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2022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黄山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 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 主。这种现象()A.利于强化“家国一体”的观念B.反映战国时期工商业的繁荣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D.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K答案cK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可知,反映了战国时期, 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诸侯国重用,且在政治生活中比较自由,可以促进学
2、术的自由 发展,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可以自由选择明主,并未强 化家国一体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战国时期工商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并未 涉及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排除D项。故选C项。2 .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 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 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 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A.推动了社会转型B.威胁了中央集权C.维护了小农经济D.导致了 “党锢之祸”K答案H
3、BK解析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宾客、徒附和奴隶,对 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田庄在政 治上具有明显的宗法色彩及独立的防卫体系,且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日益成为相对独立 的政治经济实体,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东汉田 庄经济是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东汉田庄是豪强地主 土地兼并的结果,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与田庄无关,排除D项。故选B 项。K答案U cK解 析据题意可知,蒙古西征虽然给欧洲带来了破坏,但也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 基础,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
4、的观点和主张,说明蒙古西征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c项正 确;材料反映的是蒙古西征给欧洲带来的客观影响,没有体现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排除 AB项;蒙古西征不是宗教改革的原因,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0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2分,第28题 14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世纪初,德意志“市民城镇”(带有中世纪等级社会的烙印)数量众多,但人口规 模很小,超过10万的仅两座城市。在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各邦国进行城镇化改革,尤以 普鲁士改革最为明显。1808年,普鲁士发布城镇规程,宣布把城镇从国家监护中解放出 来,拥有完整的自治
5、权。市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而市民权的获取则不再根据等级出身或是 否属于行会成员来决定,而是与居住年限、住房拥有、教育程度及财产情况联系在一起。市 议会任命市政府官员。1815年后,普鲁土城镇改革进入西部省份,其主要方针是取消绝对 王权的控制,培养城镇居民的责任意识和自治能力。摘编自孟钟捷简析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地区城镇化的“起步”(1)根据材料,说明德国城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城镇化的有利条件。K答 案X (1)受外来因素推动、以城市自治为中心、政府主导。(任意两点)(2)有利条件:拿破仑战争推动启蒙思想的传入,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德国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市民阶层
6、力量壮大;普鲁士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中世纪自治城市的经验借鉴。(任 意三点)K解析I (1)根据材料“在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各邦国进行城镇化改革,尤以普鲁土改 革最为明显”可知,受外来因素推动;根据材料“1808年,普鲁士发布城镇规程,宣布 把城镇从国家监护中解放出来,拥有完整的自治权。市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而市民权的获 取则不再根据等级出身或是否属于行会成员来决定,而是与居住年限、住房拥有、教育程度 及财产情况联系在一起。市议会任命市政府官员。1815年后,普鲁士城镇改革进入西部省 份,其主要方针是取消绝对王权的控制,培养城镇居民的责任意识和自治能力”可知,以城 市自治为中心;政府主导。(2)
7、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在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各邦国进行城镇化改革,尤以普鲁士 改革最为明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推动启蒙思想的传入,有利于市民阶层的 觉醒;根据材料”市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而市民权的获取则不再根据等级出身或是否属于 行会成员来决定,而是与居住年限、住房拥有、教育程度及财产情况联系在一起”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根据材料“1808年,普鲁士发 布城镇规程,宣布把城镇从国家监护中解放出来,拥有完整的自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普鲁士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自治城市的经验借鉴。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本
8、志(新青年,下同)经过三年,发行已满三十册;所说的都是极平常的话, 社会上却大惊小怪,八面非难本志同人,实在是惭愧得很;对于吾国革新的希望,不禁 抱了无限悲观。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 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 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 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 才算是根本的办法。陈独秀本志
9、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新青年6卷1号材料二 陈独秀先生为新青年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那篇文章的时候, 他说新青年犯了两大罪案,第一是拥护赛先生;第二是拥护德先生。不幸的 是,当陈氏在后来遇见了苏联G产d的“秘密代表”之时,这些名词就真的被曲解了。他们 告诉陈君说,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才是真正的民主。老的民主根本 不成其为民主,因为那只是布尔乔亚(bourgeoisie,中产阶级)的民主。只有布尔什维克 党人 (Bolsheviks)所推行的所向往的新的民主,才是人民大众和普罗阶级 (proletariat, 无产阶级)的民主。因此科学和民主,在这里又有了新的意义了。胡适口述
10、自传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民国初期社会有哪些史料价值。K答 案总体分析:材料选自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的文章及胡适口述自传,新 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陈独秀和胡适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因而材料均为 研究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具体分析:(1)材料一中“社会上却大惊小怪,八面非难”可用来研究民国初年“民主”与“科学”观念在社会上 影响力,对辛亥革命后社会思想状况的研究有借鉴意义。(2)材料一中“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反对国粹和旧文 学”可用于研究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新文化, 反对旧道
11、德、旧文学的内容。(3)材料二中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只有布尔什 维克党人的民主,才是人民大众民主”可用于研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 系。(4)材料二中胡适认为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是“不幸”和对民主科学观念的“曲解”, 可用于研究胡适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态度。(任意三点,言之成理即可)K解析I总体分析:根据材料“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新青年6卷 1号”材料选自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的文章及胡适口述自传;结合所学可知,新 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陈独秀和胡适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因而材料均为 研究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具体分析-:(1)
12、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社会上却大惊小怪,八面非难”可用来研究民国 初年“民主”与“科学”观念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辛亥革命后社会思想状况的研究有借鉴 意义。(2)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知,材料一中“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反 对旧艺术、旧宗教” “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用于研究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 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新文化,反对旧道德、旧文学的内容。(3)结合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史实可知,材料二中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真正 的科学、“只有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民主,才是人民大众民主”可用于研究新文化运动与马 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4)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胡适
