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2362-2022 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湖南省).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DB43∕T 2362-2022 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湖南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3∕T 2362-2022 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湖南省).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43湖南省地方标准ICSCCS 030.080A 20DB43/T 23622022 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Specification of care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发 布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05发布-312022-08实施-31DB43/T 23622022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服务方式 1 4.1 居家服务 1 4.2 日间托养服务 2 4.3 寄宿托养服务 2 5 服务机构 2 5.1 基本要求 2 5.2 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 2 5.3 场所要求 3 6 服务内容和要求 4 6.1 生
2、活照料和护理 4 6.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4 6.3 社会适应能力辅导 5 6.4 运动功能训练 5 6.5 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 5 6.6 家庭和社区生活支持服务 5 7 服务流程 6 7.1 服务接待 6 7.2 适宜性评估 6 7.3 服务协议签订 6 7.4 个别化服务方案制定 6 7.5 服务提供 6 7.6 服务转介 7 7.7 服务退出 7 8 服务管理 7 8.1 宣传推介 7 8.2 制度建立与实施 7 8.3 安全管理 8 8.4 应急管理 9 8.5 重大传染病疫情管理 10 DB43/T 23622022 II 8.6 档案管理 10 9 服务评价与改进 10 9
3、.1 评价主体 10 9.2 评价方式 11 9.3 评价内容 11 9.4 评价结果 11 9.5 服务持续改进 11 DB43/T 23622022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湖南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长沙市千里社会组织评估中心、湖南省残疾人托养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建新、阳庆云、刘战旗、杨婕娱、赵树颖、徐彩霞、陈平兰、李军霞、刘芳、冯元。DB43/T 236
4、22022 IV DB43/T 23622022 1 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服务方式、服务机构、服务内容与要求、服务流程、服务管理、服务评价与改进。本文件适用于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开展托养服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0001.12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GB 156301995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T 26341 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 GB/T 2730
5、6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餐饮业要求 GB/T 375162019 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 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50192021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375162019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残疾人托养服务 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及护理、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为主,辅之以运动功能训练、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社区生活支持的服务。来源:GBT 375162019,3.1,有修改 3.2 托养服务机构 提供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机构。3.3 托养服务工作人员 托养服务机构管理人员、
6、技术人员、工勤人员以及受委托开展托养服务的人员。4 服务方式 4.1 居家托养服务 DB43/T 23622022 2 以进家庭入户的方式,在家庭或服务需要的其他场所开展的托养服务。居家服务以家庭为依托,对残疾人家庭生活提供支持和指导,受残疾人和家庭委托外出办理相关事宜,将走访探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方,同时提供必要的喘息照护和转介衔接服务,帮助残疾人及其家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4.2 日间托养服务 以日间服务方式,在日间服务场所开展的托养服务。日间托养通常以社区为基础,与社区共建共享资源,为残疾人提供集体生活、职业发展、康复训练、文化教育的公共生活空间和社区融合机会,提升残疾人社会适应与职
7、业发展能力,提升社区居民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4.3 寄宿托养服务 以寄宿方式,在寄宿场所提供的全天候托养服务。寄宿托养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家庭之外的居住场所选择,为残疾人提供集体生活、职业发展、康复训练、文化教育等服务,帮助残疾人提升自主生活能力和选择机会,提升残疾人社会参与能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5 服务机构 5.1 基本要求 5.1.1 注册登记手续齐全,依法设立,合法运营。5.1.2 有固定的办公和服务场所,有稳定的运营资金保障,有健全的管理制度。5.1.3 有稳定的服务团队,有适宜的服务内容,执行托养服务相关规定,接受社会监督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5.2 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 5.2.1
