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 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 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 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 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 做君子。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
2、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 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 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 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道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观念上 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 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 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 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3、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 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 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 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 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
4、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 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C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 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 理支撑。(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材料二:脉之根”等可知,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 因。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由材料二“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 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知,君子文化的推行和继承已经具备了前提条件,当代青年受教育 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
5、格,内外兼修。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由“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可知,就社会现实而言,当下君子文化式微, 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等思想,社会现实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 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答案:(1) D(2) C(3) C(4)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是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论证; 从论证方法来看,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5)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
6、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 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 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 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 美内涵的人。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当下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 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
7、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 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 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 特点入手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
8、。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 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 文本,自己发挥。“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69.【答案】A、D、【解析】(1)A.正确。B. “我担心这会惹怒哈里森,妨碍采访的进行”程度过重“我”主要是因为不想打扰哈里森的 兴致。C. “暗示伍婆婆内心对我们的到来并不欢迎。但依然笑脸相迎”错。伍婆婆眼里的微光暗下去, 表明来访者不是她一直期待的人,“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表明
9、她热情好客。D. “哈里森也未能理解伍婆婆的那种随岁月流转的的落寞和倔强”错,从哈里森笃定地认为伍婆 婆去世后不会带走镜子来看,哈里森理解了伍婆婆。另外,“这次采访是失败的”是“我”的想 法,不是事实。故选Ao(2)D.“小说没有正面描写伍婆婆”错,如小说写“我”们见到伍婆婆时,描绘了伍婆婆的肖像。 故选Do(3)由“李才年送她一面镜子,叮嘱她,回去照顾好家,等着他。为了这一句话,老人这一等就 是六七十年”可知,那面镜子是伍婆婆和丈夫分别时丈夫赠送给她的,象征着她对爱情的守候; 由“哈里森沉默了一下,说,镜子肯定还在伍婆婆家里。哈里森语气笃定,补充了句感性的话: 一人一镜,在两个世界,等待她的
10、爱人”可知,伍婆婆一直在等待丈夫,在她心中丈夫一定会回 来,她即使去世了,也要把镜子留在世间,等待丈夫。(4)由“为了这一句话,老人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可知,伍婆婆是忠贞于爱情的人;由“她思 想特别开明,新婚三天后就送丈夫离家出去闹革命”可知,伍婆婆是思想开明的人;由“伍婆婆 一力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农闲时还组织妇女扩红支前”可知,伍婆婆是有毅力有担当的人。答案:(1) A(2) D(3)那面镜子是伍婆婆和丈夫分别时丈夫赠送给她的,象征着她对爱情的守候。伍婆婆一直 在等待丈夫,在她心中丈夫一定会回来,她即使去世了,也要把镜子留在世间,等待丈夫。(4)忠贞于爱情的人。伍婆婆等待出征归来的丈夫,至死
11、不渝。思想开明的人。伍婆婆与丈 夫新婚三天后就送丈夫离家出去闹革命。有毅力有担当的人。伍婆婆在丈夫走后扛起家庭的重 担,农闲时还组织妇女扩红支前,并且等待丈夫六七十年。(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选项具体比对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艺术特色,再结合选项具体比对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筛选相关信息、,再结合题目要求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筛选相关信息,再结合题目要求概括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主要考点有: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并欣赏文学作
12、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理解重要的词语、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的中心;能够分析文章的标题和写作思路因此,平时学习要围绕现代文阅读的考点 做相关练习,弄懂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归纳出一些有规律的东西来,以便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014.【答案】A、B、D、【解析】(1)句意:有这样的话:“当初凭着尧帝的仁德,姑且试用伯稣,后来凭着孔子的圣明, 还不相信宰予。”兄长苏轼哪里毁谤先帝呢?我听说先帝晚年的时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经做过 的事情,只是没有时间改正罢了。“始以”“终焉”两词领衔,构成对仗结构,分别在其前断开,
