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2761—2020 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技术要求(1比10000)(黑龙江省).pdf
《DB23∕T 2761—2020 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技术要求(1比10000)(黑龙江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3∕T 2761—2020 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技术要求(1比10000)(黑龙江省).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07.060 A 77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23/T 27612020 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技术要求(110 000)2020-12-25 发布 2021-01-24 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23/T 27612020 I 目 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及定义.1 4 总则.1 4.1 目标与任务.1 4.2 调查区范围.2 4.3 调查部署原则.2 4.4 调查流程.2 4.5 调查方法.2 4.6 调查内容.2 4.7 精度控制.2 4.8 调查成果提交.3 5 资料收集.3 5.1 遥感影像.3 5.2 已有成
2、果资料.3 5.3 地形资料.3 6 设计书编写.3 6.1 设计书编制依据.3 6.2 设计书编制要求.3 6.3 设计书报批.3 7 遥感数据接收.3 7.1 遥感影像质量控制.3 7.2 遥感影像处理.4 8 野外踏勘与建立解译标志.4 8.1 野外踏勘.4 8.2 自然资源分类.4 8.3 建立解译标志.4 9 自然资源遥感解译.4 9.1 遥感解译原则.4 9.2 遥感解译精度.4 9.3 遥感解译方法.5 10 野外调查验证.5 DB23/T 27612020 II 10.1 野外调查验证目的.5 10.2 野外调查验证内容.5 10.3 野外调查验证方法.5 10.4 野外调查验
3、证要求.5 11 成果图件编制.6 11.1 数学基础.6 11.2 地理底图选取.6 11.3 成果图件制作.6 12 数据库建设.7 13 成果报告编写.7 14 成果评审验收.7 15 成果资料汇交.7 附录 A(资料性附录)技术文档编写提纲.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解译记录表.12 附录 C(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记录表.14 附录 D(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入库格式参考表.16 参考文献.18 DB23/T 27612020 I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
4、单位: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宇雪、初禹、李继红、周传芳、杨冬梅、高楠、姜侠、王少华、王文东、金晶泽、杨汉水、周向斌、穆晶、穆明、邓莎莎、郭令芬、毛龙、陈卓、薛广垠、张巍。DB23/T 27612020 1 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技术要求(110 000)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10 000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的资料收集、设计书编写、遥感数据接收、野外踏勘与建立解译标志、自然资源遥感解译、野外调查验证、成果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成果报告编写、成果评审验收、成果资料汇交。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110 000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
5、查工作,其它比例尺的自然资源遥感调查工作亦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96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DZ/T 0190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 000)3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自然资源 territorial resources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或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本标准适用于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湿地资源、耕地资源、矿产
6、资源,以下统称自然资源。3.2 基准数据 Base data 用于自然资源监测的第一期数据,也称为本底数据,是自然资源因子遥感动态监测的基础。3.3 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natural resource by Remote Sensing 以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调查某一地区自然资源因子的数量、质量、面积、分布状态和开发状况,提供资源清单、图件和评价报告,为资源的开发和生产布局提供基础数据的过程。4 总则 4.1 目标与任务 DB23/T 27612020 2 110 000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的目标与任务是: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遥感技
7、术手段,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自然资源因子的演变过程及其变量进行调查监测,研究其分布现状,总结其变化规律,开展综合研究与评价,为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基础资料与决策依据。4.2 调查区范围 应根据目标任务和实际工作需求确定。可按自然地理单元、行政区划、经济建设重点区、工程建设区、地质成矿区带、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和国际标准图幅等来确定。4.3 调查部署原则 4.3.1 充分利用以往相关成果资料,掌握最新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开展区域性自然资源因子综合调查,形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研究成果。4.3.2 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最新理论和方法,结合其应用特点和效果,开展调查与监测。4.3.
