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论语的种子:子路 宪问.docx
《【讲义文稿】论语的种子:子路 宪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论语的种子:子路 宪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讲义文稿】论语的种子:子路宪问孔老师虽毫不留情地教训子路,但对子路,还是相当认可的。有一回,别人问孔老师如何办案,孔老师就说:要 听讼断案,我与普通人差不多,但我以为,最重要的,一定要让人不来告状才好。然后,孔老师顺带表扬了子路:靠只 言片语就能断案的,大概只有子路能做到吧。他只要答应人做事,从来不拖延。孔老师是谦虚,不过,事实上,他当官时间不长,断案的机会自然也少,他的理想是,来告状的人越来越少才好, 而不是断案有多高明。子路断案又快又准,水平如此之高,让人有点意外。这需要经验的累积,及对法律相关条文熟悉,唯此,才能又 快又准。宋慈任广东提点刑狱官,八个月时间,就处理了两百多个积案,时人称
2、其雪冤禁暴,治政清平,他的洗冤集录,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伟大的法医著作,比西方同类著作早三百五十多年。我们看“苍蝇集聚”的典型案例:有检验被杀尸在路旁,始疑盗者杀之,及点检沿身衣物俱在,遍身镶刀斫伤十余处。检官曰:盗只欲人死取财, 今物在伤多,非冤仇而何!遂屏左右,呼其妻问曰:汝夫自来与甚人有冤仇最深?应日:夫自来与人无冤仇,只近日有 某甲来做债,不得,曾有克期之言。然非冤仇深者。检官默识其居,遂多差人分头告示侧近居民:各家所有镰刀尽底将 来,只今呈验。如有隐藏,必是杀人贼,当行根勘!俄而,居民赍到镰刀七八十张,令布列地上。时方盛暑,内镰刀一 张,蝇子飞集。检官指此镰刀问:为谁者?忽有一人承当,
3、乃是做债克期之人。就擒讯问,犹不伏。检官指刀令自看: 众人镰刀无蝇子,今汝杀人,血腥气犹在,蝇子集聚,岂可隐耶?左右环视者失声叹服,而杀人者叩首服罪。(宋慈洗 冤集录卷二疑难杂说下)借债人限期取钱,只是一条线索而已。宋慈利用间接判断法成功破了案。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种生物识别法 还是相当管用的。但也有它很大的局限性,期间的因果极简单,有一果一因,也有一果多因,镰刀上的血,不一定就是 人血,即便是人血,也不一定是与本案有关。故采用这种方法冤案也会产生,它需要断案官结合具体案情明鉴。子路还有疑惑,他想起自己的学生身份:老师,怎么样做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读书人呢?孔老师像唱歌一样答:切切偲偲,怡怡如
4、也。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切切,态度诚恳周到,偲偲,相勉也,怡怡,和悦之貌,互相勉励切磋,彼此和睦愉快,就可以称读书人了。具 体来说,朋友之间,互相勉励切磋;兄弟之间,彼此和睦愉快。好的读书人也不好做。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常有负面陈世美的形象出现。袁枚随园诗话记载:苏州某屠夫家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仗义半从屠狗辈”,下联是“负心都是读书人工或许, 该屠之千金,被某读书人坑过,以此为警醒,也算雪耻。这一回,樊迟受到了老师的呵斥,起因是他问的问题不对。某天,樊迟问孔老师农耕之事,他以为老师什么都能,不想孔老师有点不高兴了:你这个问题还是请教老农吧, 我不如他们有经验。樊同学以为老师是真没有经验,接
5、着再问如何种菜,孔老师耐着性子继续答:你这个问题还是请教 菜农吧,我不如他们有经验。恩将仇报,是以怨报德,是对以德报德的颠覆,不过,仇报者往往有他们自己的歪理,在他们看来,他们只是以 怨报怨而已。以怨报怨,一报还一报,无穷无尽,甚至代代相传报世仇。这几乎是所有武侠小说的传统套路,中外皆然,不然, 大仇不报,正义何以伸张?弱肉强食,演化出无数残忍的故事,因为弱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于是,杀戮永远不会停止。铁木真所在 的尼伦部与塔塔尔部有世仇,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尔人毒杀,家破人亡,强大后的铁木真自然要报仇,当铁木真 彻底将塔塔尔部打败后,当时高过车轮的塔塔尔人全部被就地杀死,女人则全部沦
6、为尼伦部的奴隶。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德与直,都需要一个宽大而仁慈的胸怀。待人如此,看自然与社会也应该如此。万物生长,美好无双,狂风暴雨等等天灾,如同各类毒虫奸佞,皆是大地 生长运行之必需,风雨过后总会晴阳如初,坏人总要得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孔老师一直践行自己的德报观点,不过,他还是时有感喟。有一天,他这样长长叹息一声: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就问了: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呢?意思是他就很了解老师的。叹息完,孔老师瞬间释然: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尽管没人了解我,但我不去怨恨天,不去责怪人,我广泛持久学习,领悟深刻道理,天应该了解我的。孔老师这个矛盾式感叹,我将其看作是圣人的
