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广安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安市广安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安二中2022-2023学年度高2022级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马家窑文化陶器马家窑文化陶器大汶口文化陶器半坡文化陶器A.起源最早B.世界领先C.独一无二D.多元一体2.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
2、斧之类的玉石兵 器。这表明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3.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 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A.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B.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C.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D.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4.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字可以用来了解当 时的成从王国侯A.宗法关系的深远影响C.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A.宗法关系的深远影响C.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B.社会政治生活面貌D.分封制度发展概况【解析
3、】【详解】材料天下共主、天下同源观念加强人们都认为分裂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上体现 的是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B正确;材料与人口迁移无关,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 对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错误;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D排除。故选B。6 .周王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功臣良将和先代贵族后裔,并依据礼制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 卿大夫再实行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土。周王允许层层分封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B.凝聚宗族的力量C.树立君主权威D.维护周王室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封
4、建亲戚,以藩屏周, D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C排除;B与宗法制有关,排除。故选D。7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 但齐桓公仍按照礼仪下拜。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对此认识 准确的是A.周代礼乐秩序得到维护B.周襄王重建绝对权威C.桓公霸业得到诸侯认同D.宗法分封制得以巩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通过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表明了周天子承 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说明齐桓公
5、的 霸业得到诸侯认同,故选C;葵丘会盟打破公侯伯子男秩序,以齐侯为盟主,破坏了周代礼乐秩序,排除 A;春秋时期,周襄王势力衰微,排除B;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排除D。【点睛】.据谷梁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庄公在修饰宫庙时丹楹刻确(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违 背了诸侯宫庙之桶,斫之者之,不加细磨的规定。这则事例可佐证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面临危机B.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C.民间奢靡之风盛行D.血缘宗法制开始解体【解析】【详解】根据鲁庄公在修饰宫庙时丹楹刻确(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违背了诸侯宫庙之确, 斫之碧之,不加细磨的规定可得出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
6、,诸侯已经突破了礼制的束缚,挑战天子的权威, B项正确;当时没有中央集权,排除A;奢靡之风盛行的说法错误,排除C;材料与宗法无关,排除D。 9.西周建立之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到了东周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导致“礼乐征伐”权力变换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井田制的破坏C.诸侯争权夺利D.生产关系变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到了东周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地方诸侯力量逐渐壮大,导致地方诸 侯冲击周王室统治,因此材料所述导致“礼乐征伐”权力变换的
7、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A项正确;材 料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主要指的是分封制的瓦解,旧有统治秩序逐渐瓦解,其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而不是井田制的破坏,排除B项;这时期诸侯争权夺利是材料所述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 材料所述导致“礼乐征伐”权力变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生产关系变动,排除D项。故选 A项。【点睛】10.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 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在齐国()A.分封制已遭到破坏B.确立了新 社会制度C.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D.废除了贵族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齐国原是姜氏
8、的封国,田氏自立为相,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破坏了宗法分封 制,A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田氏夺权,并没有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传统秩序遭到 破坏,并没有打破固有的尊卑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贵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1.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新兴阶级的产生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C.社会秩序的稳定D.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战国时”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社会 秩序不稳定,C项符合题意,选
9、择c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日益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起 来,占有土地的人逐渐转变为地主,出现新兴地主阶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农 具、牛耕逐步得到推广,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地主土地私有制 逐步确立并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2 .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子也提出了 “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 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A.以民为本B.礼法并用C.无为而治D.教化万民【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孔子、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仁政,不能过度剥削和压迫百姓,
10、体现了儒家以 民为本的主张,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法治、礼法并用等方面内容,故排除B项;无为而治属于道家 思想,故排除C;教化万民是孟子的主张,其强调统治者要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与材料主旨不 符,故排除D。13 .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 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A.君主专制B.实行仁政C.以德治国D.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天下)定于一”、“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可以得出三者均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故D正
11、确;韩非主张君主专制,故A不正确;孟子主 张仁政,故B不正确;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主张,故C不正确。14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采取发展小农经济、改革用人制度,按照军功或才能而不是按血缘授官授爵, 加强君主权威等措施。这些变法共同面临的时代背景是A.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B.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C.周王室中央集权的加强D.儒家思想受到广泛认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为了巩固统治纷纷进行变法,故A项 正确;材料与华夏认同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而且中央集权确立是在秦朝,故C项 错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重视,故D项错