8、3 采用室内解译与野外调查验证有机结合的原则,确保成果质量和可信度。4.4 调查流程 调查流程可分为资料收集、设计编写、遥感影像接收、初步解译、野外踏勘、详细解译、野外调查验证、综合解译、成果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成果报告编写、成果评审验收、成果资料汇交等。4.5 调查方法 紧密围绕目标任务,在系统地分析利用前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最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多期次遥感影像数据为监测对比数据,充分发挥3S技术优势,采取室内解译与野外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区域性多要素110 000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4.6 调查内容 4.6.1 自然资源现状调查 基于最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开展
9、区域性自然资源因子分布现状遥感解译,形成自然资源现状基准数据。4.6.2 自然资源遥感监测 基于多期次遥感影像数据,开展区域性自然资源因子变化信息遥感解译,形成自然资源监测数据,监测周期按实际需要可设定为1季度、半年、1年等。4.7 精度控制 4.7.1 最小上图图斑 自然资源因子图上面积大于等于4 mm2的图斑可上图表示;对于河流、湖泊等在生态环境中具有特殊意义图斑,其独立图斑面积大于等于1 mm2的可上图表示。线状地物长度大于等于2 cm的可上图表示,上图水系宽度大于0.5 mm的用双线表示,小于0.5 mm的用单线表示。对于小于以上系列标准的单个要素应做适当夸大表示,对图上规模小于该标准
10、的密集分布的多个要素应做适当归并表示。4.7.2 面积量算精度 应按照DZ/T 0190的规定执行。DB23/T 27612020 3 4.8 调查成果提交 提交成果资料应包括技术设计书、技术成果报告、成果报告附图和附表、遥感解译矢量数据、影像数据、野外验证数据、统计报表、设计审批意见、成果审查意见及其他相关资料,存储方式分为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5 资料收集 5.1 遥感影像 所使用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应优于1 m,为了保证调查成果的可比性,同一地区不同期次的监测遥感影像宜保持接收时相一致。云雪覆盖大、缺失、空间分辨率不够等质量不满足要求的遥感影像,不可作为遥感解译数据源。5.2 已有成果资料
11、 调查工作开展之前,应充分搜集前人工作所取得成果资料,主要包括:a)区域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土地覆被、水文气象、矿产、人口、经济等资料;b)自然资源调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已取得成果资料;c)不同区域相关专业遥感综合调查成果资料。5.3 地形资料 应收集比例尺为110 000或大于110 000最新版地形图,或相应比例尺的地形数据资料、高程数据资料。6 设计书编写 6.1 设计书编制依据 设计书是开展调查工作的依据,应在充分收集和研究以往取得成果资料基础上,由设计编写单位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及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要求编写。6.2 设计书编制要求 设计书应依据充分,工作
12、部署合理。所设计工作内容、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满足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清晰明确,组织管理到位,经费预算科目合理,可操作性强。表达内容应全面、文字精练、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齐全规范。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110 000)设计书编写提纲可参见附录A.1。6.3 设计书报批 设计书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或任务委托单位审查批准之后实施。7 遥感数据接收 7.1 遥感影像质量控制 对接收到的遥感影像,应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遥感影像的质量要求如下:DB23/T 27612020 4 a)遥感影像应层次丰富、纹理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b)遥感影像上的单景云雪量应小于 5%;c)相邻影像之间应有
13、 10%以上的重叠度,特殊情况不少于 2%;d)遥感影像应对调查区 100%全覆盖;e)正射校正后影像的相对误差和重叠误差应满足表 1 的限差。表1 误差限差 单位为像素 限差类别 地形类别 平原 丘陵 中低山 相对误差限差 2 3 4 重叠误差限差 1 1 2 7.2 遥感影像处理 遥感影像处理应包括图像噪声处理、波段组合、图像融合、几何校正、图像镶嵌和图像增强等,方法应按照GB/T 15968的规定执行。8 野外踏勘与建立解译标志 8.1 野外踏勘 野外踏勘应在遥感初步解译工作之后进行。目的是从整体上对工作区域进行概略性了解,感性认识其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社会经济、交通状况等,对