7、不足,我不理解的是,没有人了解他,他为什么要这么在乎?他自 己都多次说过,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别人不了解,不是你的损失,而是别人的遗憾。然而,他还是感叹了,有点怀才不遇的小伤感。于是,我将其说话的场合,放在他周游列国回来之后,在外面跑了十几年,不断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没有几 个人听他叨叨的。在某个自我评价的时机,他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那么,这样的感叹,还是一种出于志向难达 的牢骚,他有正常的七情六欲,偶尔牢骚一下,这是身体机能的合理发泄。怨天尤人,天不会理解你,别人也不会可怜你。埋怨与责怪的对象错了,应该如孔老师那样下学上达,不怨天, 不尤人,就没有人能打倒你。某天晚上,子路在鲁国城
8、外的石门住宿,清晨进城,守门人问:从哪里来?子路答:从孔家来。守门人讪笑着再 问: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还一定要去做的人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连守门人都知道孔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儒家的政治主张,从守门人的嘴里说出来,似乎是 家喻户晓了。知其不可而不为,道家常这样教他们的信徒。知其可为而不为,我不知道什么家,但一般的懒人就这样,反正有明日,这个事明天再说吧,到了明天,还这样 说,反正有明日。懒人在公家岗位,就是懒政,必须要办的事,他会告诉你最后的时间,无法再拖下去的时间,你告状 了也没用,一切都合乎程序,领导也拿他没办法。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是尽职的表现,懒人连钟都懒得撞。孔子在卫国居住时,某天
9、,他正在击磬,有个担着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站着听了一会说:有心思呢,这个磬声 里有深意。担筐人站着又听了一会说:真是浅陋呀,像石头一样顽固,没人知道你,就守着自己算了。水浅时,提起衣 襟过河;水深时,就从桥上过嘛。孔子听后答道:真要如此,天下就没有什么难事了。谁说没人了解孔子?还是有人的嘛。这人从磬声里听出了孔子的志向,高手,但从他后面补充的话中,可以说, 他与孔子不是一路人,或许,担筐人与上面那个守门人一样,都以道家的思想统摄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他们眼中,孔子 师徒都是不知变通一根筋的傻子。而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执着地守持他自己的理想,明知不可为而努力为之。磬为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它是重要礼器
10、。孔子精通音律,琴与磬均擅,用琴与磬表达志向,每每弹琴敲磬时 不由自主。磬一直被用来言志。白居易华原磬诗,诗前有序这样写道:天宝中,始废泗滨磬,用华原石代之。询诸磬人,则日:“故老云:泗滨磬下调不能和,得华原石考之乃和。”由 是不改。全诗借华原磬比喻说事,读来还是很通俗的: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乐 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宫悬一听华 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磬襄入海去不归,长 安市儿为乐师。
11、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磬这个重要礼器,至唐代时,太宗皇帝每日上朝都要“击磬问政”。天宝年间,因为乐工的无知,将原来的泗滨磬改 成了华原磬,结果使得李隆基沉迷于杨贵妃的温柔乡中而不能自拔,安史之乱不可避免。显然,白诗全篇的基调都是讽 刺。真的是华原石制造的磬造成的吗?肯定不是,只不过借此由头讽刺罢了。不知道孔子敲击的磬是不是泗水之滨生产的,但泗滨浮磬古代就是帝王磬,历代如有泗滨浮磬出土都被视为吉兆。 泗滨在哪里?有人认为就是“灵璧磬石”,那里还有“磬石山二苏东坡曾数次访灵璧。我去孔庙,先要经过接连排着的六座牌坊,第一座就是“金声玉振坊”。这来自于孟子对孔子的赞扬。孟子在万章 下中这样写
