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巧借修辞扮风姿文档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节:巧借修辞扮风姿文档公开课.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巧借修辞扮风姿作文核心词之修辞先来看一则故事。相传苏轼曾戏谑苏小妹说:金莲未出闺房内,前额已到华堂前。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这两人的话很令人费解,苏小妹的前脚还未出闺房,她的额头怎么就已到了大堂之前 呢?去年流下的一点相思之泪,怎么到了今年还只流到嘴边呢?闹了半天,原来苏轼是嘲笑 苏小妹的前额特别宽长,而苏小妹是嘲笑苏轼长着一双马脸。这里两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将 两人的特征无限地放大,形象而令人忍俊不禁,使人过目难忘。这告诉我们,在作文中适当 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能使我们的文章形象而生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修辞是修饰词句。从语言表达来看,语法是解决通不通的问
2、题,逻辑是解决对不对的 问题,修辞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修辞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言语贵在创新”的境界。广 义的修辞即消极修辞,包括选词、造句、段落,乃至布局谋篇和风格等;狭义的修辞即积极 修辞指的是修辞的各种方法,也就是修辞格。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 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不妨也看两段语言:坐观天上云卷云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我们曾经憧憬如此闲适恬静的生活,但如今 抬头,天空中早已失却了曾经的“万里碧空”、“晴空排鹤”,有的只是可畏的名词“温室效 应”、“大气污染”;放眼望去,早已没有了 “庭院深深”、“落花满地”,有的只是“高楼大厦”、 “人工植物工鹤唳
3、狼嚎、鹭栖沙地,早已成为记忆中的一幕;繁花似锦、绿树成荫,已成为银幕上 的图景;风扫枯叶、雨打芭蕉,只是早已成为诗词里的美景。鹤,立在动物园;鹭,逃亡在 沙漠;花,开在温室里;树,倒在干涸的土地上;风,飞扬在漫天的沙暴中;雨,腐蚀着大 片的庄稼。文章熟练运用排比、对偶、引用、反问,大气磅礴,文气贯通,读之如天风海雨,逼 人而来,感情浓洌而不张扬,语言流美而不做作,意蕴深沉而不隐晦,信手拈来即是诗,挥 洒之间显灵气,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非饱读诗书者不能为之。下面我们说一下最为常见的几种修辞。(-)夸张出形象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对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 小的修辞方式
4、,使人在惊奇之中获是一种形象的享受。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人才,为了为人类更好的服务,我校领导决定 把原有的系重新组成七个系,望广大考生踊跃报名:1、健康系健康比什么都好;2、美貌系沉鱼落雁,闭月羞花;3、诚信系人很重要的品质;4、机敏系聪明绝顶,绝顶聪明;节选自优秀作文成长大学招生启示录5、才学系-一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6、金钱系-一没什么别没钱;7、荣誉系一-身刖身后名。作者巧妙利用话题中的材料做文章,虚构了一个荒诞的“成长大学”招生的故事,以 夸张的手法,幽默的语言,审视现实中的窘境,将自己冷静而深刻的思考含蓄地表达出来。 文章如匕首投枪般地击向现实社会中人们心态的浮
5、躁,道德的缺位,诚信的迷失,引起人们 的深刻反思。(二)点化翻新意所谓“点化”指的是对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演绎变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 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好的点化往往有“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之妙。按点化 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正面点化,如:于是你只能离开,离开那个摧眉折腰的朝廷,离开那个令人不得开心颜的尘世,去寻找 能安放白鹿的青崖,寻找桃花潭边的美酒,寻找雪花大如席的轩辕台,寻找那一叶日边来的 孤帆你说你要活出一个真的自我,在名山大川间放纵性情,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 海。你用这些饱含激情的文字记录你的思想,告诉后人你的潇洒与豪迈。节选自优秀作文夜月人作者想象自
6、己乘上时间列车,穿过千年的历史时空,走到李太白的身前,以对话的形式, 与他进行了一番心灵的交汇,写出了李白的自信与高洁,狂放与不羁,痛苦与热情。作者熟 练地化用李白的诗句,以大气磅礴的气势,行云流水般的行文,辉映成了一篇具有文化散文 色彩的优秀习作。二是反面点化,如:然而如今,我们见到的却是“漫天黄沙飞舞来,良田沙化不复田”,不识天空真面目, 只缘身在迷雾中“,抑或是“一江污水向东流”!节选取优秀作文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这里一连化用了李白的“君没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的“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极其悲痛地描绘了后工业时 代,人们只顾
7、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保护的现实,令人警惕。(三)排比增气势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 起,用来加强语势、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例:当我们徜徉在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中,你是否被那自然神奇的景象深深折服?“道狭草 木长,晞露沾我衣”,你是否感觉到了草尖露珠的沁凉和青草的香味? “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你是否看到了翠绿的山峦清澈的天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是否瞧见 那灵动的清泉伴着花草的浅吟低唱婉转流动?节选自优秀作文诗人的选择这里连续引用陶渊明、王维等诗人的诗句,为诗人们这物欲横流、喧嚣纷扰的尘世中, 遗世独立的精神栖居地,意
