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doc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doc(1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页脚.三皇五帝传说是中国夏代以前的帝王,在战国至汉代文献中有很多说法。三皇:一说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为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常见的说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禹鲧之子。尚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句下孔传云:禹代鲧为崇伯,说明禹曾被舜任命为司空,并继承了其父的封邑与爵称。后因治水有功,舜举荐他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
2、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鸣条之战古代一次著名的战事,发生于夏代末年。当时夏桀无道,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于是,商汤决定兴兵伐夏。尚书序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这是商汤向士兵们发表的征伐夏桀的誓师
3、辞。汤历数了夏桀的罪恶,说明伐桀是执行天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汤要求军士们努力执行天的命令。他亲自率师西征,夏、商二军在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之野发生一场战斗,夏桀战败而出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少康中兴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夏后相之妻后缗所生。后缗母家为有仍氏,当寒浞攻杀夏后相的时候,相妻怀孕,从墙洞中逃归母家,生少康,所以少康一直生活在有仍氏。长大后当.页脚.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
4、了脚,并开展恢复夏朝统治的各种活动。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夏的贵族靡逃到与夏同姓的有鬲氏。靡收抚了斟灌氏、斟氏的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积蓄力量。在靡的密切配合下,少康终于攻灭了寒浞,杀浇于过,杀于戈,重建了夏朝。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太康失国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藉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微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
5、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盘庚迁都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
6、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牧野之战.页脚.正当商纣王派大军远征东夷之时,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联合庸、蜀、羌、茅、微、卢、彭、濮等国,经孟津渡过黄河直抵商郊牧野。商纣王对来自西方的进攻
7、并无准备。他仓促调遣军队,在牧野应战。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商纣王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兵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商朝全军覆没,致使纣王自焚,商王朝灭亡。帝辛伐东夷帝辛时期,东夷叛乱,商朝派大军征伐。这在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又如同书昭公十二年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把对东夷的战争,说成商纣王失国身亡的原因,足见商纣对东夷的战争,使商王
8、朝的实力消耗很大。当周武王率师打到牧野时,商纣王才仓促调遣军队应战。这些军队久困战场,无心战斗,前徒倒戈,终于导致商王朝的灭亡。宣王中兴周宣王即位后,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宣王四年(前 824 年),秦仲为大夫,攻西戎,被杀。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五人伐戎,得胜。五年,宣王还曾与尹吉甫一起伐猃狁(即西戎)于鼓衙(今陕西澄城西北)。尹吉甫在征猃狁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率师直攻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迫使猃狁向西北退走。对于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沿淮
9、水东行,使当地大小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向周朝见。十八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地域,各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这一时期,宣王还曾命方叔率师征伐荆蛮(即楚国)。为了巩固对南土的的统治,宣王将其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宣王二十二年,还继续西周早年分封,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不过,宣王中兴,为时短暂。宣王晚年,国势又走下坡路了。牧野之战正当商纣王派大军远征东夷之时,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联合庸、蜀、羌、茅、微、卢、彭、濮等国,经孟津渡过黄河直抵商郊牧野。商纣王对来自西方的进攻并无准备。他仓促调遣军队,在牧野应战。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
10、七十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页脚.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商纣王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兵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商朝全军覆没,致使纣王自焚,商王朝灭亡。大盂鼎大盂鼎器主为康王时的大臣盂。相传道光初年和小盂鼎同出于陕西岐山礼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鼎深腹,立耳,柱足,足上有扉棱,沿下饰一周饕餮纹。腹内有铭文 19行,共 291 字,为康王册命盂的记载。其内容可于尚书酒诰相对照。铭文中记载了商王沉湎于酒以致失国的教训及周王赏赐盂土地民
