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共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共12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经中。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3、“屈原”的“原”是他的字。4、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6、“三家诗”中的“三家”指 鲁人申培_,齐人辕固,燕人韩婴。7、“春秋三传”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8、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9、“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孟子。10、庄子散文提出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指的是寓言、重言、卮言。11、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九辩发端。1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3、诗到了汉
2、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14、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15、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鲧禹治水。16、按音乐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17、国语的性质是国别史。18、战国策是由汉代学者刘向编辑成书的。19、九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悲秋”题材。20、东汉时期代表性的楚辞注本是王逸的楚辞章句。21尚书一名的意思是上古之书。22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春秋。23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之说。24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大雅?生民。25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六诗。26国语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3、”。27国殇是九歌中祭祀阵亡将士的作品。28抒情小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29.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创世神话。30.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尚书。31.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赋诗言志。32.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小雅?采薇33.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一书中。34.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语录体和格言体。35.“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出自论语。36.湘君和湘夫人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37.橘颂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38.诗经中的“二南”指周南、召南。41诗经中的“三
4、颂”是指周颂、商颂 、鲁颂。42.论语侍坐章中的“四子”是子路、曾晳 、冉有、公西华四个人。43. “形容枯槁”出自战国策中的 苏秦始将连横篇。44.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4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46中国古代第一篇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47、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48、记载战国史实又分国记事的史书是战国策。49、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 文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50“缘木求鱼”出自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篇。51逍遥游篇是劝学的代表作。52楚辞最早的注
5、本是楚辞章句。53.诗经在先秦时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汉时始称诗经。 54.诗经作品共305篇,其中国风160篇,雅 105篇,颂40 篇。 55.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56.国语和战国策都是过别提体的史书。 57.战国策的说辞最显著的特点是敷张扬厉。 58.楚辞一书是由刘向整理而成的。 59.楚辞章句是由 汉代(朝代)的刘向编成的。 60.根据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共有_25 篇,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61.史记?屈原列传认为:“离骚者,犹离犹也。” 62.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郭茂青编的乐府诗集。 63.汉乐府民歌的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 69.汉书?艺文
6、志说乐府诗是“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概括地归纳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70.孔雀东南飞最早载于南朝梁代 徐陵 编的 玉台新咏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 叙事诗 的成熟。 71.鲁迅认为,曹丕的时代,是一个 “文学的自觉” 时代。 72.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 三曹 、七子和 蔡琰 。 73.曹植的诗赠白马王彪是赠 白马王曹彪 的。 74.“建安七子”的称号,始见于典论?论文。 7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出现了魏曹丕典论?论文、晋陆机 平复帖 、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 诗品?总论 等论著以及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的 玉台新咏 等文学总集。76、 女诗人蔡琰的 悲愤诗 与汉乐府诗