14、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验证,对自然资源因子的分类构成和圈定规则进行实地核查,建立各类自然资源因子的遥感解译标志,野外踏勘的路线应贯穿主要自然资源因子类型。8.2 自然资源分类 自然资源分类应与国家、行业、部门制定的分类标准相一致。8.3 建立解译标志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根据自然资源的分类,选择典型地区,实地观察不同地区各类型自然资源因子与不同时相、不同类型遥感影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遥感影像上显示出的色调、形状、纹理结构、相关布局等影像特征,分别建立各类自然资源因子的遥感解译标志,为进一步开展室内详细解译提供依据。9 自然资源遥感解译 9.1 遥感解译原则 自然资源因子类型复杂,在遥感解译过
15、程中应遵循“先易后难、由点到面、分级分类逐步解译”的原则,各种分析判别方法有机结合、交错使用。解译时应参考自然资源、生态地质环境相关调查成果,并借助专业知识,必要时可使用多种遥感数据源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解译的准确性。9.2 遥感解译精度 DB23/T 27612020 5 采用优于1 m空间分辨率影像,解译过程中应将影像放大至1:2 500比例尺后进行解译。9.3 遥感解译方法 9.3.1 初步解译 初步解译应在野外踏勘之前完成,为踏勘工作提供依据。根据建立的各类自然资源因子遥感解译标志,借助空间数据处理软件,选择调查区域代表性地域,采用较圆滑的曲线,精准勾绘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自然资源因子的
16、空间范围,划分图层,添加属性。开展野外踏勘之后,还要对初步解译阶段建立的遥感解译标志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指导后期的详细解译工作。9.3.2 详细解译 详细解译应在野外踏勘结束后,全面野外调查验证开始之前完成,是野外核查的重要资料依据。根据完善后的遥感解译标志,修改初步解译成果,总结经验,开展工作区全域各类自然资源因子边界的精准勾绘,进行准确的图层划分和属性录入并填写“解译记录表”,记录内容应符合附录B。9.3.3 综合解译 9.3.3.1 综合解译应在野外调查验证基本完成后进行。目的是结合野外调查验证结果,对详细解译成果进行修改与完善,形成最终的正确解译成果,为区域性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提供精准
17、的矢量成果。9.3.3.2 综合解译阶段应进行遥感解译成果与以往专业成果的对比分析,综合考虑自然地理、地形地貎、人文、经济等客观影响因素,各种判别方法有机结合,保证解译图斑的定性、定位正确,边界勾绘精准,图层划分无误、属性内容无错漏,综合解译成果应真实、客观的反映自然资源的现状与变化信息。10 野外调查验证 10.1 野外调查验证目的 野外调查验证是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过程,目的是对室内遥感解译成果的可靠性进行全面查证,核实疑问图斑、补充遗漏信息、修改错判结果,提高最终解译成果的质量和正确率。10.2 野外调查验证内容 野外调查验证内容如下:a)自然资源因子分类划分的正确
18、性;b)自然资源因子解译标志的可靠性;c)自然资源因子解译图斑的空间位置、形态圈定、边界范围勾绘的准确性;d)自然资源因子变化信息提取的正确性;e)解决室内解译中的疑点、难点。10.3 野外调查验证方法 野外调查验证工作应采取点、线结合,区域控制,重点地区详细调查验证的方法。室内解译效果较好的地段主要以点验证为主;解译效果中等地段布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路线进行验证;解译效果较差的地段、重点地区采用扫面方式详细验证,保证疑问图斑的野外验证率达到100%。10.4 野外调查验证要求 DB23/T 27612020 6 野外调查验证图斑类型原则上要涵盖所有需调查自然资源因子大类。根据遥感影像的可解译程
19、度、前人研究成果、交通和自然地理条件综合考虑确定需验证图斑,一般综合条件较差的地区、解译标志不明显的自然资源因子要加大抽样调查数量。10.4.1 野外调查验证点、线布设 野外调查验证点、验证路线的布设要求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调查路线宜采用穿越法为主,追索路线为辅助的方式。下列区域均应布设验证点及路线:a)自然资源分类不明确的区域;b)自然资源间分布界线不清晰的区域;c)自然资源变化类型、变化范围不明确,存在疑问的区域;d)自然资源变化大(特别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e)解译成果与以往资料对比有较大差别的区域;f)解译中取得新发现、新认识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g)自然资
20、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h)需要重点调查或采集样本的区域。10.4.2 野外调查验证点定位 采用手持GPS地理坐标和微地貌相结合的方法定位,并配备照相机、手持测距仪等,所有仪器均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操作,并根据调查区域合理设定操作参数。10.4.3 野外记录 每个野外调查验证点均应在验证过程中现场填写“野外调查记录表”,并在调查结束后进行检查、补充与完善,记录内容要求全面、具体、准确无误,记录内容应符合附录C。10.4.4 解译判对率 野外调查验证之后应进行解译信息后处理,即进一步完善室内解译成果,修改错判图斑、补充遗漏图斑、完善图斑勾绘边界与属性填写等。同时应对室内解译判对率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23T 27612020 自然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技术要求1比10000黑龙江省 DB23 2761 2020 自然资源 遥感 综合 调查 技术 要求 10000 黑龙江省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930627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