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的梁庄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后,获得了一些好评,但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梁庄的价 值和它的文学性就有多么的高。我认为,它的启发性,即它所呈现的一些新的视野和可能性要大 于它本身的价值。那它为什么让人有震动之感?它只是写出了一些真实、现实与事实,但这些故 事、细节早已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并且还在继续。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创作,除了理论上的一些必要条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与作者灵魂相关的那 一部分。作者要从书斋中,从我们逐渐中产阶级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的对象的“日 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这是我
2、们必须清楚与正视的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如何真诚,对 于我们的书写对象而言,我们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必须要有真正深入的行动,不管 是主动的“卧底”,还是被动的“流浪”。而行动的前提是谦卑。谦卑是什么呢?譬如托尔斯泰 关于俄国农民和贵族的思考,它必然涉及自我,有着自我心灵的紧张、痛苦与冲突,是一种深刻 的原罪感,所以,即使在82岁的高龄,在中国早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他还要为此离家出走; 譬如卡夫卡写变形记,那就是他自己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无可比拟的压抑;譬如你走在中国大 地上,矿山、小镇、城市、原野,你不只是个思考者,你还应该是他们,试图以他们的眼睛来看 待世界,然后反观自我,谦卑能使作者和
3、人物心灵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和贴近的关系,不只是审视、 批判,更不是自恋或一种修辞,那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你要感同身受,不但要体 会到他们的疼痛和黑暗,还要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在哪里,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 境有真正的理解。(摘编自梁鸿非虚构写作的兴起)材料二: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在中国的登陆和中兴,相隔了一百年的时空,从20世纪的20年代,到新世纪 的10年代。百年之间,先是报告文学逆风而起,一批写实性书写的大将横刀立马,撅起了中国报 告文学界的一次次风起云涌。时光荏苒,整个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的报告文学年代,一大批报告文学横空出世,参 与了中国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构成
4、了最纯正的知识分子写作,其影响甚至盖过了小说与新诗的 势头。然而,十年后,报告文学式微,从此告别轻骑兵时代,转而向长篇转身,并以坦克集群正 面强攻方式重新聚集,成为宏大叙事的主体方阵,涌现了一部接一部的长篇报告文学。这种转场,由于远离了前沿精神,对现实生活干预的锐度大大减弱,不少报告文学家徘徊犹豫之 后,转场去写国史大事,或写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事件,或为企业家作传,再无洛阳纸贵的 名篇、名作出现。读者也觉得曾经他们喜欢的报告文学已经蓬头垢面,其思想锐度、哲学深度、 文学纬度与情感温度,都今不如昔。尤其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再不是一部精品风靡全国的时代了, 新世纪之后,报告文学越发受人诟病,渐次
5、走向沉寂。答案和解析15.【答案】A、C、C、【解析】(1) A.“其所展示的真实故事和细节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能给人一些新的视野” 错误。强加因果,这句话是作者自己对梁庄的评价,不是对梁庄获得好评的原因的分析。 故选Ao(2) C “但十年后,这种作用渐次消失”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材料二“十年后,报告文学 式微读者也觉得曾经他们喜欢的报告文学已经蓬头垢面,其思想锐度,哲学深度、文学维度 与情感温度,都今不如昔”可知,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所具有的解放思想和启蒙的作用是 否在十年后渐次消失不能确定。故选C。(3)A. “我要有能力知道在这一群人一一外出打工者艰辛的生活背后的某种普遍
6、性”能够证明材 料一中“还要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在哪里,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真正的理解” 的观点。B.是梁鸿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事,可以证明材料一 “我们要从书斋中,从我们逐渐中产阶级 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的对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的观点。C.是关于非虚构写作中,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证明材料一中的观点。 D.是说梁鸿反思自己对梁庄的情感和自己的心态,可以证明“你还应该是他们,试图以他们的眼 睛来看待世界,然后反观自我”的观点。故选C。(4)原文“作者要从书斋中,从我们逐渐中产阶级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的对象的“日 常生活”,而不是
7、“观念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清楚与正视的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如何真诚,对 于我们的书写对象而言,我们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必须要有真正深入的行动,不管 是主动的“卧底”,还是被动的“流浪”。而行动的前提是谦卑”可知,对待书写对象,写作者 应该不断反省自身,要有真正的行动,由此可概括为“谦卑”指对待书写对象的做法。写作者要 低下身来深入了解他们,用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并反观自身;原文“譬如托尔斯泰关于俄国农民和贵族的思谦卑能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和 贴近的关系”可知,列举托尔斯泰、卡夫卡等创作作品时去切身体会、感同身受,由此可概括为 对待书写对象的情感。写作者要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们
8、的生活和情感,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 的点位,真正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5)原文“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创作,除了理论上的一些必要条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与作者灵 魂相关的那一部分”“谦卑能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真正的理解” 可知,从作家层面说,要与书写对象感同身受,由此可概括为从作家层面说,深入生活,与书写 对象同悲同喜,创作出反映时代特点的具有社会影响的非虚构作品;原文“如今梁鸿已经实现了从非虚构作家到小说家的华丽转身。人民文学也将非虚构从民间 和底层的书写,提高到了殿堂的高度,有第一国刊的导引,非虚构从一株小苗,迅速长成了一棵 参天大树,与风靡80年代的中国报告文学
