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唐山一中语文组 崔建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把握其阅读技巧和规律,提升阅读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辨识。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运用讨论探究法,加深对中国建筑特征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建筑的了解和对梁思成人文精神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热爱之情,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心。【教学重点】1.科普类文章阅读规律的总结和归纳。2.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3.对梁思成建筑情感的理解。【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入理解作者
2、观点。2.科普类作品的阅读方法的归纳和巩固。【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科普类文学作品阅读技巧的探究。第二课时: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梁思成建筑情感内涵的探讨。【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探究法、展示法相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科普类文体的阅读技巧一.课前预习: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写作顺序。2. 根据文意,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并归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进行阐述?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熟读文章,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二导入:(1分钟)从二十一世纪以
3、来,科技可谓突飞猛进,迅猛发展,不说神九的升空、蛟龙号入海、纳米技术泛应用、庞加莱猜想被证实这样的大事件,单是生活的一些小事,就早已让我们享受到了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与远方的亲人交流无需纸笔之劳,拿起手机轻松搞定;几乎任何问题只需轻扣鼠标,所有答案尽收眼底;家用电器更是细致入微,吃喝拉撒、洗衣做饭无所不包。科学融入生活,科普类作品自然也如影随行。如何阅读科普作品,迅速抓住有效信息,掌握其中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三问题探究(一)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写作顺序。(12分钟)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由回答。2.教师点拨,方法归纳【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第一步.借助词句
4、,提炼信息。第二步.瞻前顾后,分清关系(时间、空间、总分等)第三步.合并归纳,理清层次。3.明确答案。第一层(12):中国建筑的影响。第二层(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第三层(1417):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第四层(18-20):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写作顺序:由总到分、由浅及深。【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自由回答)(10分钟)(此环节用意有三:一是让学生掌握科普类文章在语言上的两大特点:科学性和文学性。二是复习文学类语言鉴赏的角度、方法;三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形成自主探究、积极活跃的课堂阅读方式。)1.“这些地区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
5、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一句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弟兄”二字换成“兄弟”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比喻的手法,将周边区域建筑体系的关系与中国建筑体比喻成弟兄的关系,生动形象的点明了中国建筑思想对周边国家建筑的影响之深,是一脉相传的关系。不能换。与前文“这些地区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形成相呼应的关系,意为前者为“弟”,后者为“兄”,重在强调中国建筑对周边地区的影响。2.第二段上“技术上”与“艺术上”两个词语可否调换顺序?为什么?明确:不能,这两个词语在内容上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下文在强调九个特征的时候,按照由“技术”到“艺术”的说明顺序来写的。【分析语言特色】方法点拨:两道自主探究题恰好
6、体现了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的两个特点:一是语言的严谨性,二是语言文学性。语言的严谨性,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遣词造句的精确性; 2.合乎事理逻辑顺序3.与前文的的呼应关系 语言的文学性,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试:1.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2.生动性词语的使用3.句子语序【当堂训练】文章第三部分作者在提到中国建筑的“文法”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此环节重在对上一知识点进行巩固,并让学生充分体会科普类作品的语言特点)【明确】1.从“词汇”“文法”一词中可知,这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将中国建筑比喻为文章,将不同形式的建筑比喻为文学中的不同体裁,将梁、柱、枋、檩等比喻为语言文字中的“词汇”,
7、将建筑的创作风格和手法比喻为文章的“文法”,据此进一步说明中国建筑的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简洁生动,易于理解。(二)根据文意,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并归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12分钟)1.引导启发:以特点4为例,用一句话概括第四点特征。在一幅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拱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它是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
8、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2.方法点拨提炼整合法。(思路:说明对象+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提炼整合法。第一步:分清层次,提炼信息第二步:明确对象,抓关键词第三步:合并整合,连缀成文答案:用“斗拱”加强建筑物的牢固性和装饰性。【当堂训练】按照上述方法,归纳其它八项特征,或对预习答案进行修改完善。明确:由台基、房屋和翼状屋顶构成平面布置上,由一组建筑物围绕中心建筑呈对称排开。以木材结构做立柱和横梁,支撑重量。用“斗拱”加强建筑
9、物的牢固性和装饰性。用“举架”呈现屋顶的弯曲面。屋顶四角呈舒展翼形,具有壮丽的装饰性。朱红是中国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对构件结构加工,取得高度装饰效果。发琉璃瓦和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结合第二段中“3500年来,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的提高了,”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可归纳如下:前四个特征为结构特征,后五个特征为装饰特征。(三)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在句中找出相关内容。(10分钟)1.学生自由回答,互相指正。2.方法点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一步:通读全文,提炼语句第二步:抓住要点,去伪存真第三步:合并整合,连缀成文示例句一:“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
10、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句二:“构件与构件之间,构建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句三:“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从上面这三段提炼出的关键语句看,中国的建筑“文法”有三个要素:一是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二是有一定的风格、手法、处理方法和相互
11、关系;三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可对中国建筑的“文法”做如下概括:中国建筑的“文法”是在建筑中匠师和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普遍承认和遵守的各构件之间以及与它们的装饰之间处理所遵循的规则和惯例。【当堂训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根据文中内容概括。 句一: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语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句二: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句三: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
12、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明确】各民族的建筑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具有实质上的同一性,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四课后应用反馈。科普作品阅读训练:默契合作的“黑牡丹”(此环节意在通过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此类文体的阅读能力。)附:板书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课时)梁思成一全文思路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部分:总写中国建筑的影响。(1-2)总分顺序由浅入深第二部分(3-13)结构特征(3-5)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装饰特征(6-13)第三部分: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417)第四部分: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13、(18-20):二阅读技巧: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二课时 中国建筑特征及梁思成建筑情感内涵的理解一.课前预习和准备。1.复习文章中国建筑的几个特征,勾出难以理解的内容。2.每位同学搜集至少一个中国典型建筑的图片和资料。3.围绕“梁思成在中国建筑上的情感内涵”,查阅有关资料。(此环节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找到学习难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广泛搜集、查阅资料,待课上交流,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二.导语:(2分钟)2012年1月27日刊登的一篇名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 北京文物局长称不知情”的报道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建筑 特征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