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二上1段历史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二上1段历史参考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级第一次段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3小题共58分。第-17每小题2分,第18-33题,每小题L 5分1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的是井田制下一 切土地归国王所有,“天子更多是被尊为共主”“文化重于政治”说明西周时期诸侯独立性较 大,天子被尊为共主,所形成的文化心理认同比政治方面影响更大,表明在国家结构上周王室 和诸侯国之间具有松散性,故B正确。材料中的“文化重于政治”指的是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 比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更多,不是指文化制度优于政治制度,故A解读材料有误;材料内容没有 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
2、,故C错误;“天子更多是被尊为共主,其政教之所及,往 往是象征多于现实,文化重于政治”,说明西周的文化方面影响更大,没有体现王权得到诸侯邦 国的认同的问题,故D错误。2 .【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秦朝诏令、紧急文件、非紧急要件等需要及时完成, 不得延误,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故选D项;“新模式”不合史实, 题干“凡是命书(诏令)及紧急文件,都要立即递送;非紧急要件也要在当日送出,不得积 压”只是强调文书传递的时间要求,无法对比以往的行政管理模式,排除A项;“加速了” 不妥,睡虎地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题干无法断定行书律一定是在公元前221 年之前,且加速统一
3、进程的应是秦始皇的灭六国的军事战争,排除B项;“强化了”不妥, 应为“有利于强化”,题干未提及这些规定的被执行情况,排除C项。3 .【答案】C【解析】据材料“李义府等为了任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可知, 史官随同,如实记录所奏内容,奏事者不敢任意曲解事实,对抑制政治腐败起了一定作用, 故选C项;史官随同记录制度只是记录所奏内容,与提高决策效率无关,排除A项;中国古 代政事不公开,排除B项;“避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4 .【答案】C【解析】清代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中央又在 各省设置了藩、臬、将军等职,分别对中央六部负责,以此分化督抚权力防止督抚坐大,
4、且 督抚的任命与罢黜受制于皇帝,故选C项;奏折制度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 制度,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军机处掌军国大政,辅 佐皇帝处理政务,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改土归流把西南少数民族土司管理 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5 .【答案】B【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设置有郡县二级制,到东 汉州郡县三级制,到元代省、路、府、州、县五级制,到明清省、府、县三级制,体现了中 央对地方实行分级管理,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应该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非机构本身的 完善,排除A项;唐代
5、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的主张,即整治周边民族地区的政教而不改变他们的习俗,整治政令而不改变他们的风俗, 后人简化为“因俗而治”,题干未提及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排除C项;“权力制衡” 不合史实,如郡、县为上下级关系,县隶属于郡,不对郡制衡,排除D项。6 .【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主要是促进了民族融合,C正确;均田制 的推行促进了北方的经济恢复,A排除;北魏社会制度封建化是多种措施的结果,仅靠改汉姓是 不能实现社会转型的,B排除;D说法与改汉姓无关,排除。故选Co.【解析】选材料中提到的王安石变法措施,类似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
6、赈”, 即“间接救济”,是解决灾民生计问题的长远之计,C正确;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 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 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 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o7 .【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赵宣、张霸等获乡论支持而入仕,说明地方舆论影响 人才选拔,故选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支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项;“固化”说法错误,材料有利于社会阶层间流动,排除D项。8 .【答案】C【解析】结合选必一第31页所学:上计制即每年岁末,各县、侯国
7、将一年来的 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与题干“掌管郡国上计”相合,故选C项;“掌管 地方教化”的是乡三老,“维护基层治安”的是游徼,排除A项;“核查王国财政,察举地 方贤才”的是刺史,排除B项;“买卖运输货物,调剂各地物价”的是均输令、均输丞,排 除D项.【答案】B【解析】结合选必一第30页所学:九品中正制下,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 评定州、郡土人的资品,随着门阀土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与 题意相合,故选B项;“三教合归儒”由隋代王通提出,即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8、,与题意关系不大,排除A项;“从分裂到统一”刚好相反,商周时期国家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排除C项;家谱意在区分家族权势,与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D 项。1L【答案】B【解析】据材料“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 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可知中国古代选官的权力由学校教育到宾客中 出身再到由郡县的选拔最后由中央统一考试,反映了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故选B项; 世卿世禄制到战国时期就已经式微,排除A项;选官与品德相结合属于察举制的标准,排除C 项;中国古代只有察举制将品德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排除D项。12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被引见给皇
9、帝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 评价可知清代官员的考核最终决定权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决策,会经常出现被改动的现象, 体现了人治色彩,故选D项;官员考核只是皇帝强化对百官控制的一般手段,历代封建王朝 都存在,难以体现“空前强化”的程度,排除A项;“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 的评价”说明清代官员的考核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会受到封建皇权的干扰,不利于吏治 公平的发展,排除B项;“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说明清代官员的考 核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13 .【解析】选C。谏议制度从属于皇权,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皇权,与材料中“专设的谏议机 构却没有了 不符,故A错误;