8、韵清亮,语言流美,排比的运用,强化了文章的气势,突出了诗 人们对浊世的厌恶。(四)反问引启迪指以反问的形式表达确定意义的一种修辞方式。使用反问句式,可取得理直气壮、发人 深省的效果。例:浩渺苍穹,怎能掩霸王雄风?绵绵细雨,怎可挡驰骋之志?处在低矮的灌木丛中,鸟鹊 却在那儿瑟瑟发抖,如此疾风大雨,安能飞焉?雄鹰选择了蓝天,放弃了低矮的树丛;选择 在风雨雷电中搏击,放弃了在树林下躲避。而鸟鹊更倾心于矮树丛中的那份安逸与舒适。所 以雄鹰是驰骋蓝宇的霸主,是勇敢与坚强的化身,而鸟鹊只是畏葱不前的懦者。站在街口, 一边是困难与挫折,一边是舒适与安逸,我聆听心的吃语:只有坎坷才能磨砺出坚强的品格, 平坦的
9、道路上走不出真正的英雄。所以,我选择困难与挫折。节选自优秀作文站在街口,聆听心的吃语反问与对偶、排比、反复修辞的错综使用,笔下隐隐有风雷之气,语言酣畅淋漓,态 度斩钉截铁,如钱江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气势不可遏抑,文章也因此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我们再来重点探讨一下最为常见的修辞一一比喻。余光中先生在论及朱自清散文的比喻时认为,朱文“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 多用明喻,“满纸取喻不是舞女便是歌姝”,有细密、浮泛、轻易、阴柔甚至于俗滥的倾向, 会给人“引起庸俗的联想”。如果抛开朱自清独特的生活背景与审美情趣,单以比喻的使用 来看,余光中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在使用比喻的精巧别致方面,余光中先生并
10、不是一个光说不练者,他自己在这方面就是 一个典范,甚至可以说,他的比喻的运用,当代作家中,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不妨来欣赏 他笔下的两小节文字。1、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 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 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显然,这里也用了多个比喻:将暴雨打在屋瓦上的声音比作电琵琶,将密密斜斜的雨比 作一副板刷,将击打在阔大芭蕉叶上的雨比作一条鞭子。但与朱自清不同的是,这里的比喻 避开了常见的明喻,而用借喻、隐喻,再加上“滂滂沛沛” “忐
11、忐忑忑忐忑忑”等叠词的配 合,“扑,,“弹”“刷”“鞭,,等的准确而灵活的运用,芭蕉秋雨诗意的营造,整个画面有声有 色,有气势,有神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 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 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 唇上舔舔那冷雨。与上一段文字不同,这一段以一个暗喻切入,出以通感,杂以排比、对偶、联想等修辞, 又故意省去一些标点,写出了作者的思绪一旦受到秋雨的触发,一如大河决堤,一泻千里, 奔腾如涌,不可遏抑,不绝
12、如缕,写出了乡愁之幽深,之绵绵,之宽广。作为一名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诗人、散文家,余 秋雨先生称中国为“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的每一滴血脉里,都流淌着古老而悠远的中华 文化,他的文章,无须绞尽脑汁苦心经营,笔下自然流淌出雍容而华美的文字,墨韵书香中 含有一股飘逸豪迈之气,一种风华掩映之美,他确实是运用修辞的行家里手。那么,好的比喻辞格究竟有哪些共同点?怎样才能让自己构造的比喻避开庸俗?笔者以 为要做到三点。1、取譬求新英国作家王尔德曾就比喻打过个比方: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 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说的就是在选择喻体时切忌人
13、云亦云,免得 比喻烂熟,没有了新意。无独有偶,文学史上“难得莲花似六郎”的佚闻趣事也道出了同样 的意思。“难得莲花似六郎”出自鲁迅诗秋夜有感:“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这里的六郎是武周朝则天皇帝的面首张昌宗。“莲花似六郎”这个说法出自杨再思之口,当 众人交口称赞六郎似花时,杨别出心裁,谄媚地说道:“非六郎似莲花,然莲花似六郎也”。 一时之间,满堂喝彩,拍马屁之功达到登峰造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连鲁迅这样的大文 豪也是“称赞有加二抛开奉承不论,再来看杨再思的这个比喻,莲花和人两物,通常是用 花比喻人,而用人来比喻花者闻所未闻。杨再思一反常态,用花比喻人,而且还是男人,比 喻令人耳目
14、一新,妙到毫巅。显然,这里的“新”并非人未见过,而是突破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将人们通常认为不相 干的事物突然组成本喻体关系,产生类似现代美学上的“陌生化”效果。不妨来看钱钟书先 生围城中的两个例子:1)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2)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劳,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 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 裹。第一个比喻句,作者视通古今,借用大家熟悉的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新颖别致, 幽默风趣,寓庄于谐,令人莞尔。第二个比喻句,作者借宗教中的故事,巧妙将中西方文化 融合为一,想象独特
15、,滑稽之中寓诙谐,体现了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的学者风范。2、形式求变人们通常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实际上,这三种比喻根本无法将比喻的形 式穷尽,笔者以为,按其形式,比喻至少还可以分出博喻、通感、排比喻、母子喻、对比喻 等形式。而且,后面这些比喻产生的效果,是远非明喻、暗喻、借喻所能及的。下面我们不 妨一一举例说明之。1)博喻指的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比喻。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对于这个博喻,余光中先生作了这样的批评: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 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