11、人之事,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井田制西周王朝的广大国有土地,实行井田制的管理方式。周礼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便是在规整的一块方田之外附有墉垣,并有畎、沟、洫、浍等更周密的灌溉系统。诸侯和百官从周王那儿直接得到的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生产者,只能世袭,无权买卖,故井田制有两层用意,既是诸侯和百官作为俸禄的等级单位,也是课验勤惰直接耕种者的计算单位。西周后期出现了土地转让或买卖,井田制瓦解。土田附庸土田附庸一句,出自诗鲁颂宫篇,其云: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土田附庸是指附属在
12、土地上作为仆庸的耕作者。分封制度下,封君拥有三批属民,一是担任官司的人,一是分配的殷遗民,一是附属在封地上的原居民。土田附庸即指其中的第三批。西六师、殷八师西周在宗周镐京有六师,主要戍守西土,兵员来自周人,故称西六师。后来周公在平叛过程中,认为有必要扩建国家直属武装力量,于是,对三监的武装力量进行收编,又建立了一支八师的军事编制,兵员由周人、殷人组成,八师的戍守区在殷地,故称殷八师。后又因其长期驻守成周,故又称成周八师。三监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商旧都封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管叔、蔡叔、霍叔总称三监。一说武王
13、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陈余.页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魏地名士。陈胜起义,陈余与至交张耳同往谒陈胜,建议以奇兵略赵地。陈胜同意,派武臣为将军,以陈、张为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武臣听从蒯彻计谋,不战而得三十余城。至邯郸,与张耳拥立武臣为赵王,自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武臣后为其部下李良所杀,陈余击败李良,李良投奔秦将章邯。章邯攻破邯郸,张耳与新立之赵王歇走入钜鹿城被秦军围困;陈余收常山兵数万人屯兵钜鹿北。钜鹿城内食尽兵少,张耳好几次派使者请陈余进兵,陈余自忖兵少,不敢进。后项羽救赵败秦,钜鹿解围,而陈、张两人也因此交恶,陈余之兵为张耳所收,仅与部下数百人出走
14、。项羽入关,自称西楚霸王,大封诸侯,以陈余未随自己入关,仅封他南皮三县,而以张耳为常山王。陈余遂联合齐王田荣败张耳,张耳投汉。汉高帝三年(前 204 年),遣韩信、张耳伐赵,斩陈余于水上。秦始皇秦始皇即嬴政(前 259前 210),原为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庄襄王的儿子(相传为吕不韦所生),公元前 246 年即位,当时年仅十三岁。由于未行成人之礼,实际专权用事者为吕不韦及太后宠信的宦官缪毒。公元前 238 年秦王政开始亲政,当年镇压了缪毒的叛乱,第二年又免去了吕不韦的职务。接着任用李斯为丞相,采纳其灭六国以成一统的建议,派大将王翦等人进行统一战争。从公元前 230 年到前 221 年,他在十年之间
15、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四海统一。统一全国后,他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可决定国家一切事物,直接任免重要的中央及地方官吏。此外,秦始皇又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又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他下令销毁民间兵器,将山东六国贵族迁移到关中,又焚毁儒学诸书,坑杀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实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于第五次出巡途中,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病死于沙丘(在今河北邢台)。约法三章刘邦率兵进入咸阳后,秦王子婴迎降。刘邦本欲住在秦帝宫殿里面,后经张良等人劝谏,便封存秦宫中财宝,退出咸阳,驻军灞
16、上。又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秦法规定,诽谤者灭族,偶语者弃市。我来时曾与诸侯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如今我当为王,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官复原职。秦人闻之大喜,争以牛羊酒食飨劳军士,唯恐刘邦不为王。郡县制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将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郡和县。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为郡守,掌全郡政务;郡尉辅佐郡守;监御史掌监察工作。郡下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县有大县小县之分,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县长。县令、县长下设县尉、县丞。县尉掌管全县的军事和治安,县丞为县令和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秦朝建立
17、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以后增至四十多个。.页脚.三公九卿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公之下有九卿,他们的名称和职掌是: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马邑之谋建元六年(前 135 年
18、)匈奴军臣单于遣使求和亲。大行王恢深恶匈奴反覆无常,既然和亲但又不断骚扰边境,便主张用兵。大司农韩安国反对,故仍允和亲。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朔县)是汉与匈奴的互市中心,当地豪姓聂壹自愿诱杀匈奴。武帝召群臣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后,武帝终于采纳建议,决定诱伐匈奴。元光二年(前 133 年),聂壹暗中与单于联络,假作出卖马邑,诱使单于出兵;而武帝则遣韩安国、王恢、李广等,将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匿马邑旁山谷中。单于率十万骑入塞,未至马邑百余里,发觉这一阴谋,遂引兵北还。史称马邑之谋,从此匈奴与汉邦交破裂,兵端乃启。杨可告缗武帝于元狩四年(前 119 年)颁布算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征收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财产税