13、认为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是“不幸”和对民主科学观 念 “曲解”,可用于研究胡适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态度。(任意三点,言之成理即可)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朝代地方政府秦郡、县汉州、郡、县(国)唐道、州、县宋路、州(府)、县元省、路、府(州)、县明三司、府(州)、县清省、府(州)、县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12 分,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K答案I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阐述:自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汉朝在秦制的基础 上,在汉武帝时期设州刺
14、史监察地方,同时以郡统国,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唐宋时期, 分别设道和路监察地方,宋朝更是设“四监司”并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大大加强了中 央集权。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且被后世所沿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 权。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行省制度和边疆治理,中央集权得到巩固。总之:中国古代虽然经历东汉末年和唐朝中后期两次地方割据时期,但总体而言,中央集权 是不断强化的。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地方治理不断完善。阐述:自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古代地方治理不断完善。秦朝实行郡县二级,汉朝则 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隋唐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经历了二、三、四级的反复变化,最终 在元朝确立了行省
15、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和提高行政效率之间达到平衡。并且在明清时候, 行省制度被完善,边疆治理得到加强,有效的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总之:中国古代地方治理水平在历朝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完善。示例三:观点:县制在古代地方治理中保持稳定。阐述:自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管理的上层机构发生了多次变化,二县制一 直保持稳定。汉朝在郡县的基础上设州刺史作为监察机构,隋朝撤郡保留州县两级,唐宋时 期在州县的基础上增设道和路作为监察区,元朝增设行省,明清时期设立总督和巡抚。县制 直接由国家管理的最低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持稳定。上层行政机构的变化突出了中央集 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而县制的稳定有利于地方社会
16、的稳定和小农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主要围绕地方的上层行政区进行,县制在古代地方治理 中保持稳定。K解析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 政管理的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阐述的,观 点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秦 郡、县”、“清 省、府(州)、县”可得出中国古代中央 集权不断强化;根据材料各时期都有县这一地方行政单位可分析得出县制在古代地方治理中 保持稳定;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阐述。要注意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28.图1和图2分别是20
17、世纪上半叶的两幅世界地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L .; 一、f;=|第一次世界大依前箝世界图1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处20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变化。K答 案I变化一:民族自决思潮兴起并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说明:在一战前,广大亚非拉地区还是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随着近代民族主义思潮 的兴起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追求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成为世界各被压迫民族的共同追求。一 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导致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等帝国纷纷解题,在东欧 出现了一系列民族国家,同时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二战进一步打击了殖民 主义的力量,战后出现了众多主权独立的国
18、家,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变化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走向瓦解。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优势地位的最终确立,欧洲国家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以欧 美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两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获得民族独 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收到沉重打击。美苏也在战后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成为仅 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高。所以说,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 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走向瓦解。变化三:国际法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发展和完善。说明: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西方各国为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 法,导致国际法冲突不断。一战后,国际
19、联盟成立,国际法得到发展,但其“全体一致”的 原则,无法有效解决国际冲突。二战后,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和联合国的成立,确立了 “大 国一致”的原则,集体安全制进一步确立,国际法得到发展和完善。(任意两点。其他K答案2 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得分)K解 析工根据图1和图2的世界地图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都对世界格局产 生了重大影响,如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走向瓦解、国际法的发展 和完善等等,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处20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变化。如以 “民族自决思潮兴起并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为变化内容进行论述,可从一战削弱了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导
20、致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等帝国纷纷解题,在东欧出现了一 系列民族国家,同时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二战进一步打击了殖民主义的力 量,战后出现了众多主权独立的国家,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以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走向瓦解”为变化内容进行论述,可从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获得民族 独立、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冷战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国际法在20世纪上半叶得 到发展和完善”为变化内容进行论述,可从国际联盟、联合国等方面进行论述等等。3 .从唐天宝年间至南宋,福建、江西人口从几十万分别增至400多万、千万以上,出现了从四川到江苏的长江南岸密集人口带。以上现象反映()A.南方地
21、区得到开发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C.政府鼓励人口南迁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工答案2AK解 析U材料“从唐天宝年间至南宋,福建、江西人口从几十万分别增至400多万、千万 以上”体现的是南方地区得到开放,这主要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A项正确;材料现象反映 的是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南北文化交流频繁”“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与材料无关,排除 BD项;材料未体现政府鼓励人口南迁,排除C项。故选A项。4 .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 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 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法定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创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安徽省 黄山市 高二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