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步检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丁很大 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 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 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形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 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 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
2、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 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 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 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 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 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 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
3、。在过去的一百年中,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 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 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 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 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 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 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
4、,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 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二: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 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 的研究过程。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模象 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 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
5、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 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 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 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 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 获取更多受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 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第1页共19页 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人的记忆
6、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 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 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热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 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 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 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 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7、(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 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 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 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 事实的全部真相。【答案】D【解析】依据文意,因果关系不成立。“交通闭塞,接收
8、信息的渠道有限”只是原因之一, 而且结论表述也过于绝对。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 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答案】B【解析】“新的研究历史形式”表述不合文意。原文有“在搁置了几千华之后,口述历史复 兴于20世纪中期”的表述。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
9、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答案】D【解析】D项最能体现历史多元性的特点,口述历史同样需要多角度去看待,才能提高历史 真相的可信度。其他选项所讲历史的特点,均与口述历史的可信度问题关系不大。4 .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筒要概活。(4分) 【答案】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每点2分。
10、如果一味摘抄原句)【解析】依据材料一的内容,从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对中华民族精神传播的角度去整合相关信 息即可。第10页共19页5 .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耍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 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4分)【答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 口述历史过程: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更不会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 面。(每点2分)【解析】题目查的实质是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提取出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因素的有效信息, 然后从正面阐释即可。(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支
11、字,完成6-9题。材料一: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 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 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 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 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 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 划 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
12、们的工作重新 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 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 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 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 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 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 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
13、条堰一条堰垒起来 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 样一双手哩!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 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 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 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 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 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
14、那一部分撑成 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 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第11页共19页 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 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 ”老人说: “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 ”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一翎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 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 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 ”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
15、 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 ”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 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 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 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 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 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 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
16、“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 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 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 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 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 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 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
17、不 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 了吗? ”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 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 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 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 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材料二: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 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 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
18、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 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 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 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 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第12页共19页 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 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 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19、摘编自老舍读V套不住的手,有删改)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对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民的手的细致描写,刻画出农业生产技术和思想觉悟都 很高的劳动人民形象。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 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 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D.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 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答案.D.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树理在创作
20、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 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7 .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比老 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C.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 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 兴趣。答案.B8.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细节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
21、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 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 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 特点。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 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9.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 上的“窍门儿”。答案.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
22、为何套不住” 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13页共19页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 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 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 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二、文言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构字肯堂,东平人。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
23、该博,文章典雅,弱冠以词赋中选,为 东平行台掌书记。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遣丞相伯 颜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属草以进,世祖大悦。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 皆时之名士。十三年秋,还,入觐,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时丞相阿合马为盗击死,世 祖亦悟其奸,复相和礼霍孙,更张庶务,构之谋画居多。历吏部、礼部郎中,审囚河南,多 所平反。改太常少卿,定亲享太庙仪注。属桑哥为相,俾与平章卜忽木检核燕南钱谷,而督 其逋负。以十一月晦行,期岁终复命。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 曰:“设有罪,构当以身任之,不以
24、累公也。“会桑哥死,乃免。有旨出钱选江西。入翰林, 为侍讲学士。世祖崩,构撰谥册。成宗立,由侍讲为学士,纂修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事。时南士有陈利便请搜括田赋 者,执政欲从之。构与平章何荣祖共言其不可,辩之甚力,得不行。以疾归东平。久二起为 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 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输以明年。武宗即位,以纂修国史,趣召赴阙,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以疾卒,年六十三。构历事三朝,练习台阁典故,凡祖宗谥册册文皆所撰定,朝廷每有大议,必咨访焉。喜 荐引寒士,前后省台、翰苑所辟,无虑数十人,后居清要,皆有名于时。*(选自元史王构传,有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第二 单元 同步 检测 试卷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