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市高三(上)联考语文试卷(11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市高三(上)联考语文试卷(11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市高三(上)联考语文试卷(11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市高三(上)联考语文试卷(11 月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式 等方面;一是“未见”的世界,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隐含的世界。 从广义的角度看,前者是“象”,后者可以称为“象外之象”。中国美学象外之象的学说,由形神理论衍生而出,但与形神理论又有不同。以形写神、传神写照 理论侧重于艺术品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斟酌形神二者,以形为基础,以神为引导,神为主,形 为辅。而象外之象说,则是就艺术鉴赏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在艺术鉴赏中,审美对象具有超出形 式
2、的意味。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的决定者, 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中国美学重含蓄 蕴藉,重象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 而能达到显现。文心雕龙隐秀是一篇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刘勰提出“秘响傍通”的思 想。他说,文之妙在“隐”,“隐”不在于深藏不露,而在于最大限度展示艺术世界内在的魅力, 使艺术的有限世界蕴涵着无限的意味。易学之影响,引发了哲学中的象外之谈。在魏晋玄学中,象外之谈曾是很多清谈家喜好的话题。 至唐代,象外之象说已然成为美
3、学中的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以“隐”为要则,强调象外之象、言 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我们看李商隐锦瑟诗,整首诗可以 说是一片惘然:无可奈何的意绪,无所适之的选择,不知答案的历史感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 追忆。诗人穿过历史的帷幕,超越天人的限隔,声声隐约,似诉平生之志,翩翩蝶飞,似展理想 征帆。沧海桑田,茫茫远古就在此刻;一梦大千,浩浩九天就在脚下。这首诗在我看来,是在写 人生的幻、人生的叹。形式有尽,但意味悠长。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一一品味、品赏。味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体验性,是超越于一般具象的 认识方式。味的比喻强调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突出审美对象应该具有蟹(wei
4、,指诗文或谈论 有吸引力)不尽的美感,吟一首好诗,品一幅好画,就像品一道佳肴钟噪提出“滋味说”,他 认为,好诗读起来应该有“滋味”,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甚至说:“辨于味 而后可以言诗。”苏轼接着司空图的话头,指出“美在咸酸之外,美不是咸酸,不是盐,不是 醋,而是由油盐酱醋烹制出来的美味。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依托于形,但不 能到形中去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一唱三叹,答案和解析15.【答案】B、D、C、【解析】(1) B. “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引子”错误。原文“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 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
5、外之象是象的意义的决定者,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 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故选:Bo(2) A.“含蓄而不晦涩,深藏而不显现”错误。由原文“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 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B.”是为了说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举一隅,却能以三隅反”错误,“孔子谈教育说:举 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相片是把四隅通通举出来了,不要你劳力去复。图画就只举 一隅,叫欣赏者加一番想象,然后以三隅反,引用孔子这句教育名言是为了说明相片和图 画的区别。C. “但在形式之中难以找到美错误。原文“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依托于形, 但不能到形中去
6、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一唱三 叹,余味悠然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是中国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故选:Do(3) A.出自杜牧的泊秦淮,以史为鉴,表现辛辣的讽刺,抒发无限的感慨。B.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句是诗人夸张地描绘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 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C.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D.出自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写的是“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 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这是听众在听绝妙的音乐时感受到的滋味,并非余 味。故选:Co(4)结
7、合“在实际上说,美术作品借现实界的帮助愈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也因而愈大”可知, 艺术作品要表现现实世界,但不抄写现实界。原文“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 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 理想世界则极大”可知,要创造理想世界。结合“因此美术要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 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可知,要“和自 然逼真”,窥出自然的精髓。结合“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 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当然,美 术作品之所以美,