12、着:“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者。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 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孔子称得上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就好比 金钟玉振之声悦耳宏阔。金钟,旋律的开始;玉磬,旋律的结束。金钟声是智慧的体现,玉磬声是圣明的体现。善始善 终,以智开启,以圣总结,堪称完美。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乐人们敲出响亮的磬声,舞蹈队翩翩舞起云门舞,庄严的周天子祭祀就要 开场了!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出场。原壤尊崇老子,他处处学老子,母亲去世,他不悲痛,反而唱歌。平时,他几乎不遵守孔子们的礼仪,自由放任。 此刻,原壤就坐在地上,但
13、坐相显然不雅,他伸开两腿,在等孔子,他知道今天孔子要来看他。孔子远远就看见原壤叉 着腿坐在地上,就有心要调侃他一下,走近后,孔子这么说原壤: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 讲完后,见原壤坐在地上,两腿伸得很长,就笑着用拐杖笃笃笃敲了敲他的小腿。年少时做人不谦逊,和兄弟也不友爱,长大了,可以说你一点好的地方都没有,现今老了,还在人世间偷生,你 这种人,真是社会的祸害!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前后是因果关系,因为年少年轻时的不检点,伤害了做人的道理,不客气地说,你老早就可 以死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如此奚落老朋友,没有原壤的反应记录,或许,原壤听了立即跳起来反击,或许,原壤 依旧嬉皮
14、笑脸自嘲。“贼”字的确很“贼”,词性多样,词义复杂,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词性不同,意义不同。老而不死是为贼, 此贼,应该是名词“祸害”比较妥帖,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原壤变老了。阙党地方的一个少年来传递信息。有人谈论起这个少年,就问孔老师:彼少年是肯求上进的人吗?孔老师答:我看他坐在大人的位置上,又见他跟大人并行,一点谦让的样子都没有,恐怕不是求上进,而是想速 成吧。现在,可以稍微概括一下孔老师痛恨的事和人了:1 .如上,老而不死是为贼;2 .如上,想走捷径速成的少年;3 .乱评论的人;4 ,讨厌郑国的音乐;5 .厌恶巧言令色者;6.难养之小人与女子。那位少年走捷径速成,急功近利,往往基础
15、不牢,地动山摇,孔老师一针见血,少年一定是受社会上少数人的影 响。这样的人其实聪明,他们目标明确,对少年来说,那些必经的过程,太麻烦,完全可以直接跳过嘛。樊同学问不出什么就走了。孔老师随后却当着其他同学批评,口气相当严厉:樊迟真是有点混沌,不明事理,领 导人好礼,百姓就会尊敬他们,领导人好义,百姓就会服从他们,领导人好信,百姓就会真情相待,为政做到这些,四 方的百姓都会背着孩子来归顺,哪里还用自己学习种庄稼呢?孔老师如此观点,可能出于这样的前提:他未必不清楚樊迟问稼问圃其实也是问政,他也不是看不起种粮种菜,只是社会分工已经相当细化,什么人干什 么工作,才会在自己的领域内成为专业人才,而孔门学堂
16、是为国家培养各类政治人才的,耕作之类不在土的课程之内, 学礼行仁治理好国家,这是比学农耕更重要的事。说孔子看不起农耕,将此章与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相串联,还贬低妇女,其实是将问题沾上阶级的 立场,复杂化了,不说人无完人,孔老师只能是他那个时代的智者而已,有点小倾向也极其正常。子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老师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且要活学活用,熟读诗三百,派他去做官,结果竟然做不好;派他去出使外 国,竟然不能独当一面。这样的人,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呆子罢了。在孔老师看来,学好诗,简直就是公务员入门的首要必须前提。
17、学不能致用的事例太多,举不胜举。古代科举的十万进士,都是久经沙场考出来的,个中有多少是发挥出色的呢? 比例不会太高,大多只是平常混官而已。也就是说,拿到了孔门学堂的毕业证书,不一定就是人才了,不然,三千弟子中,为什么只有七十二人可称贤者 呢?这贤者,大约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学以致用的好学生。这是一道选择题:在两百四十人的名单中,选出你熟悉的。结果,一堆名字里,一般人只认得五位:蒲松龄、罗 贯中、曹雪芹、关汉卿、吴承恩。题目的答案是:除这五人,其余两百三十五位都是历朝历代的头名状元。状元实在是稀罕物,从隋炀帝开考至一九。五年结束科举,一千三百来年中,有十万进士,但状元只有五百零七 位。那众人为何