10、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 不符,应该起一定作用,故B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 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 “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相符,故C正确;明清时期君主 专制达到顶峰,对臣监察绝非形同虚设,故D错误。14 .选 B.【解析】选D。题干反映孙中山阐述中国考试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差异,特别是由“至于社会 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可知,D正确;A、C未从题干中体现,B说法正确,但不是 议论的主旨。15 .【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 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
11、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 的,均不没收”可知,共产党的上述举措有利于联合小资产积极和富农,共同反对外来侵略, 故选C项;1924年开始国共合作企图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 中共产党联合小资产阶级和富农可知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土地革命是1927年到1937年,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争取小资产阶级和富农的联合是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尚 未建立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16 .【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公务员考核通过颁布条例,明确考核标准, 按分评级,有奖有惩,这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故选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是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
12、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 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统一战线,而材料是中共对陕甘 宁边区公务员的考核,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B项;“工作50分,学习25分, 操行25分”说明工作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中共对陕甘宁边区公务员的考核加 强了对干部的管理,提升了行政效能,有利于边区的巩固与发展,与扩大边区政权阶级基础 无关,排除D项。17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河村农民用投豆子方式选举干部”,可知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政府注重通过选举的方式维护人民的选举权,故选C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当家 作主愿望的实现,排除A项;
13、1948年,我国已经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战已经结束, 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政权、民主制度建设的探索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中华苏 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已经开始,排除D项。18 .【答案】D【解析】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正处解放战争期间,排除A。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在1954年才正式建立,排除B。1947年6月,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排除C。 依据材料“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地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 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解放战争 期间,民族矛盾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阶级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
14、根 本转变,D正确。19 .【解析】选B。材料中“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 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说明人大和国务院分工明确,职 责具体,故B正确。A明显不符合中国共产党实际;C民主集中制是人大组织原则,不是政府决 定的;D也不符合事实。所以答案选B。20 .【答案】C【解析】据材料图片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知这一制度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故选C项;据所学,基 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而材料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据所学,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完全确立是
15、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1954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材料图 片只涉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21 .【解析】选C。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从而促进了中国的崛起,C正 确;A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 始,然后扩展到城市,排除B;从农村到城市不符合中国崛起的特征,排除Do.【答案】A22 .【答案】D【解析】据材料“雅典公民大会决定这一立法立即废止”可
16、知,在雅典, 公民大会可以解决法律或制度的废止,说明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选D项;据材料“雅 典公民大会决定这一立法立即废止”可知,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有权决定法 律或制度的废止或实行,说明雅典仍然实行民主制,政体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伯 利克里在位时期,雅典民主制走向繁荣,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 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造成政治腐败,社会动乱,且直接民主要求每一个参政者 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否则民主就成为多数人的暴政,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23 .【答案】C【解析】据材料“罗马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 “执政官、元老院