8、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 去玩味有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可知,要 有言外之意,让人玩味不已。(5)结合“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 语言形式等方面”可知,要有有形的关于“秋天”的意象,营造意境,吸引读者;结合“图画家 用美术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夫,在一个完全境遇中选择了一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 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 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
9、”可知,要 在描写“秋天”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创造理想界;结合“中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外之趣。惟 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可知, 情感含蓄蕴藉,有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象外之象”。答案:(1) B(2) D(3) C(4)艺术作品要表现现实世界,但不抄写现实界;要创造理想世界;要“和自然逼真”,窥出自 然的精髓;要有言外之意,让人玩味不已。(5)要有有形的关于“秋天”的意象,营造意境,吸引读者;要在描写“秋天”中融入自己 的想象,创造理想界;情感含蓄蕴藉,有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象外之象”。(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
10、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 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首先明确题干语句,再回归原文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出 答案。(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
11、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 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 .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 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 .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 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 效的结论。3 .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 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
12、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 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69.【答案】B、A、【解析】(1)B.“也表现了时光的易逝”错。第二部分前半部分作者营造的淳朴和谐的农村图 景与后半部分作者眼中的那个千疮百孔的社会形成对比,反衬出时局的凄惨,并没有表现时光易 逝。故选:Bo(2) A. “文章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议论振聋发腕”错,文章主 要采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并没有鲜明的议论性的语句,更谈不上“振聋发耳贵”。 故选:Ao(3)在结构上,“雪”反复出现,串联了全文,为所有的人物活动和作者的所见所感提供了背 景。第(一)部
13、分开篇“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点题,作者由眼前的雪怀忆起故乡来; 由第(二)部分“雪!深濠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絮雪霏霏地下着。麻脸先生, 划着苏州码子,记着豆包的分量。雪霏霏地下着。秃尾巴狗在院里跑着,飞快地,在雪里轻轻地 留下了爪印”,第(三)部分“从卧室听着外边往来的车,咯吱咯吱地,压踏在雪上,是如 何令人愁恼呀!在黎明,在暗夜,我,不眠地,倾听着风雪交加中的响动,是如何地孤独寂寥呀! 我曾在雪后步过那座古城的街上,可是满目凄凉,市面萧条得很。我也曾在晴日踏着雪,访过那 些城外的村落,可是,田夫野老都是说一年比一年困苦了 ”“在被雪所包围着的沉默中,无为地, 生活着,心
14、中是极度地空虚的。有时,如雪落在城上似地,泪是落在我的心上了”“雪下了又停, 停了又下。包在雪中的古城,吐出来死的唏嘘了,第(四)部分“现在,故乡里,还是依然地 下着大雪罢。可是,我呢,则是飘零到大江南。和我同样地流离到各处的人,真不知有多少哟。 可是,他们同我同样,也怕会看不见故乡的美丽的雪景了罢”分析,“雪”反复出现,串联了全 文,为所有的人物活动和作者的所见所感提供了背景。在情感抒发上,“雪”反复出现,成为思念故乡、怀念童年、慨叹现实的情感载体。“雪!漾濠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絮。这一年冬天,我们的院子里,好像比往常热闹 得多了。颓废的破大院,顿时,呈出了新兴的气象”“雪霏霏地下
15、着我呢,总是跑到油 房里去。那里,是又暖烘,又热闹。马拉着油碾子,转着。豆子被压扁,从碾盘上落到下边槽子 里,出了一种香的油气。同着碾子的人打了招呼,进了去。顺着窄路,走到里边的房子里,则又 是一个世界了我上了高高的垫着厚板的炕上,坐着,躺着,看着他们在作工,一只手操起了 大油匠刘金城所爱看的小八义。我看着他们怎么蒸豆批,怎么打包,怎么上柞,怎么锤打。 听够了,我则看我的小八义,很晚的才回到房中睡觉。潦溪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 絮”“我曾在雪后步过那座古城的街上,可是满目凄凉,市面萧条得很。我也曾在晴日踏着雪, 访过那些城外的村落,可是,田夫野老都是说一年比一年困苦了”“雨雪霏霏,令我怀
16、忆起我的 故乡来。现在,故乡里,还是依然地下着大雪罢。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分析,“雪”成为“我”思念故乡、怀念童年、慨叹现实的情感载体。在意境的营造上,“雪”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冷寂、萧瑟的意境,让沉重的悲叹更深切浓郁。 作者笔下的“雪”是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我”的天真无邪、东北大哥的豪爽开朗, 还是老祖母的安静祥和、油匠们的忙里偷闲,都是在雪的场景中发生的,他们与“雪”是息息相 关,呼吸与共的:即使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的伤神与落泪也是因雪而发、因雪而感的。同时作 者在前一部分营造的那个与世隔绝,不受尘俗干扰的淳朴、恬静、和谐的农村图景与后半部分作 者眼中的那个由于帝国主