8、岗位设置 5.2.1.1 管理岗位 5.2.1.1.1 托养服务机构应设置管理岗位,负责统筹托养服务机构或服务项目运行管理,安排和落实服务计划。5.2.1.1.2 从事管理岗位的人员应符合下列要求: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有群众工作经验和管理工作经历;具有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特殊教育、康复、医疗等相关专业学历或资质;熟悉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熟练掌握残疾人托养的基本知识、公共政策和服务技能;有比较明确的残疾人托养服务职业发展规划;每年参加不少于 20 课时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管理继续教育,内容涵盖法律知识、职业道德、从业规范、质量意识、健康卫生和胜任相应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技能。5
9、.2.1.2 专业技术岗位 5.2.1.2.1 托养服务机构应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根据托养服务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社会工作者、就业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康复师、教师、财务等专业人员,负责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运动功能训练、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等服务和活动;有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对象的托养服务机构有专职或签约的精神卫生医疗工作人员,或经医疗卫生机构上岗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5.2.1.2.2 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应符合下列要求:DB43/T 23622022 3 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接受过残疾人托养服务培训并考核合格;具备提供残疾人社会工作、康复训练、就业指导、心
10、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等相应的专业服务的能力;有比较明确的残疾人托养服务职业发展规划;每年参加不少于20 课时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继续教育,内容涵盖政策趋势、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5.2.1.3 工勤服务岗位 5.2.1.3.1 托养服务机构应设置工勤服务岗位,根据居家、日间、寄宿不同服务方式及服务对象需要,配备护工、安保、厨师、清洁、理发、家政等服务人员,负责基本生活照护、膳食、安保、清洁等服务。居家服务中,可委托服务对象住所附近居民开展清洁、理发、家政、代购等辅助性服务。5.2.1.3.2 从事工勤服务岗位的人员应符合下列要求:心理健康,职业道德良好;掌握相应的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并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
11、;定期参加业务培训,主要内容应涵盖综合职业素质训练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5.2.2 人员配备 5.2.2.1 居家托养服务 居家托养服务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 2 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 1 人,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比例不低于 150。5.2.2.2 日间托养服务 日间托养服务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 3 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 1 人,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比例不低于 110。5.2.2.3 寄宿托养服务 寄宿托养服务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 5 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 1 人,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比例不低于 15。5.3 场所要求 5.3.1 房屋建筑要求 5.3.1.1 房屋建筑质量应符合 GB 50
12、300 的规定。宜选址在方便残疾人出入的交通便利之处,且有两个方向的出入口。5.3.1.2 室内环境应整洁、卫生,空气畅通,宜有充足的采光条件;无障碍设施应符合 GB 550192021中 3.1、3.2、3.3、3.4 规定。5.3.1.3 应设置公共卫生间,配备无障碍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通风良好、无异味。5.3.2 服务场所与设施设备 5.3.2.1 开展居家托养服务的托养服务机构应有稳定的、能够满足居家托养服务工作开展的场所与设施设备。5.3.2.2 开展日间托养服务的托养服务机构建筑面积应不少于 100 平方米,应设置开展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训练与劳动技能训练、
13、组织劳动生产、文体活动的功能区,应有午DB43/T 23622022 4 间休息场所。可在社区/村庄就近设立共享型服务设施场所,为开展社区融合服务创造条件。5.3.2.3 开展寄宿托养服务的托养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人均房屋使用面积应不少于 8 平米,房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场地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要求。宜按照托养服务需要布置功能用房,设置养护起居室、食堂、护理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劳动(生产)工作间、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心理辅导室,配备能够保障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文体活动等服务开展所需的设施设备。5.3.2.4 服务场所应具备无障碍设施条件。应有取暖、降温设备。应配