7、孔雀东南飞并称为长篇叙事诗的“双璧”。77、 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 孔融 ,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78、 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 曹操 、魏文帝 曹丕 和明帝。79、 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曹植 。80、 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 曹植 。81、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 嵇康 ,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 与山巨源绝交书 。二、名词解释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
8、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
9、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楚辞: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风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
10、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左传:先秦的一部编年史,纪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最后还附有鲁悼公四年(前 463 )的事一条。其作者,汉代学者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因而这部书西汉时被称为左氏春秋,又因为它是解释春秋的,故东汉人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现在一般认为左传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与公羊传、谷梁传完全用义理解释春秋不同,此书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但比春秋内容要丰富得多。它记事详明,情节曲折,语言优美,乃是我国古代一部卓越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叙事起于战
11、国初,止于秦灭六国。相传此书为战国末至秦汉间史官和策士辑录,原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等异名。西汉刘向进行了整理,编定为 33 卷,定名为战国策。其内容,主要是写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论与活动。文风明显受到纵横家影响。铺张渲染,呈现出 “ 辩丽横肆 ” 的特色。 论语:所记是孔子与门生弟子讲学论道的言论,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多三言两语,有段而无篇,属于语录体散文。语言简洁含蓄,有些段落注意到对人物口吻的描摹,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重章叠咏:诗经中 “ 国风 ” 和 “ 小雅 ” 多数作品所使用的章法。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
12、动少数字词,以反复咏唱的一种形式。这种章法显然同诗经作品都是歌词有关。音乐曲式的纷繁多样,造成了 “ 重章叠咏 ” 形式的灵活多变。 “ 重章叠咏 ” 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增强节奏感、音乐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乐府诗集 :宋朝人郭茂倩所编。此书广泛收录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成为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本子。书中按照来源和用途的不同将乐府诗划分为了十二类。 乐府 :本意指封建王朝设置的管理音乐的机关。秦汉之际即已创立。从魏晋开始,“乐府”不仅仅是音乐官署的名称了,人们把这种音乐官署所采集并演唱的诗篇汉代人原来叫“歌诗”的以及后世文人模仿之作也称为“乐府”,以和未曾和乐的
13、“徒诗”相区别。于是“乐府”一词又引申成为一种特别的诗体名称了。如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文选,在“赋”、“骚”、“诗”之外,就另立了“乐府”一门,刘勰文心雕龙也于明诗篇之外,另标乐府一篇。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14、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
15、、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建安文学:指东汉建安年间196220至魏初的文学。文坛以“三曹”为中心,其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七子”)等一批文学家,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多悲凉慷慨之气,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
16、一面旗帜。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曹丕 : 字子桓,曹操次子。在与曹植争宠过程中胜出,被立为太子。公元 220 年代汉自立,在位五年多,史称魏文帝。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一,与曹操、曹植合称 “ 三曹 ” 。他高度重视文学的地位与作用,称文章为 “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其诗歌以取材于前人所说的 “ 闾里小事 ” 的作品最为出色,结构精巧,表达细
17、腻,语言清丽,并且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玄言诗 :在玄学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大谈玄理的诗歌,出现于西晋永嘉年间。及至东晋,由于玄佛合流,玄言诗更得到畸形发展,占据诗坛达百年之久。这种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丧失了艺术性。 左思 : 西晋太康间成就最高的诗人。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出身寒微,空有才华与抱负,却得不到机会施展。代表作为咏史八首,此八首虽因袭旧题,但并不因袭旧的写法。旧的写法大体是咏叹本事,而这八首诗则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己情己怀,着重表达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控诉与抨击,笔力矫健,意气豪迈,情调高亢,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擅长辞赋,尝苦思十年,完成