13、排除BC。“已行之事”做“深悔”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Ao(2) B. “受禅”“践祚”与“嗣位”含义不同。“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指封建时代皇帝传位给 嫡长子。“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践祚指即位,登基。三个词语含义 不同。故选Bo(3) D. “他并非为自己辩解”曲解文意,“非独为臣言也”强调不只是为自己辩解。故选D。(4)乃,竟然;指,指责;矫,假托;甚,严重。译文:现在黄庆基竟然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 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下,在地下;游,交往;岂哉,怎么呢?译文:那么我已经在地下和这二人交往很久 了,怎么还会有今天呢?(5)根据原文“昔东汉孔融,
14、才疏意广,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晋嵇康,才多识寡,是以遇钟会之 祸”意思是“过去东汉的孔融,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因此遭遇被路粹诬陷的冤屈;西晋的嵇康, 天资高但见识少,因此遭遇钟会诬陷的灾祸”,可知,此二字的长处与短处分别是:孔融的长处 是远大抱负,短处是才干不足;嵇康的长处是富有才能,短处是见识短浅。答案:(1) A(2) B(3) D(4)现在黄庆基竟然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那么我已经在地下和这二人交往很久了,怎么还会有今天呢?(5)孔融的长处是远大抱负,短处是才干不足。嵇康的长处是富有才能,短处是见识短浅。参考译文: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辛卯日(5月28日
15、),御史董敦逸、黄庆基一并被罢免。董敦逸曾 四次弹劾苏辙,黄庆基曾三次弹劾苏轼,说苏轼过去做中书舍人的时候,所写的诏书文辞中,有 指责先帝的话,并且苏辙与他内外勾结来紊乱朝政。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都递交了奏折, 吕大防上奏说:“董敦逸、黄庆基弹劾苏轼所写的制词毁谤先帝,臣私下里观察先帝心意,本想 着要富国强兵来统治四方,可是一时间群臣附和迁就得太过头,所以事情的处理或许有不恰当的 地方。等到太皇太后与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根据老百姓的需求,随时补救更改施政措施,该是事 理应当这样罢了。汉武帝喜欢用兵征伐,征收重税伤害了百姓,汉昭帝继位后,广泛采取众人的 意见,大多税收都停止征收了;但是没有人
16、认为这是毁谤先帝。以至像本朝真宗皇帝即位后,免 除百姓拖欠的款项来使百姓的财富丰厚;仁宗皇帝即位后,停止修建宫室来滋生民力;也没有听 到当时的士大夫们有人认为是毁谤先帝的。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的官员有所弹劾,多以谤毁先 帝为说辞,这样做不只是想中伤善良的人们,还想动摇朝廷,内心里的想法极其不善良。如果不 加以禁止,时间久了将成为祸患。”苏辙就上奏说:“臣昨天拿来兄长苏轼所撰写的关于吕惠卿 的诏书细看,里面说到先帝时,有这样的话:当初凭着尧帝的仁德,姑且试用伯鳏,后来凭着 孔子的圣明,还不相信宰予。兄长苏轼哪里毁谤先帝呢?我听说先帝晚年的时候,也自己深深 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只是没有时间改正罢了
17、。”太皇太后说:“先帝曾追悔过去的事情,以至 于流下了眼泪。”吕大防说:“我听说永乐城战败后,先帝曾经责备两府的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够 劝谏。”于是贬斥董敦逸、黄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用札子自我分辨说:“我凭着真 挚诚恳的忠诚,自己认为没有辜负先帝。现在黄庆基却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 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我担心这种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形成风气),这种刚露头的不好事物 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这不只是为我自己辩解。”太皇太后吩咐苏辙说:“由于近来众人正互相 收集攻击对方的材料,你一定要明白事理。”苏轼说:“过去东汉的孔融,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因此遭遇被路粹诬陷的冤屈;西晋的嵇康
18、,天资高但见识少,因此遭遇钟会诬陷的灾祸。我没有 这两个人的长处却兼有古人之短处,如果不是陛下有最公正的心而践行宽恕,有最仁慈的心而以光明照耀我,那么我已经到地下和这二人交游很久了,哪里还有今天呢?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
19、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 概括。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 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 .补:补出省略成分。3 .册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 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
20、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一一串意一一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 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 译不通时,用意译。1516,【答案】D、【解析】(1)D.“令诗人心生厌恶”错误。诗人用“催”字,将树人格化,树并非真的催人白头, 而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外化,而说催人白头,不能说树开花令诗人心生厌恶。故选:Do(2)从诗句的内容看,颈联“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是说“幸亏你没有寄来折梅, 以免勾起我岁末的伤情;赏阅折梅,怎堪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 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
21、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 相赠之意,而诗人却庆幸未蒙以梅相寄,以免勾起伤感。他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 安和抱歉。从诗句的艺术手法看,“幸不折来伤岁暮”是实写,诗人庆幸未蒙友人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 人,不耍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而“若为看去乱乡愁”是虚写,作者想象自己面对折梅一定会 乡愁撩乱、感慨万千。颈联虚实对举,表达了诗人伤时、思乡等情感。答案:(1) D(2)诗意:幸而你未折梅寄来,要不然,我面对梅花一定会感伤岁暮,乡愁撩乱。艺术手法:颈联虚实对举,“幸不折来”“若为看去” 一实一虚,表达了诗人伤时、思乡等情感。白话译文:蜀州东亭,盛放官梅,尔乃勃发诗兴,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22、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何况赶上送别客人,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 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勘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诗歌鉴赏:“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 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何逊是杜甫所服膺的南 朝梁代的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的诗句,这里把 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推崇。“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二句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
23、候,单是看到飞雪 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己,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 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 谊。“此时”,即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 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吧,诗人说:幸而 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诗人庆幸
24、 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 一株梅树呢。“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两句是说:这一树梅花啊,如今也在渐 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 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 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 白?与梅花梅树又有什么相干!可怜这“江边一树”,也实在晦气,自家无端挨骂不算,还牵连 得百里之外的东亭梅花,也被宣布为不受欢迎者。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湖北省 恩施 巴东县 第三 高级 中学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934098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