式。这意味着发展 中要么选择偏居一隅,靠着一招鲜打游击吃遍天,要么苦练内功,在正面战场 体现专业实力,不再有捷径。业务方向的转变。金融行业是个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意味着总有新的产品和模式产生,而同时又有旧的产品形态逐步退出历史舞 台。行业整体的增速下降,绝不意味着没有结构性机会。应该说在多层次资本市 场建设和直接融资发展进步中,各类朝阳业务也是雨后春笋。选择符合发展
16、导向 和客户需求的业务模式 不仅有更广阔的空间也意味着更高收入弹性。就像ABS、REITs脱胎于传统的债券承销,但却比后者具有明显更为丰富的盈利模式和增长 空间;又如FOF、基金投顾等多资产配置解决方案,相对传统单品代销也能显著 的改变客户体验。未来十年的市场环境很可能不支持大部分机构对所涉业务做蜻 蜓点水式的尝试,是采用核心+卫星的有保有压,还是择优质赛道一把梭哈,非 常考验机构的战略定力和远见。业务效率的转变。各类金融业务的运行效率普遍 还可以再高一些。过去,即使有一些低效的环节,被快速膨胀的需求和较为丰厚 的毛利率所掩盖,也还马马虎虎过得去。但现在竞争压力空前,当利润越来越薄、 客户越来
17、越挑、时机越来越少,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基本上所有的看似铁板一块的 业务流程都有精益求精、持续优化的空间。信息科技的加持给了非常多的可能性。 你用五个人一周能干完的事,他用一个人+一套系统半天就齐活儿,并且还有更 好的呈现和用户体验。我在访问互联网基因的金融服务机构时经常受到这类震撼。 总之,我们的经济社会已经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对进入稳定发 展期的金融机构而言,相对平稳的人才结构也有利于推动一系列长期化目标付诸 实践,由此带来深刻的内部变革和能效提升。在清晰理性的战略定位和精益求精的体系优化之下,金融机构如能摆脱简单粗暴的业绩排大榜规模摊大饼之 怪圈,走上真正的斐产定价.资源配置良性轨道,将使自身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也是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万事皆周期。展望未来,作为一名金融民 工,既要有入世的勇气,也得有出世的豁达。二十年后回望岁月的斗转星移,其 实也一如回首二十年前的沧海桑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