18、三都赋,当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正始文学”: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三、简答题诗经中描写农事活动最全面最出色的是哪一篇?请简略说明其内容。 答: 诗经中描写农事活动最全面也最出色的是七月。这首诗出自豳风,创作
19、时间应该是相当早的。诗中对农夫艰辛的劳动和苦难的生活做了全景式的展现。一年到头,农夫全家男女老少都要上阵干活,除了种田,还要养蚕、纺织、制衣、打猎、酿酒、藏冰、建造宫室,常常白天干完了,晚上接着干,没有喘息的时间。而劳动果实却大部分被贵族剥削,自己一家用来果腹的是苦瓜野菜,用来栖身的是漏风漏雨的土屋,到了隆冬,连最粗糙的衣服也没有,靠着用泥巴塞堵窗隙门缝御寒。诗中揭示了农夫与贵族生活的悬殊,吐露了农夫的哀怨。这首诗不是具体地写某一家农夫,而是泛写,在流传的过程中,很可能不断添加内容,融进了更多人的生活经验与感喟,这就使得它所反映的农夫生活状况更具普遍性。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先秦历史散
20、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简述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
21、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简述汉乐府民歌的
22、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
23、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1)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2)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2)西汉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这时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3)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4)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5)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
24、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其艺术成就:(1)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2)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3)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司马迁开创出纪传体这样一种全新的记录历史的方法的客观因
25、素是什么?答: 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开创出这种体例,其客观的因素是:第一,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促成了旧的生产关系的解体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小生产蓬勃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个人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代表各阶层利益的优秀人物诸子百家风起云涌于政治和文化的舞台,表现出空前的自信心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充分展示了光彩照人的个人魅力。这些给司马迁以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提供了历史的前提。第二,从尚书、春秋到左传、国语、战国策,越来越重视对于历史人物活动的描写,后三部历史著作已经出现了用较长篇幅集中刻画某一位历史人物的片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诸子百家的著作虽然以说理为主
26、,但也往往写到人物的活动。这些都对司马迁写作人物传记有所启发。第三,经过秦末动乱建立起来的汉王朝已有百年,产生了新一代的历史人物,实在有加以记载的必要,因此司马谈在临终嘱咐司马迁:“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为这些人物作传,已经是时代的需要。 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1)战争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内容,富有特色的战争描写则是是充分体现了左传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写作技巧;(2)左传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而是带着“宏大叙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详细描述战争的起因、各方的内政外交动态、战前部署、决战主角的心态与个性等等,立体而深
27、入地呈现战争的错综复杂的状态;(3)生动简洁地描绘战场的局势和场面,巧妙穿插战斗细节,富于现场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残酷,或诙谐幽默,皆如亲临。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论述题: 1 左传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 答: 左传内容宏富,思想也是相当复杂的。 就其进步的思想倾向来说,有如下几点,第一,鲜明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人与神的关系上,更重视人,贯穿着“重人事,轻天命”的观念。书中多处讲过“天道远,人道迩”、“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一类的话。表现在民与君的关系上,比较重视民的作用。襄公十四年记载,卫献公暴虐不仁,卫国人把他驱逐出国境。晋国师旷对这件事评论说:“天之爱民甚矣
28、,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第二,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批判。例如宣公二年,记载了晋灵公“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这样三件事,斥责他“不君”。再如文公六年,秦穆公卒,用活人殉葬,书中借君子之口指斥他:“死而弃民,难以在上”。等等。 第三,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变革,特别是阶级关系的调整。例如,昭公时,鲁国新兴势力的代表季氏掌握了政权,而旧贵族利益的代表昭公由于失掉民心而被季氏驱逐出境,最后死在境外。左传如实地记录了这件史实,并没有指责季氏,还用史墨的话评论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
