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考点三.doc
《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考点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考点三.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020 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高考试题 考点三考点三1.(2020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
2、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 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
3、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
4、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的含意”错。【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
5、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答案】C2.(2020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6、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
7、的本体和生命的“道”。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摘编自叶朗说意境)(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
8、,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解析】文中并未说“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而是说从近代开始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以前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答案】A6.(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们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
9、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
10、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
11、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2)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A人类应顺从自然。B真理是整体的。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解析】统观全文,都是围绕为什么要与自然共济来写的。作者先提出人类不能改造自然(论据),因而,人类应与自然共济,这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答案】C7.(2020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文化时间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做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
12、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 260 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的,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 4 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
13、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节选自柯文尼、海菲
14、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解析】B 项,前一句信息源在第 6 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 4 段,文中说“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
15、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选项中说“在基础上形成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 项,信息源在第 5 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不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D 项,信息源在第 6 段,选项中说“都可以找到对应”,“都”没有依据。“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判断依据“日常用的钟表”这个例证可以判定为错误。【答案】A(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此资料由网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考点三 2020 届高三 语文 最新 专项 综合 演练 现代文 阅读 论述 文本 高考 试题 考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