16、轻易。余先生单从比喻角度评论,这确是至论。但结合朱自清先 生在这特定背景下的情感,我倒认为他用得恰到好处。淡云扫月的晚上,满塘的荷叶中,这 些荷花既有明珠般的晶莹,又有星星般的亮度,又有美人般的光泽,作者从三个角度写月下 荷花的朦胧之美,与当时的情景颇为契合。2)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指用表达某一种感觉的饰语,直接修饰另一种感觉对象,通常是视 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间彼此打通互相交织。还是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 句子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以感官对“清香”的嗅觉和“歌声”的听觉构成了通感。这里种通感辞格,逼真 地写出了荷香“丝丝缕缕”“飘飘渺渺
17、”“似有似无”“隐隐约约”“若断若续”的特点,作 者打破了常规,把“声” “香”联系起来,使嗅觉与听觉沟通。这样,就会调动起读者的生 活经验,使人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3)排比喻指的是连续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句。与博喻不同,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 而排比喻则是多个本体,多个喻体。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 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从单个比喻来看,这里用的是倒置式比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 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 以人鲜明的画面,令
18、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从整体来看,这 里的排比喻又极写宫女之多,宫女生活之空虚,间接也写出了宫女生活之不幸,秦王朝奢侈 荒淫的生活,为下文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铺垫,进而为后文作者 的议论蓄势,为结论的得出张本。4)母子喻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比喻句。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孤立的比喻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比喻句构成,其中几个比喻句的本体构成从属关系,喻体也构成从属关系,故有人形象地称 之为“母子喻”,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 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个句子既是
19、母子喻,也是排比喻。从本体来看,小屋在山上,构成母子关系;从喻体 来看,风帆在一望无际的水面,飞雁在辽阔无边的天空,一点灵动从属于底色,一点生气与 一点情调也从属于山川,这些喻体也都构成母子关系。这里,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形象生 动地写出了小屋在山上,点破了单调,使山有了生气,有了情韵的美态。丰富的意象,悠远 的画面,引人联想,极为精彩。5)对比喻指的是一个句子中运用两个比喻,两个比喻构成对比关系,产生鲜明的效果。如围城 中的一节文字: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 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作者表达的意思是该凉的不
20、凉,不该凉的倒凉了;该沉的不沉,不该沉的倒沉了;该酸 的不酸,不该酸的倒酸了。但经作者一运用“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 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的对比比喻,形象生动之余,马上取得了一种诙趣,令人忍俊 不禁。3、表达求活一般的比喻,无论是本体还是喻体,都是静态的,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出事物变化的过程。 而动态的比喻则避免了这种不足。如“南方的雨季,雨丝像纺车上的细线一样,在天地间来 回走动”句中,“南方的雨季,雨丝像纺车上的细线一样”类似于通常的比喻,而加上“在 天地间来回走动”,效果完全不一样了。在作者的眼中,整个天地像一架纺车,这之间,好 似有一只天外巨手,以雨丝为线进行纺织,
21、整个比喻新奇而大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表 明,好的比喻,如果再配上灵活的表达,化静为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来看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经典句子: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 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这里既用了母子喻,又写出了小屋与山在光线变化中的动态的美感。作者把山的光线加 强看成是花蕊在绽开,把山的光线变暗看成是花瓣在收拢。新奇的意象,独特的比喻,犹如 神来之笔,非仔细观察者不能为之。最精彩的要数我的空中楼阁的结尾部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 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 侧的空中楼阁!这里,“照亮”“照淡”准确地写出了山下万家灯火,山上孤灯独照的情景,在这种特定 的环境中,周围一切如烟似雾,在这样的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作者完成了自己 精神家园的构建。同时,作者引用了秦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的句子,所不同的是, 秦观是“桃源望断无寻处”,而作者却翻出了新意,找到了自己的空中楼阁,文章句式整齐, 节奏明快,表达错落有致,灵动优美,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