29、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昭公三十二年)。过去有些维护正统的道学家曾批评左传作者“习乎时世之所趋,而不明乎大义之所在。”(吕大圭春秋五论)“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尝谓左氏是个滑头熟子、趋炎附势的人。”(朱熹朱子语类春秋一)这些话恰恰从反面说明了左传作者历史观的进步性。 2 举例说明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答:庄子天下有一段话:“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以觭见之也。”用来形容其散文奇谲恢诡、变化无穷的艺术风格是很切当的。 读庄子,恐怕没有人不惊异于其寓言之多、之幻。庄子自称其
30、写作是“寓言十九”,可见寓言是他最喜欢、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其笔下的大量篇章,都是以寓言为主干构成。逍遥游一开篇,就讲述了鲲鹏,蜩、学鸠、斥鴳、列子等一系列寓言,用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皆“有所待”的人与物作铺垫,然后才点明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真正的逍遥境界,即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做到“无待”。简单地说明主题之后,接着又用了许多寓言,形象地表达何谓“无己、无功、无名”,最后以樗木树于无何有之乡作结,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养生主则在开头几句简略揭示宗旨,然后便讲述了庖丁解牛、右师单足、泽雉不愿蓄养于笼中、秦失吊老聃
31、等长短不一的一连串寓言,篇末则用了“薪尽火传”的比喻,使读者始终在形象的世界里体悟养生的真谛。秋水更是通篇都运用了寓言以及形象化的描写,就连主旨也是借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讲出的。 庄子的寓言不仅多,而且奇,这一点同其余诸子相比,非常突出。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都是讲寓言的高手,其寓言题材比较一致,基本不出日常生活或者历史故事、历史传说的范围,而庄子寓言的题材却大大拓展,什么鲲鹏、小雀、海鳖、井蛙、枯骨、蝼蚁、蜗牛、“肌肤若霜雪,绰约若处子”的美妙神人(逍遥游)、“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的畸形怪人无不奔赴笔端,供其驱使;神的世界、鬼的世界、无生命的世界,任其往来徜徉。
32、庄子寓言不仅题材出人意表,显示出超常的想象力,其境界也每每想落天外,莫测端倪。逍遥游开篇写北溟之鱼,化而为鲲,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当它徙于南冥之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请看,这是何等壮阔奇幻的景象!外物写任国公子用五十头牛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之后才钓到一条大鱼。这条鱼悚然腾跃,卷起如山巨澜,发出惊天地、动鬼神的怒吼。后来,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都饱食此鱼。看,这又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场面!则阳写蜗牛左右角各有一国:触氏,蛮氏,它们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旬有五日而后返。看,这又是何等怪奇荒诞的境界! 庄子用大量寓言构成说理文的写法,使其章法呈现一种独特风貌。寓言和
33、寓言之间,段和段之间,若断若连,忽起忽落,变化无穷。看似散漫无踪,实则形散神不散,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将一粒粒珍珠串连起来的看不清的线,是贯注于字里行间的意脉,是赋予各个元件生命的灵魂。庄子这种通过寓言的象征暗示进行说理的方式,避开了一味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来表达,使得其文章充满诗意,具有了极为浓烈的散文诗风味,在先秦说理文中独树一帜。 庄子艺术上另外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特点是它的语言。其语言有如流水潺湲,随物赋形,白云卷舒,自然起落,不仅语汇十分丰富,而且句式变化多端,如下面一段: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也。”野马也,尘埃
34、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错综变化,圆转自如。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当是定论。 3 论述屈原离骚的艺术成就。 答: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离骚称得上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奇诗。 奇主要奇在表现手法上。同诗经相比,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诗经除了像生民等个别篇章带有一些传奇色彩之外,其余的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手法平实、自然、亲切。而离骚却奇幻、浪漫,运用了大量的简直令人匪夷所思的超现实想象。特别是后两段,为了充分写出卓绝的斗争、不懈的求索、极度的苦闷彷徨、对人生道路的艰难抉择和对君国的
35、挚爱,诗人思绪飞腾,构思出向古帝重华陈辞和向古代神巫问卜的情节,并开始了他轰轰烈烈、气象非凡的天国之行。他驾驭龙凤,麾使神灵,扣帝阍,求佚女,君临于神话传说之地,优游于云飞霞卷之天,远古和当前,幻想和现实,迷离惝恍,连成一片,五光十色,眩人眼目。其想象之大胆丰富,不惟诗经,后世也罕有其比。 屈原这种超现实想象的手法,显然来源于巫风浓重的楚国文化。谙熟巫歌巫舞的他(对民间祭歌九歌的加工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民间广为流行的宗教故事中汲取题材,为我所用,易如反掌。对他来说,内心感情已经强烈到了只有借助宗教传说,才能予以酣畅淋漓地表达。不过,需要指明的是,屈原的超现实想象绝对不同于上古神话,后者对超现
36、实想象的运用是不自觉的,作者并不认为所想所说是非现实的,而认为是在正确地解释着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屈原的时代不同,人类早已跨出人神不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混同的阶段,进入理性自觉的时期。尤其在北方,思想文化中的原始宗教成分已经基本滤出。屈原属于当时思想最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思想与北方诸子相通。他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并且身予其中绝非出于宗教迷狂,而只不过是把它们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罢了。因此,他才那样大胆而无忌,甚至改变神话传说原貌,拆卸组合,构建成新的情节,使之完全服从抒情主题的需要。神话传说不过是从属于艺术表达的表层的东西,理性因素才是离骚的深层本质,这使得离骚同“亵慢淫荒”的巫歌巫舞有了根本的