14、置适宜的照明、消防设备。公共区域应设置应急照明灯。居室和卫生间应配置紧急呼叫设备。5.3.2.5 服务场所应配置应急处理所需的急救药箱、轮椅等与障碍程度相适应的设备,宜提供康复器械、运动器材、图书报刊、电视机和计算机等设备。5.3.2.6 应设置公共洗涤场所,配备洗涤用具。5.3.3 消防安全和公共标识 托养服务机构应设置消防、公共信息等安全标志。消防设施标志应符合 GB 156301995 第 6 章和第 7 章的要求,公共标识应符合 GB/T 10001.12012 第 9 章的要求。6 服务内容和要求 6.1 生活照料和护理 6.1.1 应尊重服务对象的民族风俗和饮食习惯,指导或协助服务
15、对象准备膳食和就餐。6.1.2 应指导或协助服务对象完成起床、穿脱衣物、就寝、整理床铺、如厕等基本生活事项,宜提供个人清洁卫生和护理服务,根据需要提供洗头、洗脚、洗澡、擦身、换洗衣物、剪指甲等服务。6.1.3 应指导或协助服务对象开展特殊护理、服药、定期翻身更换姿势、清洁皮肤等服务事项。护理过程应保护服务对象的人身权益,尊重其人格和尊严。6.1.4 应指导或协助服务对象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自我保健、自我护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6.1.5 应指导或协助服务对象外出,如协助轮椅上下楼、上下车接送及陪同参加活动等。6.1.6 应指导或协助身体状况允许的服务对象进行适宜的
16、社区或户外活动;无特殊情况应保证其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 1 小时。6.1.7 寄宿托养服务中,应保持服务对象身体清洁、衣物卫生;应根据服务对象特点进行分级护理,并用记录卡片显著标注;可提供定期健康教育、自我护理知识讲座和健康体检等服务。6.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6.2.1 应开展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制定并适时调整训练计划,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障碍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和方法。6.2.2 应开展个人卫生能力训练,如训练洗脸、洗手、刷牙、漱口、身体保洁、更换护理用品等方面的自理能力。6.2.3 应开展进食能力训练,包括训练使用各种餐具的能力,如用筷子、勺子、端碗、送食物进口等。6.2.4 应开展穿脱
17、衣物能力训练,如训练穿脱衣服、鞋、袜等方面的自理能力。6.2.5 应开展移动能力训练,如将身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主要包括上下床、室内走动及在床、椅、轮椅、厕所、浴室等之间的移动,提高服务对象自主活动能力。6.2.6 应开展居家劳动技能训练,包括餐前准备训练,学习餐前规划、洗菜、摘菜、切菜、其他原料DB43/T 23622022 5 准备;煮饭做菜训练,学习厨具及家电的正确使用,简单饭菜制作;餐后清洁训练,学习收拾餐具、洗锅洗碗、厨房清洁;衣物整理训练,学习床铺、衣柜整理,衣物洗涤、晾晒及搭配选择;打扫卫生训练,如学习扫地、拖地,自主完成居家卫生清洁;培养服务对象自主开展家务劳动的认知
18、和习惯。6.3 社会适应能力辅导 6.3.1 应开展社会适应能力评估,制定并适时调整辅导计划,根据服务对象的社会适应障碍特点选择合适的辅导内容和方法。6.3.2 应开展文明礼仪辅导,包括文明礼貌用语、自我介绍、排队等待、帮助他人、寻求帮助、情绪管理等,提供心理情绪疏导和心理健康服务。6.3.3 应开展社交沟通辅导,学习沟通常识、主动沟通、电话沟通、新媒体沟通、公共场合沟通、亲友邻里沟通、集体活动沟通、异性交往沟通。6.3.4 应开展社区环境适应辅导,在模拟场景和真实场景中了解社区场所的功能、周边环境设施,学习图书阅读、上网、收听电视广播、出行、购物、就医、点餐、求助等知识和技能,学习使用物业、
19、银行、邮局、图书馆、大众传媒等公共服务资源。6.3.5 应开展社会融合适应辅导,根据服务对象特点开展文化体育活动,通过体育健身、才艺展示、文体比赛、游览参观、社区联谊、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增加社会融合机会。6.3.6 应开展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辅导,学习防拐卖、防性侵、防暴力、防意外、防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提升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6.4 运动功能训练 6.4.1 应开展运动功能评估,制定并适时调整训练计划,根据服务对象的功能障碍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确定恰当的运动量。6.4.2 应开展运动功能训练,指导其规范使用辅助器具,帮助其身体运动功能恢复或代偿。6.4.3 应定
20、期对服务对象监护人进行必要的运动功能训练的培训。6.5 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 6.5.1 应提供职业适应性测评,包括:身体功能、职业潜能、认知能力、社交与心理、工作适应和工作使用等。宜动态调整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计划。6.5.2 应开展与服务对象状况相适应的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在真实的劳动生产项目或实践中提升其职业认知、劳动技能和职场适应能力。6.5.3 应提供与服务对象能力相适应的支持性就业、辅助性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信息和机会,提高劳动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收入。6.5.4 对有就业意愿的服务对象应提供适宜的辅助性生产劳动项目,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安全保护应与服务对象的劳动能力相匹配
21、。托养服务机构应与从事辅助性就业的服务对象或其监护人签订相关协议。6.5.5 农村地区托养服务中,应根据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特点,开展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改善服务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开发公益性岗位,增加就近就便就业机会。6.6 家庭和社区生活支持服务 6.6.1 应开展心理情绪与喘息服务支持,在照护者生病或有事外出时,根据需要提供必要、及时的临时照护、探视探访、心理慰藉服务。6.6.2 应提供家庭所需的资讯信息支持,包括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就业、教育、婚姻、养老等DB43/T 23622022 6 方面的政策和服务信息,开展咨询辅导,协助残疾人家庭做好生活规划安排。6.6.3 应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3T 2362-2022 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湖南省 DB43 2362 2022 残疾人 服务 规范 湖南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