9、抗衡,形成了两座山峰”可知,要给予非虚构文学关注 和扶持,将其提升到国家的高度,由此可概括为从刊物层面说,要有明显的导向,对非虚构作品 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将非虚构从民间和底层的书写,提高到国家的高度;原文”前者因为高大上偏离或者背离了真实的基石,报告文学与非虚构书写都将被钉在文学 史的耻辱架上”可知,报告文学和非虚构文学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高大上,后者生动灵活,但 小而碎,由此可概括为从借鉴报告文学的层面说,创作者要明了两者区别,发挥非虚构写作“生 动灵活”的优点,避免小而碎的缺点,立足真实,推动非虚构写作持续发展。答案:(1) A(2) C(3) C(4)“谦卑”指对待书写对象的做法。写
10、作者要低下身来深入了解他们,用他们的眼睛来看待 世界,并反观自身。“谦卑”还指对待书写对象的情感。写作者要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们的生活 和情感,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真正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5)从作家层面说,深入生活,与书写对象同悲同喜,创作出反映时代特点的具有社会影响的 非虚构作品。从刊物层面说,要有明显的导向,对非虚构作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将非虚 构从民间和底层的书写,提高到国家的高度。从借鉴报告文学的层面说,创作者要明了两者区 别,发挥非虚构写作“生动灵活”的优点,避免小而碎的缺点,立足真实,推动非虚构写作持 续发展。(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
11、,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 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 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 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材料一相关信息,进而 分析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 概括作答。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 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
12、误。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69.【答案】D、A、【解析】(1) D.“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 的炎凉”分析错误。根据“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 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可知,苏秦烦躁急迫的原因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 因。故选Do(2) A. “这是他遭受挫折后不得已的选择”错,根据文章第二段“他就打定了主意”以及后文内 容可知,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 的选择。故选Ao(3)通读全文可知,全文共分为四层:
13、第一层12段:主要讲述苏秦离家苦修,再造自己的原因;第二层3-7段:主要讲述苏秦结庐的过程;第三层10-12段:主要讲述苏秦发现阴符经的过程;第四层8-9、13-22段:主要讲述苏秦反复苦读,最终大彻大悟的过程;文章这四个部分,都与苏秦“再造”的过程有关。总结归纳后,可以把苏秦“再造”的过程分为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章1-2段,主要讲述苏秦周游受挫归来,被亲人嘲笑导致温情的梦幻破裂而决定离 家苦修,再造自己。可概括为:梦幻破裂,离家苦修。第二阶段:文章3-7段以及第11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重新结庐成功。然后顿悟 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即“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
14、一点,就是对天下大 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令瓦鸟瞰天下的眼光 境界”这之后他的内心变不再烦躁、急迫。可概括为:修筑草庐,重归平静。第三阶段:文章8-22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反复苦读,历经生死,终于大彻大悟的过程。可概括为: 卧薪尝胆,大彻大悟。(4)主题表现上:忠犬是小说中的一个物象,是陪伴父亲多年的一条黄狗,作者在文章中增加思 犬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忠犬的“忠”象征着苏秦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也象征了父亲对苏秦的 理解。苏秦在忠犬的陪伴下,遭遇挫折而不放弃理想信念,结庐自守,卧薪尝胆,终于大彻大悟。 所以忠犬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情节结构上:增加忠犬救
15、主的故事情节大黄鸣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 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丰富了文章内容,也给文章增加了一层奇幻的色彩。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增加忠犬陪伴的环节,以忠犬所受到的待遇“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 一块酱肉”来从侧面说明了苏秦内心的善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答案:(1) D(2) A(3)第一阶段:梦幻破裂,离家苦修第二阶段:修筑草庐,重归平静第三阶段:卧薪尝胆,大彻大悟(4)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忠犬的待遇,反衬苏秦的善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情节结构上: 添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有了一层奇幻
16、的色彩。主题表现上:“忠 犬”象征着苏秦对理想的坚守,也象征了父亲对苏秦的理解。暗示文章主旨。(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给文章分层,让后再 逐层分析归纳。(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重要情节作用的能