37、不同。离骚开启了自觉运用超现实想象的新时代。 离骚之奇还表现在它创造性地运用了“美人、香草”的意象上。这两种文学意象其实同样来源于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借男女相悦相慕来比拟“神人以和”正是巫歌巫舞相当古老的传统,人神恋爱的成功象征祭祀的成功,人神的失恋则反映了双方交接的艰难 , 由此发展为借男女私情寄托君臣关系的写法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而香草作为献祭之物和巫的饰物,并作为爱情的象征物,同样是流传久远的习俗。屈原受民间文化的启示,将这两种意象用于文学作品中,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就美人意象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自喻,用美人象征个人的高洁,如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
38、善淫 ” ;由此出发将君王比作夫君,将自己的被疏远比作妇人的被遗弃: “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 二是以美人比喻君王,如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由此出发用 “ 两美必合 ” 象征明君贤相的遇合,用 “ 周流求女 ” ,象征追求志同道合的圣明之主。就香草意象来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以指代美好的品德和杰出的才能,进而用采集香草和以香草为饰象征自我的刻苦修养;二是和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的双方。离骚这两种意象反反复复的使用,使得诗歌意境朦胧,描写形象,色彩斑斓。较之诗经相对简单的比兴,由 “ 美人、香草 ” 意象所构成的象征比喻系统,显
39、然具有更丰富的意旨和更强的表现力。 关于离骚的文学成就,不能不说到它的语言。读离骚,都会惊异于其文采的绚丽璀璨,故刘勰曾用“惊采绝艳”来形容之(文心雕龙辨骚)。特别是它还穿插了一些颇为规整的对偶句,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等,使得语言更加美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离骚中又有一些非常质朴本色的诗句,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铿锵有力,掷地作响。它将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阳刚,阴柔,相得益彰。 4 汉乐府诗是如何做到质朴本色与求新尚奇的统一的? 答: 汉乐府叙事诗的质朴本色主要体现在语
40、言上,其语言从生活中来,不刻意雕琢修饰,不堆砌辞藻,自自然然,十分富于生活气息。但同时又很新鲜活泼、饱满有力。所以,明代胡应麟云:“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内编卷一)又云:“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今古。”(诗薮内编卷六) 但是,在整体构思和写法上,汉乐府叙事诗又往往呈现出一种求新尚奇的倾向。例如对女子美貌的描写,以前普遍采用细致刻画身体、容颜的办法,身高如何,体形如何,肤色如何,眉眼鼻嘴如何,一一叙来,往往务求尽态极妍,诗经硕人和相传宋玉所作登徒子好色赋可为代表。而陌上桑则通过描写服饰和他人的反映来表现,确实是一
41、种创新。尤其通过他人反映之法,空灵巧妙,比对容貌寸步不离、不厌其烦地细细描画高明多了。前面提到过的上山采蘼芜几乎全篇都用对话的写法也是既新且奇,不仅前所未见,连后代也难以见到。孔雀东南飞结尾一段写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坟墓上长出松柏梧桐枝枝覆盖,叶叶相连,中有鸳鸯相向而鸣。诗人用这种描写象征爱情永久不变。这种想象,在当时的民间传说中可能存在,但写入文学作品中却是第一次。 如果说以上的例子还偏于写法求新的话,那么两汉乐府中一批叙事性寓言诗就着重体现出尚奇的一面了。如乌生写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蜨蝶行以蝴蝶的口吻讲述被燕子衔去喂养小燕的经过,枯鱼过河泣让即将枯死的鱼哭泣,并给同伴写信,等等,其设想之奇,
42、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了。 5 曹植前后期的生活和创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曹植诗歌明显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如美女篇对陌上桑写法的模仿,赠白马王彪中辘轳体的运用等等,都是例证。但是,他更多地吸收了楚辞和汉末文人五言诗的艺术经验,极大地发展了诗歌尤其是五言古诗的艺术技巧,提升了其艺术水平。在他手里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刻意追求文采。曹植诗文采的富艳是有名的,他非常注意用语的准确有力,如“狐兔翔我宇”(赠白马王彪)中的“翔”字,“视死忽如归”(白马篇)中的“忽”字,“拔剑捎罗网”(野田黄雀行)中的“捎”字,想必都经过推敲。其笔下的对偶句也大量增加,像美女篇,
43、对偶句占了三分之一,语言精致而整饬,请看如下诗句:“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词藻艳丽,形象鲜明。 注意开头结尾的锤炼。其诗歌开头,往往突兀而来,高耸峭拔,意境阔大,气势不凡,一上来就给人不同寻常的感受。如赠徐干开头:“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杂诗开头:“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櫺轩”,白马篇开头:“白马饰金羁,联翩西北驰”,就都具有这样的效果。所以清朝人沈德潜说:“陈思极工起调”。其结尾也很讲究,或戛然而止,掷地作响;或余音袅袅,令人回味。前者如白马篇结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者如吁嗟篇结尾:“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即是如此。 曹植在艺术表现技巧上所付出的努力,使得他的诗歌已经明显不同于两汉时代的作品,正如明代胡应麟所云:“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词极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诗薮)王世懋也说:“古诗两汉以来,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多生情态,此一变也。”(艺圃撷余) 比较起汉乐府民歌和汉末文人古诗,曹植的诗歌显然更富于个性化特征。无论写什么题材,无论抒发怎样的感情,他的个性,他的才调,都鲜明地表现出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曹植的诗比起时时显露出模拟痕迹的曹丕诗作来,明显更胜一筹。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