17、和公民大会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三者相互牵制,处 于平衡的状态”可知,罗马人的“混合政体”有效协调了各方利益,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 衡,适应并推动了古罗马国家的发展壮大,故选c项;古罗马同时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 制的因素相混合,而不是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排除A项;古罗马是奴隶制 国家,近代欧美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两者性质不同,排除B项;古罗马的机构设置并没有 被美国联邦政府沿用,排除D项。24 .【答案】A【解析】据材料“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 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可知,8世纪早期,法兰克王国国王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 土地
18、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 这次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中世纪 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但材料仅涉及到政治层面的封君封臣制度,故“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与 材料不符,排除B项;中世纪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城市逐渐兴起,但材料仅涉及 到政治层面的封君封臣制度,故“西欧城市逐渐兴起”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中世纪时期 基督教会控制思想,但材料仅涉及到政治层面的封君封臣制度,故“基督教会控制思想”与 材料不符,排除D项。25 .【答案】I)【解析I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英国形成了议会君主制,议会权力增
19、强,可以和王权相抗衡,因此英国后期议会成为了权力中心;法国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国王 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进一步强化了王权,因此三级会议未对国王形成 实质上的约束,后来法国专制王权达到顶峰,说明历史传统对后期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A项;材料未 涉及英国君主执政风格,排除B项;材料反映法国的是三级会议,而不是议会,排除C项。 故选D项。26 .【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英国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内阁要对议会负责, 因此C正确,A、D错误。内阁由首相组阁,需经议会同意,并不是由普选产生,B错误。27 .
20、解析:B通过对比19世纪中叶即工业革命时期,中英两国选官考试的内容可知I,英国侧重 实用知识,中国突出经书、诗赋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 异,故B项正确。28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文官制度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 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与题意相合,故选C项;英国政策的 延续性与政党制度紧密相关,与文官制度关系不很紧密,排除A项;“摆脱了 ”绝对化,应 为“缓和了”,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报考公务员的社会态度及报名人数信息,排除D项。 31.【答案】C【解析】据材料“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
21、阁直 接任命”可知,虽然1870年英国通过颁布法令对文官制度进行了完善,但是仍有部分官职可 不经考试由内阁直接任命,说明文官制度仍需完善,故选C项;据材料内容可知,法令中又 规定内阁可直接任命外交部和财政部的部分官职,并非是内阁凌驾于法律之上,排除A项; 英国的文官制度保证了政局的稳定和政策的稳定性,排除B项;文官制度并没有碰触资本主 义基本制度,助长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这是文官制度的消极影响,而材料反映的是文官 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排除D项。32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一部 实际可行的文件”“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强调了 17S7年宪法的
22、实用性,D符合题意。33 .【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9世纪末美国公务员晋升以功绩制为依据,这有利于激 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o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3小题,第34题16分,第35题14分,第36题12分) 34 .【答案】(16分)(1)特点:多种选官制度并存;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选官标准逐渐完善;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每 点2分,共4点得8分)(2)差异:西方:文官政治中立;重视公正和平等;重视实际能力。(每点2分,4分) 晚清:为君主专制服务;存在身份的不平等;重视
23、儒家经典考查,脱离实际。(每点2分,4分)35 .【答案】(14分)(1)区别: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教权与君权平列;中国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力,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权力;中国法律出自君权,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任 二点,每点4分,共8分)(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戊戌变法失败促使有识之士探索新的救亡图存道路;清政府 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人们要求推翻清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希望建立民主政体;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任三点,6分)36 .【答案】(12分)(1)材料一中的三个史料都是有利于促进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重视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方式,强化中央对地方 的有效控制;材料乙体现出封建国家从经济、文化的角度加强控制;材料丙从社会基层教化层面体现出国家利用乡约来加强社会治理。(6分)(2)示例1思想角度。如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 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3分)示例2选官制度角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 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3分)示例3监察制度角度。汉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全 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宋代在地方划路作为监察区,从不同方面监督各州;各州增 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3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