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认同·结构:红旗渠精神的影像书写—评电视剧《红旗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符号·认同·结构:红旗渠精神的影像书写—评电视剧《红旗渠》.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符号认同结构:红蝌融的影像书写一评电视剧红I窿2021年10月,由康宁执导,于震、安悦溪等领衔主演的31集电视剧红旗渠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该剧以 1959年河南省林县大旱缺水为背景,讲述了林县县委领导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十年修建1500公里“人工天河”红旗 渠的故事。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剧,该剧通过地域性媒介符号、人物的生动塑造和紧凑的结构与矛盾建构,为新时代观众 再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地域性媒介符号真实还原唤醒集体记忆媒介符号诞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媒介符号。红旗渠作为地域性的媒介符号,对 于林县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条解决干旱缺
2、水的“人工天河二在修建过程中孕育出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也包含在其能指中。 区别于其他的水利工程,红旗渠设计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就算修建完成也存在无法通水的可能性,但是55万林县人 民艰苦奋斗十年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最终红旗渠顺利通水,从根本上解决了当时人民和牲畜喝水难以及耕地灌溉等问 题。电视剧红旗渠通过场景与拍摄视角的真实还原,运用红旗渠这一媒介符号实现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与建构。其一,为了深度还原当时林县人的生活,剧中人物居住的石头房子都尽可能保留原貌。剧中的主要场景和挖掘现 场,也采用了修建红旗渠时的旧址。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真实故事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正是因为面对“十年九旱、颗 粒不收、十室
3、九空、民不聊生”的吃水难问题,在县委书记的带领下,林县人民进行了一场与自然的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 胜利。如德国学者雷娜特拉赫曼所说:“记忆产生于对以符号形式存在的各种文化信息进行去符号化和再次符号化的相 互转化过程中。”编剧郭亚平经过十余次的实地调研,走访当地群众收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用两年的时间创作打磨出电 视连续剧红旗渠的剧本。导演康宁也在创作初期对红旗渠进行了大量的深入参观和走访,逐步了解到红旗渠背后强 大的精神内核,挖掘出感人至深的细节。创作团队用“红旗渠精神”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呈现出的影像化场景更加逼 真。剧中主要空间环境的真实表现,还原出地域性的视觉景观,贫瘠崎岖的山路、村民们居住的
4、破旧房屋、周围干枯的 植物,无一不表现出“缺水”问题给世世代代林县人民造成的艰难困苦。在地理空间的还原中,饱含着创作者对红旗渠精 神时代意义的理解,增强了红旗渠作为象征符号的视觉感染力。其二,剧中运用大量过肩镜头,这种视角接近于生活中人眼观察事物的视觉感知,在突出主体的同时拉近了电视 剧与观众的距离,达到真实还原的目的和效果。有学者认为:“正是在一个或多个群体之中,集体记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缺水是千百年来林县人民最痛苦的记忆,正是基于对水的迫切渴望,林县人民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了太行山 上的奇迹。电视剧红旗渠的故事发生场景大多集中在林县的村庄和大山里,地理位置的局限更加体现出专业
5、科学知 识在此背景下的重要性。剧中表现人民群众修筑红旗渠、学习修渠知识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过肩镜头。比如技术员吴 念祖离开生病母亲返回工地时,看到修渠的村民没有按照自己的图纸设定进行施工,与顾大海、水生等人发生了争执。 在人物之间出现大量的对抗情节时,过肩拍摄的镜头不仅很好地交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更清晰直观地表现出角色 的神态表情。在修渠的后期,通过学习和从数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大家逐渐明白科学施工、团结协作对于修建红旗渠的 重要性。人物群像的身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核心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 之本、精神力
6、量之魂。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为了实现“渠道往山头,清水到处流;吃的自来水, 鱼在库中游”的美好憧憬,不屈不挠地面对极度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克服了缺少修筑材料和工具以及后勤粮食保障等方 面的重重困难。电视剧红旗渠通过塑造核心角色与人物群像,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以影像化的手段表现出来。其一,剧中以吴念祖为代表的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核心角色,在其形象塑造时主要刻画了人物面对“去”“留”问题 的抉择。麦基故事一书认为,若要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他们在压力下做出的选择。比如在电 视剧红旗渠中,吴念祖妻子离世、母亲病重时,他多次决定离开但被林捷书记挽留。在红旗渠试水成