18、不识状元,反而都知道蒲、罗、曹、关、吴五位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告诫人们,状元也不一定就是 人才了,状元只是表明这一次考得好,发挥得超常,而能不能成才,青史留不留名,那和是不是状元没有必然的关系。没有全盘否定状元,只是说,学以致用实在太难。孔老师去卫国,冉有为他驾车。一进入卫国地界,人群熙熙攘攘,道路就变得拥挤起来,孔老师感叹:卫国的人 真多啊。冉有随即向老师请教:人多以后,一个管理者,接下来要做什么呢?孔老师一字一顿地答:让他们富起来。冉有继续请教:富起来以后呢?还应该做什么?孔老师想也不想答道:教育他们。先富口袋,再富脑袋。不过,教育问题,始终是个困惑,对古代统治者来说,全民教育不可能实现,
19、它只是少数人享有的专利,读书向 来是一种奢侈,即便是平民晋身,也只是极少数。统治者也不希望全民都进入知识分子的行列,文化一普及,想法就多, 不好管理。孔老师此处的教育,应该是指让百姓们都知书达礼,便于管理。某天,孔子和学生谈为政时,随手举例,说到了卫国的公子荆。孔子这样表扬他:他颇懂居家,有房子住,他就说够住了够住了。房子稍微装修一下,他就说装修得很好了很好 To房子里各样东西一应俱全,他就说真是很完美了很完美了!孔子为什么称赞卫国的荆公子呢?他对物质要求低,物质条件刚达到一般标准时,他就表示很完美了,为的是不 让外物累其心。这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与修养,孔门学堂也大量需要这样的学生。卫国荆公子与
20、颜回,不在一个层面,从修行的角度看,颜回是苦修,而荆公子还有一定的生活要求,他只是内心 容易满足。而当一个人不为外物所羁,那么,他的内心一定强大无比。某天,冉有下班回家的时间比平常晚了不少,孔老师就问了:今天怎么这么晚下班呢?冉有答:有政务。孔老师自言自语,语气却不容置否:那只是事务吧,如果是政务,我虽然退休在家,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孔子似乎是在正名。彼时,大夫也有朝,清晨与家臣一起议事,议完了,再去上诸侯的朝。此时的冉有,正担任季氏的家臣。孔老师 要让冉有清楚,政务与事务性质完全不一样,季氏家的事务,只是执行朝廷的政务而已,季氏那是乱政。有趣的是,冉有都正式入职了,还住在孔家学堂的集体宿舍吗?
21、鲁定公问孔子:有没有一言而可以兴邦的呢?有这样的事吗?孔子答: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一定要归纳的话,有一句相近的话是这样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如果知道做 君主很难,不就是一句话能使国家兴盛了吗?鲁定公似乎同意孔子的观点,他接着问:有没有一言而丧邦的呢?有这样的事吗?孔子也以同样的语气回答定公,并且强调那句相近的话: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我做君主没什么快 乐,除了我的话没人违背)。你说的话不管是对还是不对,都没有人违背,这不就是一句话能让国家衰亡吗?一言以兴邦,一言能丧邦,国家的兴亡,似乎没那么简单,如果将其归纳为一百个因素的话,当九十九个因素都 具备时,还不会有质的变化,只有最后
22、那个因素引爆了所有的因素,才会出现兴亡状态。如果一定要简单总结,兴亡只有两个关键点:做国君难,所有的人都顺着你讲话。说到底,还是国君的问题。李 世民经常被魏微这面镜子照出原形,他有时愤怒地跺着脚:我总要杀了这匹夫!长孙皇后总是不失时机地劝慰:现在还 有几个人能当面顶撞你呀!海刚峰让人抬着棺材去谏嘉靖皇帝,其实就是为了一句话:再不收敛,国家就要毁在您手里 了!两千五百年来,历代统治者,每当读到孔子这两句话时,都应该认真检点自己,如果能吓出一身冷汗来,那就有 效果了。孔子师生一行经过楚国,楚大夫叶公问了孔老师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如何行政的,子日:近者悦,远者来。让近处(境内)的人高兴,使远处(境
23、外)的人来归。孔老师的话,往往有前提,这六个字的前提是:楚国强力扩张,内乱已显,国人怨声载道,外人都不愿意去那里 做生意。清朝钱泳的笔记履园丛话卷二十一,有笑柄者者居这样戏说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作者钱泳)游历过的地方,不过七八个省,每每见到好的古碑、石刻、匾额、楹贴之类,我都要随手记下来。如酒店匾额叫“二两居”,楹联是:刘伶问道谁家好,李白回言此处高。河南水城、睢州一带,有酒店联: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山东济南府省城,有酒店叫“者者居”,我不懂。一日,在孙渊如观察席上谈及此条,有一当地人在座,他说这出自 论语。我问论语哪一章?他答:近者悦,远者来。大家一听,都认为这个店名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讲义文稿 【讲义文稿】论语的种子:子路 宪问 讲义 文稿 论语 种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