12、误。故选A项。【点睛】.春秋时期,虽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但交战双方约时而战,列队鸣鼓而战,在战争过程中不杀黄口(指小孩)、不擒二毛(指年长之人)是一种普遍的原则。这反映出A.成年男性成为战争主体A.成年男性成为战争主体B.诸侯有意控制战争的杀伤C.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C.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D.社会礼制对战争观的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中的“交战双方约时而战,列队鸣鼓而战”“不杀黄口(指小孩),不擒二毛(指年长之人)”“普遍的原则”等信息可知,当时社会普遍受仁、义礼制的影响,甚至影响了人们的战争观,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13、排除。【点睛】.关于秦的统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D.秦以武力完成统一违背人民意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和社会安 定,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所学可知,国家统一和天下太平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A项不符 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积极谋划消灭六国的策略,离间敌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14、,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7.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J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得免于战国和人人自以为更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以此肯定秦朝统一的重 大意义在于使人民有了生产生活的安定环境,D项正确;人民从诸侯统治进入秦朝统治时期,与人人自以 为更生不符,排除A项;我国政治格局的长远发展不是百姓最切实的
15、利益,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秦朝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与结束了战乱,百姓自以为更生的说法不对应,C项不符合题意,排 除C项。故选D项。18.“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 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16、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A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功绩,“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B不是 材料主旨;“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后在经济上的措施,C不符题意;“推动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是秦统一的影响,D不是材料主旨。19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 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 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
17、地方管理上废除周代贵族政治即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使帝国 组织十分严密,B项正确;秦朝废除而非实行了分封制,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的地方制度, 并非秦制,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才推行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0 .统一中国后,秦朝政府采取了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历 史上有积极意义。秦朝政府的这些措施的功能是()A.保障国家人民安全B.加强对社会的管理C.实行严格的阶级统治D.提高对边疆的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朝政府采取了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及所学知识可知,统一货币、 文字、度量衡等措施加强各地的经济
18、文化交流,体现政府加强对社会的管理的功能,B项正确;修筑长城、 北击匈奴体现了保障国家人民安全,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苛政和严刑峻法体现了严格的阶级统治, 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在西南设郡县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 项。21 .史载,秦国所处的关中地区,土地不过天下的1/3,民众也大抵如此比例,但就其富庶程度,却达到 了天下总量的60%,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到了汉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关中平原。这说明 A.秦朝最早建立了皇帝制度B.秦汉大一统有一脉相承的因素C.秦汉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D.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19、可知,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作为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长期受到统治者的高 度重视,说明秦汉大一统有一脉相承的因素,B项正确;秦朝最早建立了皇帝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 错误;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并非边疆地区,C项错误;直到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才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 流思想,D项错误。22 .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 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
20、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可知秦的统一实现了 政治制度的统一性;根据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可知秦的统一保留了文化的多样性,故 D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ABC都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23 .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社会变革力度远超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而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是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有学者提出,秦朝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反抗以至亡国。据此可知, 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A.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D.
21、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秦朝灭亡的原因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多种观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研究视 角不同,比如秦亡于暴政是从阶级史观角度得出结论,而秦朝抑制多元文化发扎导致灭亡是从文化史观出 发,因此选项C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 除。24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 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
22、,结 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 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 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25 .西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了 “均输平准二均输官将各地输京的物品转 运至各处贩卖,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以此平抑物价。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旨在A.抑制民间商业发展B.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C.助力对外边疆开拓D.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23、中均输官和平准官的职责,可以得出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旨在稳定人心,巩固统治,巩 固发展大一统的国家,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打击了垄断和商人的囤积居奇,不能体现抑制民间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只是起到稳定统治,巩固国家的作用,与边疆的开拓无关,排除C项;当时的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商业的发展对民众生活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26 .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出处记载汉书.张骞传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 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J吕思勉中国通史当时(汉朝)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广安市 广安 第二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Word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