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虚实结合.docx





《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虚实结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虚实结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散文专题训练-虚实结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为酒而生刘庆邦在农村老家当农民时,我种过高粱,锄过高粱。高粱成熟后,我打过高粱叶子,用钎刀钎过高粱穗子,还用一种特制的镢头铲子连根砍过高粱秆子。当然了,我自己也曾在高粱地里躲藏过,穿行过,唱过歌曲,流过眼泪,留下了一些难忘的记忆。听我母亲讲过,在大饥荒年代,由于青黄不接,人们等不及高粱完全成熟,就开始吃。高粱的成熟是至上而下逐粒逐层地实现。高粱成熟的标志是发红,嵌在高粱壳内只露出一半的高粱颗粒,由青变白,由白再变红,等到整个高粱穗头变成一个红脸关公样子的时候,这棵高粱才算彻底成熟了。母亲说的吃高粱的办法,是把高粱秆子扳得倾斜着,用
2、剪刀把高粱穗子顶部先红的尖子剪下来,脱下高粱的颗粒,放进石头碓窑里砸碎,再下到锅里熬成稀饭喝。我喝过用几乎还是水仁儿的高粱米砸成的糊糊熬成的稀饭,但只能喝一个水饱儿,很快就饿了。我还吃过用高粱面做成的贴饼子、高粱面掺和别的面粉擀成的面条,吃起来都有些硬,有些涩,口感不是很好。从老家走出来后,我走南上北,遍尝全国各地的好酒,才知道了酒与酒之间的区别,才知道有着悠久历史的泸州名酒主要是用其本地所产的红高粱酿成的。八月的泸州郊区,站在乡村公路放眼望去,大面积的高粱已经红了,红云一样向天边涌去,映红了天际。如果单看一棵红高粱,虽说也很好看,但不能让人眼界大开,给人以震撼的力量。而无数棵红高粱集合起来呢
3、,它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冲击就大了,那磅礴般的壮观不能不让人感叹!在田地里,我见到一棵高粱满脸通红,像是喝酒喝高了。这个情景让我想起著名画家石鲁所画的一幅画,他画的是一大片高粱。他画高粱画得极有特色,因为他不仅把高粱穗子画成了红色,连高粱秆子和高粱叶子全都画成了红色,高粱从上到下,从根到梢儿,红得彻头彻尾。这是什么画法?高粱的秆子和叶子不是绿的嘛,他怎么全给画成了红色呢,这真实吗?这符合“现实”的逻辑吗?这样的画虽然给了我艺术的享受,也给了我心灵的冲击,我对画家这样画一直不是很理解。在泸州见到此红高粱,就想到了彼红高粱,我突然有了觉悟,终于对石鲁先生的高粱画有所理解。在石鲁先生的想象里,高粱
4、身上是有血液的,同时高粱的血管里也有酒在流淌。血液是红色的,而酒和血液一结合,高粱不满身通红才怪,不热血奔涌才怪,不激情燃烧才怪! 画家的画法是拟人化和人格化的画法,表面上画的是高粱,其实画的是他自己。他在画中注入了自己的血液,是自己的灵魂在高粱身上附体。试想,如果画家把高粱的秆子和叶子都画成绿色,那就没什么新鲜的,那只能是写实,而不是虚构;只能是客观,而不是主观;只能是照搬,而不是艺术。好比同样是看红高粱,如果只看到了高粱的食用功能,看不到高粱的酒用功能,观点就没有得到升华,等于没有看到高粱的精神性和艺术性。我们知道了高粱和酒之间天然、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再看到红高粱的时候,就是同时看到了酒
5、。在我的幻觉里,高粱本身就是一个酒的载体,或者说高粱穗子就是一尊盛满酒浆的红色的酒杯。高粱已经把“酒杯”高高举起,仿佛在说:我在此等你很久了,来,我的朋友,让我们共同干杯!一阵风吹来,满地的高粱叶子哗哗作响,这像是掌声,像是欢呼声,又像是在盛大无比的酒宴上,万千高粱在和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共同干杯。一方水土长一方庄稼,据介绍,这个地区的高粱叫糯红高粱,做出的食品比较软,比较黏,含糖量比较高。我吃到了多种由本地的高粱加工成的食品,包括用新高粱米做成的沙拉,比我们老家的高粱食品好吃得多。可是,不管吃哪种高粱食品,我都没有从中吃到一点儿酒味。这表明,酒是在高粱中潜伏着,没有被提炼出来。我觉得酒才是
6、高粱的核心价值所在,做成任何食品,都是小打小闹,不能真正地体现高粱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粱就是为酒而生,高粱变成了酒,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但红高粱变成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得痛苦一点,高粱变酒的过程也是历经磨难的过程,它至少要渡过碾压、掩埋、发烧、蒸煮、窖藏等多道难关,最终才能变成酒。(选自十月,有删改)材料二:我们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与“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散文的“实”是有形的,“虚”是无形的;“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一方面,简洁、有力的实写会激发读者的想象,去补充、勾画潜含的一个个虚点,只
7、有“实”十分充盈而富于暗示性,才可以向“虚”转化和升华。散文的“以小见大”,之所以能达到有限之中见无限、瞬间化为永恒的效果,就得力于这种以“实”生“虚”。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和“实”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实”,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只是模仿,而无生气和灵魂;如果只有“虚”,没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缥缈。恰当的做法是以“实”带“虚”、“虚”“实”结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摘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难忘的记忆”是把高粱作为我的农民生活内容来写的,突出了我与
8、高粱的密切关系。B文章写八月的泸州郊区高粱的长势,景象广阔而热烈,从“形”上初显了高粱之魂。C写石鲁的画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增加了文章深度,巧借其红色抒写高粱深蕴的价值。D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语言生动性强;构思上欲扬先抑,艺术性强。2结合材料一第段,请为“为酒而生是由实到虚,虚实相生”这一评价写出评论要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大地山河茅盾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
9、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汉”呀,要大得多吧?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步的。乌鲁
10、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成风,听说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忧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
11、才能够补足。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吧?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沙沙
12、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西北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得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有删改)【注】本文选自茅盾在抗日战争前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集。女大: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文本二: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与“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就散文的“虚实相生”而言,其着眼点显然在“虚”,“实”是为“虚”而设的。在埃菲尔
13、铁塔沉思中,游丝一般的思绪(“虚”)占据了全篇的核心:“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速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在此作者采用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抽象意绪借助于有形的景物显现出来,也就是使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如果只有“实”,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无生气与灵魂;如果只有“虚”,没有具
14、体生动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蝶缈。恰当的做法是以“实”带“虚”“虚”“实”结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从江南水乡的风光写起,然后写黄河在水浅季节是几股细水,又写延水河“实在威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征。B真正认识西北高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使认识既概括又具体;多角度感受之后,才能真切地了解西北的大地与山河。C“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通过列举数字突出了夏季延水河的威力,引发读者想象其情景。D文章
15、结尾写西北的“雪”,可使多坎陷的道路变得砥平;西北那一望皆白、无边无际的美丽“雪景”,能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2散文讲究“虚”“实”结合。请依据文本二,赏析文本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蟋蟀葫芦水上勉三年前的冬天老舍先生曾光临舍下。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办事处打电话来说,正在访日的老舍先生想到我家来拜访,问我方便不方便。我说,请原谅,我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老舍先生我也不大熟悉,他的地位究竟相当于日本的哪一位作家呢?那个人告诉我,老舍先生在中国已是文坛泰斗了,地位相当于日本的志贺直哉。我那攥着听筒的手颤抖起来。我家很少有贵客临门,顿时紧张起来。三天后,老舍先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