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共29页).doc
《上海市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共2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共29页).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3年上海市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高二物理会考复习建议一、命题范围:力学部分约占40,电磁学约占35,热学、光学、原子物理部分约占25,上述三部分内容中包含相应的实验,实验部分分值占整个试卷的20。二、试卷结构:总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题型包括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和计算题。试卷内容安排顺序及分值:填空题20分,作图题8分,单选题21分,实验题20分,计算题31分。三、复习建议:1以基础型必修课教材和配套练习册为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复习每一个基本概念,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懂得每一个基本公式的意义和适用条件。 2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复习好每一个基础
2、型课程中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3控制变量、理想化模型、图像法、守恒法和等效法等物理方法解释简单现象及典型物理问题。 4试题难度可参考近几年上海市物理会考试题。2012年上海市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直线运动1. 质点: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把物体看作是一个有质量的点。它是运动物体的理想化模型。注意:质量不可忽略。哪些情况可以看做质点:1)运动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相同,那么它任何一点的运动都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2)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即可忽略形状和大小,而看做质点。(比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即可看成质点,而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看成质点)2. 位移和路程:从初位置
3、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 速度和速率 平均速度:位移与时间之比,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而平均速率: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v=s/t。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4. 加速度(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4、 (2)定义:速度的变化v跟所用时间t的比值, ,比值定义法。(3)方向:与速度变化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5.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6.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恒量 (3)公式: 速度公式:v=v0+
5、at 位移公式:s=v0t+at2 速度位移公式:vt2-v02=2as 平均速度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7.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关系的应用:(一)时间连续等分1) 在T 、2T、3TnT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2) 在第1个T内、第 2个T内、第3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3) 在T末 、2T末、3T末nT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二)位移连续等分1) 在第1个S内、第2个S内、第3个S内第n个S内的时
6、间之比为1: :( :;8. 重要结论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S=Si+l -Si=aT2 =恒量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4)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都是9.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注意“刹车陷井”假时间问题: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 10. 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 11.
7、 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第二章 力 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
8、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
9、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x为形变量,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10、 接触面不光滑;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
11、: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F N 进行计算,其中FN 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 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
12、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
13、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 =0. 4)三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定在同一平面内,而且为共点力。(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5)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
14、、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
15、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 =ma (1)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合 =ma,F 合 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
16、,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F 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 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 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两种类型: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中间桥梁是加速度。4.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17、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N =mg+ma.(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N=mg-ma。当a=g时,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
18、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7、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第四章 圆周运动1.匀速圆周运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都相等的运动。2.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周期T: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单位:秒(s); 转速(或频率):每秒钟转过的圈数,单位:转秒(r/s)或赫兹(Hz) 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线速度: 大小:通过的弧长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方向: 圆弧上该点的切线方
19、向。 角速度:大小: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4.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是变加速曲线运动。5.皮带传动问题解决方法:结论:1.固定在同一根转轴上的物体转动的角速度相同。2. 传动装置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振动1. 产生机械振动的条件:始终存在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OCX2. 简谐运动的模型之一:弹簧振子B 位移x: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回复力F: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回复力始终指向平衡位置,回复力是以效果命名的力。此模型中的回复力是由弹簧的弹力提供。 加速度a:因为a=F合
20、/m,此模型中的振子所受的合力就是弹簧的弹力,即回复力,所以a的大小和方向与F相同。 速度v:在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所以,远离平衡位置的过程是加速度变大的减速运动,靠近平衡位置的过程是加速度变小的加速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3. 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周期T(s)和频率f(Hz):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T=1/f。 振幅A(m):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 全振动:振动的质点从某位置出发再次回到该位置,并保持与出发时相同的运动方向的过程。振动物体在一次全振动中经过的路程为4倍振幅。4. 简谐运动: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
21、,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作用下的振动。受力特征:F=kx。5. 简谐运动的图像 意义:表示振动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注意振动图像不是质点的运动轨迹. 特点:简谐运动的图像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应用:可直观地读取振幅A、周期T以及各时刻的位移x,判定回复力、加速度方向,判定某段时间内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机械波1. 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1)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波源介质(2)机械波的分类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横波有凸部(波峰)和凹部(波谷).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纵波有密部和
22、疏部. (3)机械波的特点 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离波源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远的质点依次振动. 2. 波长、波速和频率及其关系 (1)波长:两个相邻的且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2)波速:波速由介质决定,与波源无关.(3)频率: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4)三者关系:v=s/t=f 3. 波动图像: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当波源作简谐运动时,它在介质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高中物理 会考 知识点 2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