17、力。解答此题,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语境,从人物、 情节、主题等角度作具体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 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 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 理和人文精神。1014.【答案】B、C、B、【解析】(1)“内恶赵之守”和“外恐诸侯之救”句式对称,应在“救”后断句,“秦”是后面 句子的主语,排除AD。“山东必恐”与“诸侯必惧”句式结构相同,应各自成句;且“诸侯” 作“惧”的主语,共同构成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排除C
18、。译文:秦国担心赵国内有守备,外有 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受割地。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的国土仍然 可以生存。秦国得到半个赵国,更为强盛,山东各国诸侯必然担心害怕;失去了赵国诸侯各自感 到处境危险,他们一定会很恐惧,恐惧就会来援救赵国,这样,合纵阵线就会成功。故选:Bo(2) C. “王觞将军”中的“觞”,敬酒。“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觞”,酒杯。所以“觞”含义 不同。故选:Co(3) B.选项强加因果。原文“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意思是我奉献计 谋,大王却不采纳,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的了。也就是说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 武之地,向赵王请求离
19、开赵国并非因为赵王没有让他领兵抗击秦国,而是因为赵王不能用他的计 策。故选:Bo(4)“从,通“纵”,指合纵的联盟;“亡”,失去;“敌”,对抗;“不足”,不难;“亡”, 被灭亡。译文:如果合纵联盟一旦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 了靖山以东诸侯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以为”,认为;“逐”,被驱逐;“知”,通“智”,有智慧,有才智;“去”,离开;“不 肖”,不成器,没出息。译文:同时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这并不是他没有才智;他离开赵国, 也不是他没有出息。(5)对于司马空“之赵”“去赵”的故事能给人们的启示,可以从文中“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 也;
20、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可知,司空马是一个 有智慧的人,但赵国却不能用他,他所提出的计策不被赵王采纳,最后导致赵国灭亡。这指出了 人才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就应该任用贤才,而一个不能任用贤人的国家,那它的结 果就只有灭亡。答案:(1) B(2) C(3) B(4)如果合纵联盟一旦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了靖山以 东诸侯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同时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这并不是他没有才智;他离开赵国,也不是他没有出息。(5) 一个国家想要兴旺发达,就要任用贤人来治理国家;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用贤人,那
21、么这个 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参考译文: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回到封地,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代理相国。秦国乃 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说:“大王可分出赵国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不动一刀一枪而得到半 个赵国,它一定非常高兴。秦国担心赵国内有守备,外有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受割地。秦国 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的国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半个赵国,更为强 盛,山东各国诸侯必然担心害怕;失去了赵国诸侯各自感到处境危险,他们一定会很恐惧,恐惧 就会来援救赵国,这样,合纵阵线就会成功。我请求为大王去联络合纵联盟。如果合纵联盟成功, 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
22、了靖山以东诸侯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 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前些时候,秦国出兵进攻赵国,我们割让了河间十二县, 虽然土地减少了,兵力削弱了,可终究还是免不了遭到秦国的战祸。现在又要割让半个赵国去增 强秦国,我实在无力自保,眼看就要灭亡了。希望您重新考虑。”司空马说:“我年轻的时候, 在秦国做过办理文书的小吏,年长以后任过小官,可从来也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 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不任命司空马为将。司空马说:“我奉献计谋,大王却不采纳,这样, 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的了,请求大王允许我离开赵国。”于是司空马离开赵国后,经 过平原津,平原津守令郭遗来慰劳他,问他:“秦
23、国出兵进攻赵国,贵客从赵国来,赵国的情况 怎么样呢? ”司空马说到他给赵王献计,赵王却不采纳,赵国必然灭亡的看法。平原守令问:“根 据贵客的预料,赵国何时会灭亡呢? ”司空马说:“如果赵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一年就会灭亡; 如果杀了武安君,不过半年就会灭亡。赵国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他善于阿谀奉承,迎合赵王, 赵王和他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能,妒忌功臣。现在赵国正处于危急之时,赵王必然会听从 韩仓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韩仓果真诽谤武安君,赵王也另派人代替武安君。武安君被调回 后,赵王让韩仓去责备武安君,韩仓说:“将军打了胜仗,大王给你敬酒。将军给大王祝酒时, 却暗藏匕首,依法当判死罪。”武安
24、君说:“我患有佝偻病,因手臂缩短了,不能触到地,在大 王面前起居不敬,恐获死罪,所以让工人做了个木杖接手,大王如果不相信,我拿出来请您亲眼 过目。”于是他伸出胳膊给韩仓看,样子颇像门限、木杖,用布缠着。(武安君说:)“请您在 大王面前说明这些情况。”韩仓说:“我接受大王的命令,要赐将军以死,不能赦免。我不敢为 您说话。”武安君便向北拜了两拜,感激“赐死”之恩,抽出宝剑,准备自杀。于是以嘴含剑, 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武安君死后才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平原守令郭遗会见他的诸位 朋友时,对他们叹息,说:“唉!司空马!”同时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这并不是他没有才智; 他离开赵国,也不是他没有出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浙江省 嘉兴 一中 期中 语文试卷 普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