7、功后,吴念祖 得知母亲病逝毅然决然选择留下修渠。林捷的妻子冯筱怡从不太理解丈夫对于修筑水渠的执着坚持,到自己放弃了调动 到安阳工作,继续留在环境艰苦的林县,还结合自身教师的职业优势给林县百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吴念祖不幸牺牲 后面对唯一技术员的去世,孙士厚、李阳明等人通过了停止修建红旗渠的决议,在大家纷纷辞行告别的关键时刻,林捷 和水生挺身而出强烈呼吁红旗渠建设不能停止。尤其是林县县委书记林捷一心为民的坚定态度和担当意识,深深感染了 广大干部群众,激发了林县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与团结协作的共同体意识。其二,剧中不乏以水莲、桑红为代表的年轻女性群像。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
8、度,电视剧 红旗渠以女性视角切入,通过角色的成长与个体意识觉醒,展现女性的个体价值。水莲作为上进好学的先进女性自 学与水利工程相关的科学知识,认真负责红旗渠的后勤保障工作,在引漳入林的过程中两次为救人负伤,腿伤还未痊愈 她就从病床上下来坚持为修渠建设服务。在山洞坍塌时,大家要用有限的炸药炸出洞眼脱险,水莲不顾个人安危点燃炸 药使大家最终获救。此外,电视剧红旗渠通过展现公社妇女主任桑红这一人物泼辣独立的性格,体现出女性意识萌 芽的觉醒以及女性的独立意识。作为妇女主任,桑红承担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给予大家的帮助和服务,更多被赋予一 种精神教化的符号色彩。在乐于助人的同时,情节中又加入了桑红与水生的
9、感情线,从初次见面的误会到误会化解,在 表达出坚强独立的人物性格的同时增加了几分女性的温柔,避免了人物形象塑造时的扁平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二人相处时的细节刻画,也为该剧增添了几分趣味性。铁姑娘队队长顾秀芳带领林县女性向观众展示了“巾帼不让须 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强大决心,在修筑红旗渠的过程中贡献了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年轻女性群像对于困难积极乐观 的态度也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紧凑结构与矛盾建构:红旗渠精神的创新表达结构和人物是相互连结的,电视剧红旗渠鲜活的人物形象与紧凑的结构相辅相成,通过典型事件与细节的刻 画及矛盾冲突的设置,使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该剧通过设置不同层面的冲突将突
10、出的矛盾进行建构,与以往表现红旗渠 故事的剧作相比,整体节奏和剧情的推进相对较快,在有限的剧集中最大限度地扩充了内容的容量。在推进剧情的同时, 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影习惯,也能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首先,激励事件能将观众的兴趣牢牢勾住,并激发和捕捉观众的好奇心。电视剧红旗渠开篇就表现了上下疙 瘩村因为“龙王鼻子”的水而产生争执,随后水生的母亲因为不小心打碎了水生亲家结婚要求的一罐水而上吊,紧凑的叙 事结构,将林县人民因缺水常年面临的生活困境展示出来。顾家和石家因为缺水的问题争吵了几十年,原本是幼年玩伴 的水生和顾大海也因此变成了见面就眼红的仇人,这也为后来水生这个人物的性格转变埋
11、下伏笔。作为该剧的核心人物 之一,水生经历了数次生死离别,其原因无一不与“缺水”有关,因“水”而上吊的母亲,还有随着红旗渠建设工程进展变对 抗为合作的顾大海等人也都因“水”而逝,这对于水生这个人物的成长和性格完善都是非常重要的激励事件。此外,技术 员吴念祖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受益于激励事件。红旗渠工程第一期勘测前,技术员吴念祖面对妻子的离世决定离开林县。 吴念祖是县里唯一科班出身的水利专业大学生,林书记想尽一切办法也要留住这个技术员。该剧通过倒叙的手法,向观 众展现了吴念祖来到林县后致力于修筑林县水利工程的初心,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林书记、吴念祖及55 万老百姓“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
12、。吴念祖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引领林书记聚合起来的林县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 最终促成“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其次,矛盾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如果没有矛盾冲突,故事中的一切不可能向前进展。电视剧红旗 渠的矛盾建构在人物和外部环境的冲突中体现地淋漓尽致。在修建红旗渠前期,林捷面临着来自地委余副书记等领导 的外部压力,红旗渠建设工作举步维艰。林县县委自行组成工作组分头寻找水源,在这一矛盾即将解决的时间节点,一 向支持林捷工作的地委高书记又表明了不同意修渠的意见和态度。通过林捷的一再请求,地委领导到林县实地探访,看 到了林县人民缺水的真实情况,最终同意修渠。该剧通过一波三折的矛盾建构,将红
13、旗渠修建前期面临的困难展示给观 众,带动观众情绪的变化,达到吸引感染观众共情的艺术效果。该剧中,红旗渠在修建过程中还受到来自反面人物童昆 的阻碍,几度面临停工。童昆以多种理由和借口,阻挠红旗渠工程进展,致使红旗渠建设多次停工。面对艰难的自然地 理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制约,林捷和林县人民群众一直坚守着修建红旗渠的决心和信心,最终童昆也理解了林县人民修渠 的不易,误会化解。这些内部和外部矛盾问题的一一化解,体现出红旗渠精神旗帜的作用,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激 励林县人民团结一心“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昂扬斗志。结语“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总之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红旗 渠建成通水60多年来,大量的文艺工作者将红旗渠精神以影像化手段具像化表达,创作出一批纪录片、舞台剧和电视 剧艺术精品。在新时代背景下,电视剧红旗渠以符合当代受众的美学接受方式,表现出红旗渠从开工到修建完成的 全过程,运用地域性媒介符号唤醒集体记忆,运用人物群像的身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运用紧凑结构与 矛盾建构将红旗渠精神创新表达,使更多新时代观众被红旗渠精神感染,给予其发扬和传承中华文明接续奋斗的不竭动 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