17、义的践踏而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前后的对比更反衬出时局的凄惨与悲哀,让读者沉重的悲叹更深切浓郁。(4)由“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大地上好像披了丧衣。这一座古城,像是包围在雪的沉默中 了”“在黎明,在暗夜,我,不眠地,倾听着风雪交加中的响动,是如何地孤独寂寥呀!我曾在 雪后步过那座古城的街上,可是满目凄凉,市面萧条得很。我也曾在晴日踏着雪,访过那些城外 的村落,可是,田夫野老都是说一年比一年困苦了 ”“望着街道上的灯光照在白雪上,颜色惨白 的,四外,死一般地,寂静着,感到是会有死要降到这座古城上边似的。在被雪所包围着的 沉默中,无为地,生活着,心中是极度地空虚
18、的。有时,如雪落在城上似地,泪是落在我的心上 了” “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包在雪中的古城,吐出来死的唏嘘了”“在白雪的围抱中,我仿 佛看见了到处是死亡,到处都是饥饿。在白雪上,洒着鲜红的血,是抗日义勇军的,是老百姓的” 可知:作者选用了核心意象“雪”,赋予其浓郁的象征意味,营造了诗歌一般的唯美意境。由“一片皑白,山上,原野上,树木上,房屋上,都是雪”“雪在上边飞飘着的大野,广漠地, 寂静地,在展开着”“马嘶声,人的往来声,车声,唱歌声,打油的锤声,在外边的院子里交响 着。颓废的破大院,顿时,呈出了新兴的气象”“天低着,四外;是空廓,寂寥” “赶柴车的, 走着。拾粪的孩子,走着。农夫们,时时,
19、在过路。但都是漠不相关似的”“我们,在田间的道 上,巡回地,走着。有时,脚步声引出来几声狗吠。但,我们走开,狗吠也随着止住了”可知: 全文多用短句,充满了诗的韵律。由“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 “雪!涕潦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絮”“涕 潦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絮”可知:作者不断使用反复的手法,如使文章具有一咏三叹 的回环之美。由“在故乡的大野里,在白雪的围抱中,我仿佛看见了到处是死亡,到处都是饥饿。在白雪上, 洒着鲜红的血,是抗日义勇军的,是老百姓的。我只是茫然地想象着那种猩红的血,洒在洁白的 雪上,在山上,在平原上,在河滨上,洒在一切的上边” “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
20、故乡来”可知,情感丰富而含蓄,抒情意味浓郁。答案:(1) B(2) A(3)“雪”反复出现,串联了全文,为所有的人物活动和作者的所见所感提供了背景。“雪” 反复出现,成为思念故乡、怀念童年、慨叹现实的情感载体。“雪”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冷 寂、萧瑟的意境,让沉重的悲叹更深切浓郁。(4)作者选用了核心意象“雪”,赋予其浓郁的象征意味,营造了诗歌一般的唯美意境。全 文多用短句,如“天低着,四外;是空廓,寂寥”,充满了诗的韵律。作者不断使用反复的手 法,如“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使文章具有一咏三叹的回环之美。情感丰富而 含蓄,抒情意味浓郁。(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
21、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 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中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描写景物的句子,并 结合文意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等方面的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 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环境描写作用:1 .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2 .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3 .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4 .为下文
22、作铺垫。5 .推动情节发展。1014.【答案】B、D、D、【解析】(1)句意:太上皇刚平定京城的时候,得到辛处俭的妻子,稍稍蒙受宠爱。辛处俭当时 任太子舍人,太上皇听到此事很不高兴,就下令将辛处俭调出东宫任万年县令。辛处俭常怀恐惧 之心,经常担心不能保全头颅。“处俭”,是“时为太子舍人”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D; “常恐不全首领”是动 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故选B。(2) D. “意思相同”错误。“抗”:呈上。句意:陆氏也上表。/ “抗”:抵制。句意:想拿出 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可见,两处的“抗”意思不同。故选D。(3) D. “唐太宗认为陆氏担心暗中获罪遭
23、贬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错误。从“外人意见,或当如 此”可知,唐太宗认为陆氏担心暗中获罪遭贬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故选D。(4)“许”,许配;“取”,通“娶”,聘娶;“顾问”,询问;“岂乎”,难道 吗”。译文:现今郑氏的女儿,很久之前已经许配给别人,陛下聘娶她时没有怀疑,也没有询问, 此事传播到全国各地,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应有的道义吗?“适”,许配;“显然”,确切;“状”,证据;“既”,已经;“中止”,中途停止。译文: 郑氏女许配陆家,没有确切的证据,隆重的礼仪已经举行,不可中途停止。(5)从“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日: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 所乐臣传闻虽或未的,
24、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可知,魏徵 善于进谏(直谏);从“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可知,唐太宗善于纳谏(承 认错误、改正);从“徵日:太上皇初平京城所以反覆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太宗笑日:外 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乃出敕日”可知,魏徵与唐太宗对人性 的洞察。答案:(1) B(2) D(3) D(4)现今郑氏的女儿,很久之前已经许配给别人,陛下聘娶她时没有怀疑,也没有询问,此事 传播到全国各地,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应有的道义吗?郑氏女许配陆家,没有确切的证据,隆重的礼仪已经举行,不可中途停止。(5)魏徵善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浙江省 杭州市 八县市高三 联考 语文试卷 11 月份 答案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928510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