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
《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注意事项:1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曰:“唯王初埋(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宅兹中或(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据此可知A.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已经出现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C.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D.
2、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始于商周时期.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表。据此可知,秦、楚兴修水利的目的之一是()国别名称史料表述秦都江堰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楚子胥渎子胥渎,盖入郢所开也。期思陂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零娄之野。巢肥运河楚子(平王)为舟师,以略吴疆。A.推动小农经济发展B.服务于战争的需要C.便利商品贸易流通D.治理河湖洪水泛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庄子倡导“乘物游心,亲近自然”,韩非子强调“抱法处 势”。蕴涵在这些思想中的共同追求是A.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B.解决民众基本的生存问题C.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D.建构稳定和谐的礼乐秩序【解析】【详解】京城军粮
3、缺乏,需要地方节度使接济,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央对于地方的依赖程度较高,衰败趋 势逐渐明显,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对 比南北方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8 .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 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化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分科选拔精通经 义、策略、法律、算数的
4、专业化的技术官僚。明朝时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表明科举制由选拔技术官僚转 向选拔具有价值立场(即信奉儒家义理)、政教兼通(即兼通行政和经学文教)的领导型官僚。从唐朝到 明朝,科举制度由分科取士逐步演变为专以进士科(主要考经义)取士,所反映的是科举官僚政治角色的 转化,c项正确;唐代和明代都实行科举制,只是考试科目和内容有变化,从中看不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增强,排除A项;儒学统治地位在汉朝以后就逐步确立,唐代和明代都以儒学为正统,排除B项;材料反 映科举考试科目和内容的变化,不能体现程序走向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9 .如表为北魏至唐代有关均田制下奴婢和耕牛受田规定的变化表。据此可知,当时A.社
5、会结构日益僵化B.世家大族走向没落C.人地矛盾得到解决D.犁耕技术渐趋成熟朝代奴婢耕牛北魏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30亩,限4牛北齐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北周未有明文规定未有明文规定隋代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唐代不受田不受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隋代以前奴婢和耕牛都有受田,唐代奴婢和耕牛均不受田,结合所学可知, 奴婢和耕牛主要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奴婢和耕牛均不受田,说明政府对世家大族的打击,必然会导致世 家大族的没落,B项正确;材料数据是北魏至唐代均田制之下的受用变化,与社会结构无关,排除A项; 根据所学
6、知识,中国古代社会人地矛盾一直存在,并没有解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均田制的演变发 展,没有涉及农业技术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齐竞陵王萧子良为首的佛门信徒与无神论者范缜的大论、佛道围绕“老子 化胡”问题的争论及佛儒关于“沙门是否拜王者”和“沙门视袒服”的争论。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企图控制士人B.三教合一趋势凸显C.思想领域较为活跃D.佛教占据优势地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环境动荡,导致政府对思想专制减弱,思想领域呈现活 跃的趋势,因此出现材料中各家学派辩论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与政府企图控制士人的说法无关,
7、排除 A项;材料与三教合一的趋势无关,排除B项;当时仍然是儒家思想占据优势,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史载,陆九渊与皇帝论对时,在其第一篇札子中,陆九渊明确地说:“(陛下)临御二十余年,未有 (唐)太宗数年之效,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生聚教训(军民同心同德)之实,可谓寒心!”陆九渊发表 此言论的背景是()A.金人南下导致南宋偏安B.策问成为科举主要形式C.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D.心学理论得到政府提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结合所学可知,1127年,靖康之耻,金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 偏安江南一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的信息,排除BC
8、项;材料无法体 现政府提倡心学理论,排除D项。故选A项。11 .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 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 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 法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B.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D.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采取的国家专卖制度使得民间出现了强买强
9、卖的现象,官府垄断 下的商业贸易比大商人“较固取利”给市场交易增加的成本是有过之而不及的,均输法操控供求关系、规 定市场价格,无法应对新问题,这些均反映了民间商品货币经济被严重破坏,C项正确;损害权贵的利 益,不是该学者强调的本意,排除A项;这种专卖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 面,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D项。故选C 项。12 .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不顾既有区域经济联系, 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做法()A.反映了专制权力的下移B.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C.阻断了经济资源的流通D
10、.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不顾既有区域 经济联系,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可得出,打破各省的地形阻隔,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样便于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利用山川地势形成割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 权,不是皇权,排除A项;这一做法与农民起义无关,排除B项;经济联系仍然存在,并不会因此而阻 断,排除C项。故选D项。13 .许衡在时务五事立国规模的上书中写道:“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
11、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 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下列关 于“国朝”的统治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御史台主管监察B.管理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地方官署是宣政院C.实行刺史制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仍处远漠,无事论此”等信息可判断这里的“国朝”指的是元朝。行省 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D项正确;御史台在元代以前已 有设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藏族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排
12、除B项;刺史制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并非元朝的统治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5.皇明名臣经济录中记载,“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非有符 验,都司亦不听调也”。在此情境下,明朝设置了巡抚制度,并逐步演化成为明朝重要的监察制度。由此 可知,巡抚制度()A.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B.利于减少地方割据风险C.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 也”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三司制度权力制约,缺少互相的协调,在重要事项的治理上往往出现相互推诿 和掣肘的问题,因而设置了
13、巡抚制度,达到中央监察地方权力的作用,还逐步承接和集成了地方治理的权 力,所以有利于减少地方割据的风险,B项正确;巡抚制度属于地方官制,排除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基层社会治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第n卷非选择题注意事项:2.本卷共3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 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 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
14、在 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 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 政制度。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材料二 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的朝议制度演变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 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 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加廷议的 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加廷
15、议。 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廷议的举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有一般固定 在左阁门举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 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廷议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响;笼络东方六国知识分子、消弭六国反抗意识的需要;巩固 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2)特点:规范完备;议题广泛,主要讨论国家
16、重大事务;参加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地点相对固定。(答 出两点即可)评价:廷议制度具有民主议事的形式,对专制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 为君主决断提供参考,提高决策科学性;明代以后皇权的强化决定了其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后期逐渐沦为 党争的工具。(答出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可归纳出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 响;根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可归纳出笼络东方六国知识分子、消弭六国反抗意 识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
17、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可归纳出规范完 备;根据材料“廷议 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 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可归纳出议题广泛,主要讨论国家重大事务;根据材料“参加廷 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可归纳出参加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根据材料“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可归 纳出地点相对固定。评价:根据材料“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 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提高决策的科学 性、实际作用有限及党争工具等角度进行分析。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18、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 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 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 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无四五。建中元年(780),杨炎向德宗建议并实行了 “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 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 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
19、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 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意义。【答案】(1)背景: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存在弊端;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2)意义:推动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资产为主转变;有利于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中国赋税制 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一定程度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
20、按丁收税。”,可知均田制遭到 破坏;租庸调制存在弊端;根据材料“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 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 户,留在本地 百无四五”,可知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可知推动征税标准 由人丁为主向资产为主转变;有利于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根据材料“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知有利于增加
21、政府收入;一定程度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结合 史实可知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18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流动”的宋朝材料一“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 “汴水横亘中国,首承 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以上两句材料均出自宋史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宋会要辑稿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土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宋)朱或萍洲可谈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 法。宋会要辑稿材料二 下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
22、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尚书左选925138086尚书右选7721051684侍郎左选94586926622侍郎右选415117023484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材料三 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杳药宝货至广州、交阱、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 相贸易。宋初制定的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 以上者杖七十。”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流动”是宋朝社会变化的典型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动”的宋朝予以解读。(要 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对宋朝社会“流动性”的解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 2023 天津市 华中 学年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学生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