19、,以及车、船税。但由于有许多人隐匿财产,偷税漏税,故于元鼎三年(前 114 年)十一月下令百姓告发偷漏缗钱者,称之为告缗,此事由杨可主管。规定凡告发属实,将会被没收偷漏缗钱者的财产的一半赏给告缗者。据汉书食货志载,于是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告,政府得民财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武帝将没收来的田地、奴婢分配给各个部门。水衡、少府、太仆、大农等部门设置农官,分别经营没收所得的各县土地。没收来的奴婢则主要负责饲养禽畜或在官府担任杂役。告缗制度沿续近十年,直到官营盐铁酒、均输获利,国家财政有明显好转,才停止执行。行均输法汉武帝推行的另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鼎二年
20、(前 115 年),武帝以孔仅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丞,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在各郡国设均输官,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连同运输费用折价交给当地的均输官,由均输官在价低的地方采购,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作为官需或交平准出售,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有时还在价贵地方将出卖贡品所得款项,用以采购当地价廉的土特产,易地辗转贩运贸易。运输所用的人工,名义上由国家支付工资(当时称为僦费),实际上是征发民夫,作为农民的一种徭役。设平准制汉武帝推行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封元年(前 110 年)由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桑弘羊提.页脚.出。办法是在长安设置名为平准的机构,以大司农属下的平准令掌管。凡大司农诸官的所有
21、物资,包括均输贡物所剩余的物品,以及工官制作器物中作为商品的部分,基本上都集中到这一机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就以低价出售;价格下跌时,则予收购,以保持物价相对稳定。就理论上说,这种官营商业能起到平抑物价,限制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的作用,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然而在实行中,官商勾结起来囤积居奇,贱收贵卖,进行投机,富商大贾并未受到真正的抑制,贪官又乘机中饱,结果还是苦了百姓。独尊儒术汉初崇尚黄老无为,令社会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至汉武帝时,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及统一全国思想,遂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 年),采纳董仲舒建议,以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更
22、化善治,德刑并用,一统纪而明法度,使民知所从。此外,汉武帝又大量提拔儒生充当中央和地方官吏,不治儒学之博士皆被罢免,由是自宰相至地方官几乎全由士人充任。汉武帝又设五经博士,专授儒家经典,同时又设太学、办学校、察举孝廉,使儒家理论渗透到各阶层领域,成为国家政策及管治的理论根据。七国之乱西汉初期,刘姓诸侯王的势力渐渐强大,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建议对这种势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时候,贾谊就提出把大的诸侯国变成几个小的,以削弱其面积及实力。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夺诸侯的封地。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削去了楚王、赵
23、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这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汉景帝三年(前 154 年)当景帝下令削夺吴王一些封地时,吴王刘即与楚、赵、胶西、胶东、川、济南等六国联合起来公开反叛。他们打着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举兵而西。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 36 万大军平叛。三个月以后,叛军失败,刘被杀,七国之乱结束。白登之围为了打击北方的匈奴侵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0 年)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北讨,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白登山被匈奴围困达七日之久。陈平献计用重金贿赂匈奴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脱。白登之围后,刘邦便采用娄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昭宣中兴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4、农民起义的烽火四处燃烧。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之诏,表示要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汉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这一时期,统治集团主要采取了轻徭薄赋、重视吏治、平理刑狱等政策和措施。使一度动荡的西汉王朝又稳定下来。史称“昭宣中兴”。淮南子.页脚.又名淮南鸿烈,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十余人编纂而成。据汉书艺文志,有内篇二十一、外篇三十三,今仅存内篇。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多采用阴阳五行之说,并兼儒、墨、名、法诸家,故学者认为是杂家之作。区田法或称区种,是一种农田耕种方法,最早记载见于成帝时的泛胜之书。具体作法是在田中间开沟或挖穴,称为区,在区中点
25、播。在点播前,先要溲种(以肥料或可以防虫的物质处理种籽),在区内施用重肥。下种后,要注重中耕除草,保和灌溉。这种耕种方法的优点是在小面积的土地上经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得以提高;而且也可施用于坡地,有利于扩大土地的利用范围。区田法技术要求高,费工费力,所以未能推广。一种农田耕作的方法,由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出来,推行于北方干旱地区。其办法是将一亩土地定制六尺,分成三圳三垄,圳垄相间,圳宽一尺、深一尺,垄宽一尺。第一年在种植时将种籽播在圳底,到中耕时把垄上的土和草逐次锄入圳中以培壅苗根,至暑天时,圳垄已经相平。第二年种植时变更过来,上年的圳改为垄,垄改为圳。如此轮换耕种,所以称代田法。这种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古代史 名词解释 大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